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中采用细节优化护理,分析护理作用。方法:时间为2023年2月到2024年2月,对这期间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开展护理研究,共选择54例并根据入院治疗的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普通的急救护理干预,研究组则进行细节优化护理。结果:研究组各项救治程序所用的时间均比参照组短,其护理效果显著,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使用细节优化护理,能够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细节优化护理 救治时间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缺血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120例连续性初发缺血脑卒中患者,均为我院2022年7月至2024年2月收入,记录患者入院6 h内首次血压测量值及入院72 h内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随访复发情况,应用 Kaplan-Meier 法进行复发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复发模型。结果 未复发90例,复发30例,经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3分是增加缺血脑卒中短期复发风险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ESRS评分≥3分是增加缺血脑卒中短期复发风险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ESRS评分≥3分是增加缺血脑卒中短期复发风险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优化护理在急性缺血脑卒中(A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细节优化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神经功能、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入院到溶栓时间、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节优化护理可有效缩短AIS患者的救治时间、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细节优化护理 救治时间 神经功能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体化护理用于缺血脑卒中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2年3月-2024年2月本科接诊缺血脑卒中病人(n=68)。试验组采取个体化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FMA评分等指标。结果:关于NIHSS评分:干预结束时,试验组低至(8.02±1.57)分,但对照组却仅有(11.36±2.04)分,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低(P<0.05)。FMA评分:干预结束时,试验组达到(82.17±3.01)分,但对照组却仅有(74.38±4.29)分,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高(P<0.05)。结论:缺血脑卒中用个体化护理干预,病人神经功能改善更加明显,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更为迅速。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价值 个体化护理干预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AIS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急诊救治时间等的影响。方法 10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患者病情稳定转至普通病房后评估急诊护理效果。应用E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应用SAS、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候诊时间、确诊时间等急诊救治时间指标。结果 研究组AIS患者候诊时间、血管再通时间等急诊救治时间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E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AIS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减轻患者负性情绪,缩短急诊救治时间,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抑郁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2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入组进行研究,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名。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MMSE、ADL评分高于护理前,NIHS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实验组MMSE、ADL评分均高于参照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是96.00%,高于参照组80.00%(P<0.05)。结论:对于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荐。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分析。方法:此次研究开始于2022年1月,结束于2024年1月,共纳入对象4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作癫痫进行分组:发作组和未发作组,分别每组20例。对比2组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结果:发作组缺血脑卒中患者的病灶位置主要为大脑皮层,与未发作组的病灶位置对比(P<0.05);发作组的脑卒中类型主要为脑栓塞,与未发作组相比较(P<0.05)。另外,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也存在统计学意义(发作组的分值显著高于未发作组):P<0.05。结论:对于缺血脑卒中患者而言,患者的病灶位置、脑卒中类型、神经功能严重程度等与癫痫发作密切相关。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对患者展开积极诊疗服务,预防癫痫发生。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癫痫 临床特点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紧急情况,其特点是脑部血流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和损伤。溶栓治疗作为一种关键的治疗策略,旨在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减少脑损伤,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本文探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药物选择、适应症与禁忌症、治疗前后的评估与管理,以及治疗效果的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缺血脑卒中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侧支循环建立及突出血管征(PV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提示单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且FVH阳性显示的急性(<72 h)缺血脑卒中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52.8±8.7)岁。依据入组患者亚急性(72 h~10 d)FLAIR序列显示分为FVH阳性组(13例)及FVH阴性组(37例),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测量并分别比较两组急性及亚急性梗死核心面积差异,并分析两组患者急性及亚急性期于T2*加权血管成像(SWAN)显示PVS差异。结果两组缺血脑卒中患者急性梗死核心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FVH阳性组梗死核心面积为(582.17±175.64)mm2,明显大于FVH阴性组(342.78±76.5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FVH阳性组PVS显示率为76.92%(10/13),明显高于FVH阴性组18.9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MCA M1段闭塞后,亚急性缺血脑卒中FVH提示不完善的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并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 标签: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血管高信号征 大脑中动脉 T2*加权血管成像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进行治疗,研讨其围溶栓护理措施。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 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 64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分成对照与观察两组各 32 例,两组 围溶栓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系统化护理措施 ,将两组最终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护理 后观察组患者溶栓治疗成功率以及 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从对照组相比均具备显著优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围溶栓及时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溶栓治疗,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

