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7年6月—2018年10月,太原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7例压疮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75~86岁。共10个无骨外露4期压疮创面,创面面积为6 cm×4 cm~11 cm×9 cm;3个创面伴有潜行腔隙,潜行区域体表投影面积5 cm×3 cm~12 cm×8 cm。入院后进行保守清创治疗持续至皮肤缺损区肉芽组织鲜红、易出血、基底基本平整,于病床上取面积为创面大小1/4~1/2的大腿前侧刃厚片,制成微粒和/或边长1~3 mm的矩形小片,移植于肉芽创面,于术后继续保守治疗。7个创面1次移植术后3~6周愈合;1个创面1次移植术后6周潜行区仍残余窦道,患者出院;1个创面经2次移植,于第1次术后8周愈合。1例患者(1个创面)因基础疾病死亡。该方法创伤小、风险低、操作简单,在病床上就可进行,适用于不能进行常规手术、无骨外露的4期压疮创面。

  • 标签: 压力性溃疡 皮肤移植 肉芽组织 保守清创 小皮片 微粒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重建小儿内踝骨质及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3月— 2018年6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5例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2岁;右侧3例,左侧2例。均为内踝缺损,伴有邻近皮肤缺损。皮肤缺损范围3.0 cm×3.5 cm~6.0 cm×10.5 cm;骨缺损范围1.0 cm×1.0 cm~2.0 cm×3.0 cm。设计腓骨头复合组织Ⅰ期重建内踝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4例直接缝合,1例植皮修复。观察外观、质地、弹性及颜色是否与周围近似,双下肢是否等长,关节有无畸形、踝关节活动度及膝、踝关节功能[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制定的足踝功能评价标准],影像学改变,供区膝关节有无畸形发生,有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是否影响膝关节屈伸活动。结果术后复合组织均成活,无血运障碍,创面均Ⅰ期愈合。所有患儿随访6~30个月,平均21个月,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近似,无瘢痕挛缩,双下肢等长。踝关节无畸形,手术前后踝关节活动度对比,背伸术前为(4.4±1.1)°,末次随访为(13.2±2.4)°(P<0.05);跖屈术前为(12.4±1.8)°,末次随访为(34.8±4.8)°(P<0.05)。依照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3例,良2例。X线片显示踝穴间隙及内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无关节磨损征象,内踝骨骺无早期闭合,骨化中心逐步增大或明显。供区膝关节均无畸形发生,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能够Ⅰ期重建小儿内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外观恢复较好,踝关节功能恢复,重建的内踝与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步,且对供区膝关节功能及感觉无影响,是重建小儿内踝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

  • 标签: 儿童 踝损伤 腓骨 复合组织瓣
  • 简介:摘要目的心脏起搏导线相关三尖反流(lead-relat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RTR)是心脏起搏治疗中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2月到2018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植入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72例患者,结合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植入术前、术后急性期(1周内)以及1年进行评价。起搏器植入后新发三尖反流(TR)或反流程度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阳性组,无TR或反流程度不加重的患者归为TR阴性组,比较两组间TR比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起搏导线植入类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超声心动图和临床指标,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LRTR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与TR阴性组相比,TR阳性组患者TR呈中重度反流的比例明显升高,伴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增大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TR阳性组患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低(62.5%对85.7%,P=0.039),合并2型糖尿病的比例高(43.8%对14.3%,P=0.010),导线常引起三尖隔叶(18.8%对0,P=0.009)、后叶(25%对1.8%,P=0.008)受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OR=6.425,95%CI 1.371~30.121,P=0.018)、导线引起后叶受限(OR=20.038,95%CI 1.097~265.991,P=0.043)是导致LRT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导线引起后叶受限是导致LRTR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导线 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2跖骨头复合组织重建小儿外踝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8年5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三科收治外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13岁;右侧2例,左侧2例。均为外踝缺损伴邻近皮肤缺损,皮肤缺损范围2.0 cm×2.0 cm~4.0 cm×5.0 cm,骨缺损范围1.0~3.0 cm。切取患侧第2跖骨头复合组织重建小儿外踝骨皮肤缺损,其中面积2.5 cm×2.5 cm~4.5 cm×5.5 cm,第2跖骨头长度1.0~3.0 cm,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影像学评价踝穴间隙及外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是否同步;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制定的评分标准评估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观察供区足部活动度有无影响,负重、行走有无影响。结果术后复合组织全部成活,无血运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患儿均获6个月至2年随访,颜色及弹性较好,无瘢痕挛缩。无踝关节内翻畸形发生,负重及行走满意。影像学评价显示踝穴间隙及外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按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2例,良2例。供区足部活动无影响,稳定性较好。结论第2跖骨头复合组织可一期修复小儿外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重建外踝可随小儿的生长同步发育,是重建小儿外踝外伤性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 标签: 跖骨 外科皮瓣 踝损伤 儿童
  • 简介:摘要比较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机械血管翳形成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共26例患者(女性18例)因主动脉机械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导致瓣膜失功,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血管翳清除组(接受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瓣膜置换组(接受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本研究着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以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人工瓣膜血管翳上的疗效差异。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接受择期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置换手术8例,三尖修补术15例(置换3例,成形12例),主动脉根部手术2例,术后无早期不良事件发生。血管翳清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8.7 min对179.7 min,P<0.05)及升主动脉断时间(74.2 min对132.7 min,P<0.05)均显著少于瓣膜置换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更低,两组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相比,单纯血管翳清除术式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大幅降低转机过程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调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额肌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矫治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13例(16只眼)肌力几乎为零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28岁。采用重睑法切口,于上直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结膜上穹窿处分离出check韧带,悬吊固定于睑板上缘使上睑缘抬高2~3 mm,眶隔后分离形成额肌缝合固定于check韧带下端,动态调整提高上眼睑高度至角膜上1~2 mm处。术后进行手术效果评价并计算有效率。结果本组共13例16只眼,均于术后7 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16只眼睁眼时上睑缘均位于角膜上1~2 mm处,闭眼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闭合不全,未见结膜脱垂、睑内翻等发生。随访4~12个月,矫正效果良好共12只眼,效果一般3只眼,矫正不足1只眼,矫正总有效率约93.75%(15/16), 效果满意。所有病例未见暴露性角膜炎、睑内翻、结膜脱垂等并发症。结论额肌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能有效地提高上睑缘高度,具有矫正效果确切而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上睑提肌肌力极弱的重度上睑下垂的矫治。

