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苏联红军军用票是苏联红军司令部发行的钞票,流通于我国东北。2005年第4期《安徽钱币》上,陈传银先生已专文介绍了其中的佰圆票。现再就笔者所集壹圆(图1)、伍圆(图2)票略释如下。

  • 标签: 苏联红军 军用票 《安徽钱币》 司令部
  • 简介:苏联反危机纲领、苏共纲领草案、苏联新联盟条约是苏联'8.19事变'前一个多月先后通过或准备通过的3个重要文件。7月1日苏联内阁总理加10个共和国政府总理联合签署的苏联反危机纲领开始生效,7月10日公布;7月25~26日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苏共纲领草案,8月8日发表;8月15日苏联颁布了新联盟条约正式文本,准备于8月20日签署。从苏联目前情况看,上述文件将或则束之高阁,或则要修改补充。尽管如此,它们仍不失为重要历史性文件,可供研究苏联某些问题时参考。现按文件公布时间顺序将其内容简介如下:

  • 标签: 反危机 苏共中央 联合签署 修改补充 正式文本 政府总理
  • 简介:建国后中国选择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是中国国内外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苏联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苏联对中国的示范作用、支持和帮助、在外交上的压力,是中国选择斯大林模式重要的外部条件。

  • 标签: 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斯大林模式 苏联
  • 简介:本文依据俄罗斯最新公布的档案材料和权威单位公布的数据,对苏联“镇压反革命”内涵进行了考证,指出不能把俄文“镇压”一词完全理解成“枪毙”,“镇压”实际包括死刑、监禁、流放和驱逐出境等几种形式;同时考证了被镇压人数的统计范围、政治犯含义及大清洗时间。并对运动中因“政治原因”而被判刑的总人数、被关押在劳动改造营的人数、被判死刑的人数、被流放和驱逐出境的人数、被强迫迁徒的富农及其家属的人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基本上摘清楚了苏联大清洗运动的总体情况,澄清了一段历史真相。

  • 标签: 苏联 大清洗运动 镇压人数 政治犯 镇压反革命
  • 简介:苏联空间地区化进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不稳定性的特点。俄罗斯力图使俄白联盟成为后苏联空间一体化的核心。俄白联盟非对称性的相互依赖,成为两国一体化进程深入发展的障碍。

  • 标签: 后苏联空间 地区化 俄白联盟
  • 简介:苏联剧变后,社会主义的前途成为人们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中国,并密切注视着这块红色土地的现实变革和未来发展.在国内,一些干部和群众也对我国的前途充满忧虑和担心,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苏联变了中国是否也会跟着变?这一疑问,表面看来是个一般的思想认识问题,但从其内容和实质来看,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它不仅涉及如何看待苏联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前景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等重大政治问题,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因此,不能忽视这种疑问,必须认真研究,冷静分析,并作出明确审慎的回答.

  • 标签: 苏联剧变 重大政治问题 苏联人民 苏联模式 发展前景 国际社会
  • 简介:苏联社会整合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权力的垄断、意识形态的僵化以及制度权威的流失。特别是制度权威的流失,导致苏共党内个人崇拜盛行,权力高度集中,社会治理日益僵化和腐化,最终导致政治体系崩溃。透视前苏联社会政治生态的生长与演进,梳理前苏联社会整合失效的原因与背景,对于我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制度治理的自觉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社会整合 失效 制度治理
  • 简介:苏联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制资产阶级的思想进攻,促进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培养人才的做法,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但苏联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出现的“人道主义”泛滥,丧失经济斗争意识和形式化的做法,又留下了沉痛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具有一定的启示。

  • 标签: 意识形态教育 价值观 软实力 知识分子 苏联
  • 简介:在抗战初期,在英、美等围对中日战争还采取中立立场的时候,苏联是第一个援助中国抗日的国家。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的飞机有1000多架,空军志愿队有2000余人。在多次空战、轰炸中,苏联志愿航空队击沉日本兵舰十几艘,击落、击伤敌机986架,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 标签: 苏联援华 抗战初期 飞机 飞行员 抗日战争时期 中日战争
  • 简介:本文概述了俄罗斯(前苏联)沙棘油研究开发的历史进程,援引了该国研制的沙棘油提取工艺,列举了沙棘油的药用价值,并对沙棘油系列药物和化妆品作了简要的介绍.

