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康复护理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开展价值与意义。方法:研究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3月我院接诊的交叉韧带损伤需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70例,对照组进行手术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康复护理,对比两组Lysholm评分与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术后当天、出院当天Lysholm评分与增长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研究组术后1天、2天、3天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提高疗效与护理质量。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的价值。方法:甄选我院188例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比对组:实施CT诊断;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开展诊断。结果:实验组骨质改变检出率71.21%、关节腔积液检出率63.83%与半月板损伤检出率76.60%均高于比对组改变检出率42.55%、关节腔积液检出率36.17%与半月板损伤检出率21.28%,(P<0.05)。实验组韧带损伤检出率76.60%与比对组韧带损伤检出率70.21%,互比,无差异性(P>0.05)。结论:膝关节韧带损伤对患者机体行动能力有一定影响,应用核磁共振实施诊断可确保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中持续性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不同时机开展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救治时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受伤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进行有效分组,将其中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周的5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3周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结束时评估并比较两组膝关节恢复情况[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记录并比较各时点的拉赫曼试验(Lachman试验)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随访的关节活动度增大,Lysholm评分、IKDC评分值升高,且各时点观察组同指标参数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45%,2/58)低于对照组(18.00%,9/50),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损伤后3周内尽早开展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有利于促进其术后膝关节功能更好、更快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单侧腰部麻醉对老年病人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2月我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4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和单侧腰部麻醉组,每组32例,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单侧腰部麻醉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均短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腰部麻醉组的麻醉效果强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腰部麻醉的麻醉效果强于全身麻醉,且单侧腰部麻醉起效快,完全阻滞时间长,在临床工作中可大力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利用同种异体跟腱骨一期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2000年7月至2005年2月收治15例患膝前后交叉韧带断裂但对侧膝关节完好者,在关节镜下先对合并存在的半月板损伤进行修复,然后使用2条同种异体跟腱骨一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亚急性期或慢性期(〉3周)重建12例,急性期(〈3周)重建3例。手术前后采用IKDC和Lysholm评分系统对患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随访结果与对侧健康膝关节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6~40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根据IKDC评分,术前所有患膝关节功能都严重异常,术后9例患膝功能改善为正常,5例接近正常,1例异常。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56±5)分改善为术后(9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60,P〈0.05)。结论同种异体跟腱骨可用于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原因以及预防护理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本院实施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68例,将这68例患者按照奇偶数法分为两组。通过对以往临床上术后出现关节僵硬的原因分析来制定预防护理措施。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制定的预防护理措施,之后对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实施对比。结果:通过实验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关节僵硬的人数占比2.94%,低于对照组14.70%,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05%,高于对照组82.35%(P<0.05)。结论:为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实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够降低关节僵硬问题发生率,也能从有效护理中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提升其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护理应用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对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在我院接受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度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应用系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活动度,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钢丝张力带与带线锚钉重建近指间关节掌板止点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我们共收治36例手指近指间关节掌板止点撕脱患者,其中18例采用钢丝张力带重建掌板止点(钢丝组),18例采用带线锚钉重建掌板止点(锚钉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关节活动度,采用手指总主动屈曲度量表(total active flexion scale,TAFS)评价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钢丝组的手术时间及手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明显短于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感染、内固定松动、肌腱粘连、关节僵硬等独立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锚钉组的总并发症比例明显高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近指间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并且钢丝组的改善程度优于锚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丝组术后TAFS优良率明显高于锚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丝张力带重建掌板止点在手术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术后总体并发症、关节活动度改善及手功能恢复方面均优于带线锚钉,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5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0岁[(30.5±8.4)岁]。根据重建方式和移植物选择,将患者分为带状重建组(31例)和圆束重建组(34例)。手术重建方法均为解剖重建,其中带状重建组采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圆束重建组采用传统圆束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即时ACL移植物与原始ACL形态差异、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5个月[(6.0±3.1)个月]。带状重建组手术时间为(61.6±6.7)min,圆束重建组为(48.0±6.3)min(P<0.01)。关节镜观察可见原始ACL在关节内为带状,带状重建组重建移植物主体也是带状,而传统圆束状移植物主体为束状。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重建组术后移植物相比圆束重建组更好模拟了原始ACL的带状结构,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带状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82.8±5.2)分,较术前的(47.5±8.7)分显著提高(P<0.01)。圆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79.9±7.5)分,较术前的(44.2±9.4)分显著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带状重建组术中4例发生克氏针断裂或磨损,1例发生空心钻变形;圆束重建组术中2例发生克氏针磨损(P>0.05)。术后3个月带状重建组出现1例胫骨切口感染;圆束重建组未出现切口感染,创面均Ⅰ期愈合;两组均无韧带失效及功能受限发生(P>0.05)。结论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ACL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圆束移植物相当。然而,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实质部为带状,更好地模拟了原始ACL的生理形态,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可能会更好模拟原始ACL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