  • 标签: 超早期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围溶栓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开展临床护理干预的价值,以此为临床提供相关指导。方法采取抽签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5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参照组给予围溶栓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围溶栓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参照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数据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00%)例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24.00%)例,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全面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 标签: 围溶栓期 脑卒中 静脉溶栓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开展临床护理干预的价值,以此为临床提供相关指导。方法:采取抽签法将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2月 我院50例 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参照组给予围溶栓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围溶栓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参照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数据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 4.00%)例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6( 24.00%)例,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 针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全面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 标签: 围溶栓期 脑卒中 静脉溶栓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围术排尿护理对缺血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102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围术常规排尿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专家指导下的介入治疗围术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排尿情况及首次排尿时血压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发生尿潴留概率更低,且P<0.05,符合统计学原理;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且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存在明显变化,且P<0.05,均符合统计学原理。结论 对缺血脑卒中患者行介入治疗围术排尿护理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尿潴留发生率,可稳定患者排尿前后血压,具有前瞻性和全程性,值得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介入治疗围术期排尿护理 护理流程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杵针联合眩晕贴敷对缺血脑卒中(CIS)康复患者眩晕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满足纳入标准的120例缺血脑卒中眩晕的病患均等分成对照组和三个观察组。对照组用甲磺酸倍他司汀干预,三个观察组分别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眩晕贴敷疗法、杵针疗法、和杵针联合眩晕贴敷疗法。采用临床疗效、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三个指标对四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针对临床总有效率指标,杵针联合眩晕贴组(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P

  • 标签: 杵针 眩晕贴敷 缺血性脑卒中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脑卒中急性昏迷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做好DFS、GCS以及苏醒时间比较。方法:选取缺血脑卒中急性昏迷患者共计60例,依据入院顺序做好分组,对照组、观察组人数分别为3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随后做好DFS评分、GCS评分、苏醒时间。结果:对照组、观察组脑卒中急性昏迷患者苏醒时间中,其中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时间分别为20.12±3.45、12.34±3.03d,经比较,t=5.607,p<0.05。观察组脑卒中急性昏迷患者中DFS评分、GCS评分分别为6.84±0.22分、8.64±1.18分,相比较对照组患者来说,整体情况较好(p<0.05)。结论:对缺血脑卒中急性昏迷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并促进患者苏醒。可提高疗效和预防脑卒中发生并发症及复发,无不良反应,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昏迷 中西医结合治疗 生理状态
  • 简介:2010年12月在STROKE官方网站上率先公布了《2011版AHA/ASA缺血卒中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预防指南》(后简称《指南》)[1],与2006版(2)及2006版之后的部分更新相比,该新版指南在针对血压控制方面,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压控制 短暂性 指南 预防 发作
  • 简介:目的观察消栓肠溶胶囊对缺血中风恢复气虚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的影响,从而探讨其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及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治疗组324例给予消栓肠溶胶囊和复方地龙胶囊模拟剂,对照组107例给予消栓肠溶胶囊模拟剂和复方地龙胶囊,连续使用(28±1)d,并分别于用药前、用药(28±1)d、发病(90±2)d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证候及安全性指标进行采集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均有降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组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2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尿常规等理化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消栓肠溶胶囊能显著改善缺血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气虚血瘀症状,其疗效优于复方地龙胶囊,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标签: 消栓肠溶胶囊 缺血性中风 恢复期 气虚血瘀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在缺血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中的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55例。A组男23例,女32例;年龄52~74(62.78±4.77)岁;B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51~73(61.48±4.59)岁。B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B组的基础上采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梗死灶体积、血清S100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新喋呤(Npt)、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3个月后,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55%(52/55),高于B组的81.82%(45/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39);治疗3个月后,A组NIHSS评分为(9.74±1.83)分,低于B组的(12.25±2.82)分,BI评分为(75.26±5.38)分,高于B组的(62.47±6.0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96、11.748,均P<0.001);治疗3个月后,A组梗死灶体积为(3.35±1.02)cm3,缩小幅度优于B组[(3.79±1.1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全血低切黏度为(5.08±0.79)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4.22±0.51)mPa·s、血浆黏度为(1.17±0.34)mPa·s、纤维蛋白原为(2.86±0.34)g/L,均低于B组的(6.63±1.02)mPa·s、(4.85±0.62)mPa·s、(1.36±0.40)mPa·s、(3.53±0.42)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A组血清S100β为(1.37±0.38)μg/L、NSE为(15.28±3.37)μg/L、Npt为(6.95±1.78)nmol/L、GAL3为(9.68±2.27)g/L,均低于B组的(1.74±0.46)μg/L、(19.72±4.73)μg/L、(9.07±2.24)nmol/L、(11.94±3.04)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辅助治疗缺血脑卒中患者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缩小梗死灶体积,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病情恢复

  • 标签: 缺血预适应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Npt GAL3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联合远端缺血适应训练对急性缺血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医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综合病区一,二收治的52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病人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2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联合远端缺血适应训练。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调查病人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和生活质量。结果: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远端缺血适应训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