  • 标签: 沙棘油 提取工艺 开发 药物 化妆品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格局趋于多极化,苏美战略核均势出现,苏联迫于国内经济压力,调整了过去僵硬的、唯意志论的外交政策,奉行以"和平共处"为理念的缓和策略。苏联的"缓和外交"体系是以对美缓和为核心,对西欧缓和为突破口。随着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新东方政策"的出台,苏联与联邦德国的缓和大步迈进,使得苏联缓和目标首先在欧洲大陆实现。

  • 标签: 苏联 联邦德国 缓和外交 “新东方政策”
  • 简介:1979年4月苏联在阿富汗策动军事政变,扶植人民民主党领导人塔拉基、阿明上台。不久,阿明排挤走塔拉基,同苏联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当年12月27日,苏联派人杀死阿明,并调遣军队占领阿富汗。苏联的侵略行径遭到阿富汗人民和世界各国的坚决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这里译出的三个文件出自俄罗斯总统档案,反映了苏联领导对阿富汗问题的看法与对策。当前国内引用的大量前苏联档案多由英文转译。这三份文件均由俄文原文译出。三份档案文件戴于俄国《近现代史》杂志1996年第3期。

  • 标签: 阿富汗问题 塔拉基 阿富汗人 巴甫洛夫斯基 军事政变 侵略行径
  • 简介:“东南亚沉睡的巨人开始觉醒了”。这是香港《(亚洲时报》对近年印度尼西亚一系列军购活动的评价。近年来。印尼开始将国民军打造为一支能在马六甲海峡到西伊里安群岛之间有效发挥作用的武装力量。在此过程中,印尼向俄罗斯采购19架苏-30MK歼击机。其实俄印(尼)之间关于军事技术交流的“姻缘”却并非是从此才开始。

  • 标签: 印尼 空军 苏联 苏-30MK 印度尼西亚 马六甲海峡
  • 简介: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其解体的原因一直是各国学者探讨的热点。本文从苏联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历程着手,分析了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指出了苏共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深刻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对做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 简介: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共产党不仅经历了由被禁止活动到重新崛起的过程,而且在2001和2005年两度问鼎政权,摩尔多瓦因而成为苏联解体后在前加盟共和国中出现的第一个由共产党重新执政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欧洲大陆上惟一由共产党连续掌权的国家,这在独联体以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震动。摩共连续获胜并非偶然,它是摩共多年来,特别是2001年执政以来不懈努力的结果。摩共再次执政能否获得成功,将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 标签: 摩尔多瓦 共产党
  • 简介:<正>在苏联东欧的剧变中,多党制是重要的一步。回顾一下前几年的情况,当时社会上反对派要求实行多党制,而这些国家的共产党起初是不主张搞多党制的。前苏联直到90年2月全会以前还坚持这个立场。为什么后来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都坚守不住而走上了多党制的道路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攻防角度分析一下,或许能有若干启发。

  • 标签: 多党制 苏联东欧 共产党 反对派 前苏联 民主社会主义
  • 简介:根据俄苏文学作品改编的苏联影片要目(1919——1990)贺红英编年代片名导演原作原作者附注1966在C城И.赫伊费茨姚内奇A.契诃夫三个胖子A.巴塔洛夫И.沙皮罗Ю.奥列沙我们是俄罗斯人В.斯特罗耶娃ВС.维什涅夫斯基话剧你的儿子和兄弟В.舒克申...

  • 标签: 文学作品 苏联 舒克申 俄苏文学 影片 陀斯妥耶夫斯基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远东地区损失了大量劳动适龄人口,人口总数下降。战后,远东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显著提高,加之1945—1955年苏联西部地区移民的大量涌入,远东地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但是1955年以后,随着移民大量返乡,远东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出现明显下滑。1945—1959年远东地区人口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城市化水平高、男性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高、军人所占比重较高、存在大量惩戒居民、移民的高流动性。

  • 标签: 苏联 远东 人口
  • 简介:苏联时期,为适应政治动员的需要,创建了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极强表现力、巨大鼓动性的宣传画绘画模式。画家们运用各种政治符号,采用独特的形象表达方式,构建了意识形态的视觉文化系统,将国家的执政意图内化为一种视觉秩序。本文将以"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中的部分宣传画为主要媒介,从苏联政治宣传画如何从传统图像叙事画法转变为追求视觉冲击,如何运用特定的图像符号来宣示其政治观点和信仰,以及如何通过强化领袖和国家的崇拜仪式来增强国家形象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联政治宣传画在叙事方法和视觉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 标签: 苏联 政治宣传画 叙事方法 视觉表达
  • 简介:国旗为自上而下黄、绿、红三色的长方形,长宽比2:1。立陶宛1918年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采用过黄绿红三色旗为国旗。1990年独立后,又采用上述三色旗为国旗。

  • 标签: 邮票 国旗 长方形 独立 前苏联 立陶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