  • 标签: 上睑下垂 额肌瓣 check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使用锁乳突肌的改良V形微创整容切口对患者围术期指标、美观性、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良性腮腺肿瘤患者37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9~72 (38.9±14.2)岁。根据手术切口不同分为改良Blair切口组26例,改良V形微创整容切口组1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肿瘤大小。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肿瘤大小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V形微创整容切口组比改良Blair切口组显示出更好的美容效果(t=4.695,P<0.001)。结论改良V形微创整容切口术野暴露良好、切口相对隐蔽、术后美容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V形微创整容切口 改良Blair切口 胸锁乳突肌瓣 部分浅叶腮腺切除术 美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尖下移畸形(EA)的外科治疗方法和中远期随访结果,探讨其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127例EA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男59例,女68例,年龄(9.5±3.7)岁(0.67~18.0岁),体质量(27.1±11.7)kg(6.4~76.0 kg)。术前经心电图诊断预激综合征13例。术前合并有室间隔缺损11例,房间隔缺损42例,卵圆孔未闭34例,肺动脉狭窄6例,三尖关闭不全127例。治疗策略分为双心室矫治92例(房间隔开窗的双心室矫治20例)和一个半心室矫治35例(房间隔开窗的一个半心室矫治8例)。本组125例EA患儿采用锥形重建法进行房化右心室的折叠及三尖成形,2例单纯行三尖成形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6例(4.7%,6/127),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肺部感染和脑出血。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1.6%),均安置永久起搏器。7例(5.5%)患儿术后因大量心包积液行心包开窗术。出院前所有患儿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关闭不全程度明显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全组功能右心室/房化右心室(FRV/ARV)比值为0.87±0.37。双心室矫治组FRV/ARV为1.12±0.39,一个半心室矫治组FRV/ARV为0.48±0.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5,P<0.001)。11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0.9%,随访时间3~96个月。3例(2.7%)术后中远期死亡。结论矫治EA的关键是解剖重建三尖和右心室。根据三尖发育情况及房化右心室与功能右心室的比例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EA矫治有良好的中远期治疗效果。

  • 标签: Ebstein畸形 外科治疗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动脉血流监测联合胎心监护用于评估妊娠中晚期胎儿情况的价值。方法选取玉环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检查的妊娠中晚期孕妇130例为观察对象,均接受胎心动脉血流收缩期、舒张期末比值(S/D)及胎心监护,分析胎儿的宫内情况,评估不同监测方法监测新生儿预后的阳性率,并比较联合检测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结果,进行随访观察,评估不同监测方法联合评估妊娠中晚期胎儿情况的临床价值。结果S/D比值<3、S/D比值≥3两者的胎心监护正常与胎心监护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5,P<0.01)。S/D比值≥3组的羊水量不足、新生儿缺氧窒息、畸形、羊水重度污染发生率高于S/D比值<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3、4.81、9.03、16.39,均P<0.05),血流测定、胎心监护的新生儿预后不良阳性率分别为76.00%(38/50)、78.00%(39/50),两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测率为86.21%(50/58),明显高于动脉血流监测的76.00%(38/50)、胎心监护的78.00%(39/5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胎儿动脉血流监测联合胎心监护,可用于评估胎儿情况。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胎儿监测 胎盘血液循环 妊娠中期 妊娠晚期 胎儿 心率,胎儿 胎儿缺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疗法的热敏灸贴膏剂对寒凝证痛经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寒凝证痛经模型组与研究组,每组20只大鼠;除空白组外,均采用全身冷冻法造成大鼠寒凝证并结合痛经模型的制备方法,建立寒凝证痛经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血清中SP及前列腺素(PGF2α)含量及扭体次数变化,判断基于疗法的热敏灸贴膏剂的镇痛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模型组的CD3、CD4、CD8有明显改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四制香附热敏灸贴膏剂后,大鼠的CD3及CD4均有所上升,CD8较模型组略微下降;与模型组对比,研究组的SP含量有明显上升,接近于正常值水平,前列腺素也明显下降;扭体反应下降明显,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脐疗法 热敏灸 贴膏剂 寒凝证痛经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90 d)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小儿外科采用经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嵌顿性腹股沟疝婴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4例,日龄13~87 d;病变位于左侧11例,右侧16例,双侧1例。观察术中嵌顿疝内容物成分及坏死情况;探查对侧隐匿性鞘状突发生率;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单侧手术与双侧手术的差异。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探查嵌顿疝内容物为小肠13例、附件14例、结肠1例,其中1例因附件坏死致疝内容物粘连于疝囊底部,腹腔镜下复位困难,增加腹股沟区切口后完成开放手术。其余27例均顺利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19例(67.90%),行疝囊高位结扎术。28例患儿手术时间12~68 (27.0±17.3) min,住院时间(4.6±1.4) d。单侧、双侧手术的患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96、0.478, P值均>0.05)。术后26例患儿获随访1~12个月,无切口感染、阴囊(唇)血肿,发生阴囊(唇)水肿4例;1例(3.85%)于术后3个月腹股沟疝复发,无对侧新发疝、医源性隐睾出现;1例术后3个月发现患侧睾丸萎缩,于术后6个月行萎缩睾丸切除术。结论经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术中可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建议临床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疝,腹股沟 婴儿 嵌顿性腹股沟疝 腹腔镜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单孔腹腔镜手术(transumbilical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TU-LESS)治疗意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的技术体会,探讨其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1例意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2次TU-LESS均顺利完成,未发现腹腔内肿瘤播散。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LGESS )。患者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阴道超声、阴道断端细胞学、肿瘤标志物及激素全套未见异常,目前继续严密随访中。结论LGESS术前极易误诊为子宫肌瘤,为改善预后,除了尽早明确诊断外,术中需严格无瘤操作,而TU-LESS可避免使用旋切器,对于子宫肌瘤的微创治疗是安全的、可行的,同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脐单孔腹腔镜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卵巢囊肿治疗中经单切口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应用价值。方法:取71例卵巢囊肿患者进行研究,收治期间2020.01-2020.09,等差数列法分组,采取经单切口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n=35,试验组)和四孔法腹腔镜手术(n=36,参照组),观察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对比疼痛度评分。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率相近,P>0.05,同时试验组住院(1.95±0.81)d,术后(1.19±0.31)d肛门排气,比参照组用时短,手术时间(36.82±5.19)min,比参照组久,术中出血(27.46±2.63)ml比参照组少,VAS(2.25±0.43)分,比参照组低,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肺癌水患者应用针刺联合中药贴敷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进行治疗的肺癌水患者共6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并均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对前30例患者在治疗上加入中药贴敷,并设为常规组,对后30例患者上组治疗上,联合使用针刺进行治疗,并设为联合组,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积分变化情况。结果:经对比,两组在治疗前的分数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周,联合组在呼吸困难积分上更低(p0.05)。结论:对肺癌水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加入中药贴敷联合针刺进行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更好,值得被推广和提倡。

  • 标签: 肺癌胸水 治疗效果 中药贴敷 针刺 呼吸困难积分
  • 简介:摘要肋骨的先天畸形、发育不良、外伤、原发或继发的肿瘤性病变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壁缺损会破坏胸廓完整性和稳定性,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因此常需进行壁重建。随着3D打印工艺的不断优化和材料学研究的不断进展,3D打印的胸骨、肋骨、肋骨联合重建等临床工作可实现胸廓外观与功能的双重重建。本文就3D打印技术在壁重建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研究 胸壁 重建 3D打印 材料
  • 简介:摘要基因异常是主动脉瘤及夹层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来,新见报道的主动脉瘤及夹层相关异常基因主要包括:LOX家族、MMP家族、TGFB家族、TGFBR家族、SMAD家族MFAP5、BGN、ACTA2、MYLK、PRKG1、MAT2A、FOXE3和FBN1等,在机制方面,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外基质、平滑肌收缩与代谢,以及TGF-β通路等有关。本文针对当前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在经过微创手术治疗后,其最终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成人腰段脊柱骨折 应用 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 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院收治的 84 例 腰段脊柱骨折 的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后路内固定,观察组应用前路内固定,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椎伤高度及并发症发生率 对比 。 结果: 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及追椎伤高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成人腰段脊柱骨折 应用前路内固定治疗有利于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椎伤高度,且能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前路后路 内固定 运动功能 椎伤高度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