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和研究风险管理方式在产科护理环节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效果。方法 选择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分娩护理的产妇进行研究,总数为120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的产妇使用的是传统护理模式,实验组则根据要求进行风险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和质量。结果 实验组的满意度达到100%,而对照组仅有83.33%,同时护理纠纷、护理差错方面的数据显示,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数据均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 产科护理环节应用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可以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对于提高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中风之后发生吞咽障碍问题的患者,分析针灸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接诊的26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针灸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整体更高。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分情况整体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水平整体更高。结论: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通过采用针灸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接受治疗后生活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治疗有效率整体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诊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康复护理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取71例试验对象(即:我院2020.01-2021.02接诊急诊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组,行康复护理(n=37,试验组,)和常规护理(n=34,对照组),对比满意度、NRS评分,BI指数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评价满意度,试验组服务水平(21.17±2.36)分,基础护理(23.38±1.13)分,病房环境(22.69±1.56)分,护患沟通(22.15±2.64)分,高于对照组,NRS(1.87±0.36)分,比对照组(2.39±0.53)低,BI(79.24±6.33)比对照组(73.89±6.28)高,P<0.05。结论:康复护理不仅可减轻急诊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疼痛度,还可有效防护下肢深静脉血栓,提升其满意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来我院接诊的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共96例,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救治前后GCS评分和救治结局。结果:救治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性化疼痛护理对缓解急诊肾结石病人疼痛的作用。方法:甄选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肾结石病人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就诊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为33例。常规组采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疼痛护理方式进行干预。结果:两组病人的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的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急诊肾结石病人中,采用个性化疼痛护理,可以提升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对病人的疼痛感进行降低,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效果,分析该护理措施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双盲法分为各34例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组间比较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护理质量。结果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实施预见性护理,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避免并发症风险,该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价值,提高护理人员的救治能力。方法 选择医院急诊内科在2017年9月~2020年9月接诊救治的80例急性梗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其患者就诊资料,将给予常规护理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而将实施优化急诊护理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脑梗塞患者的急诊护理中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可明显缩短各个环节救治时间,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及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急诊重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记录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及分析谵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急诊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诊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该院收治的100例急诊重症患者中,31例患者发生谵妄,未发生谵妄的患者6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付费方式、家庭成员缺失、酗酒史、营养状况、合并疾病、既往病史、呼吸衰竭、重症感染、机械通气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为影响急诊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病史、机械通气及APACHEⅡ评分是影响急诊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既往病史、机械通气及APACHEⅡ评分是影响急诊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以降低急诊重症患者谵妄的发病率,如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全面评估,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合并疾病;通过APACHEⅡ评分系统严密监测患者认知、行为及临床表现,充分了解患者有无存在引发谵妄的危险因素,加强病房巡视,定时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变化,加强患者的气道护理,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尽量减少仪器报警及人员走动噪音,缓解患者焦虑、恐慌等情绪,合理调整家属病房探视与陪护时间,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纳洛酮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郑州颐和医院急诊内科昏迷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剂量组(60例)与常规剂量组(60例),常规剂量组采用常规剂量纳洛酮治疗,大剂量组采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昏迷清醒时间,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气水平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大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常规剂量组的75.00%(45/60),P<0.05;大剂量组昏迷清醒时间短于常规剂量组,GCS、CRS-R评分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PaCO2水平低于常规剂量组,PaO2水平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9/60)与常规剂量组10.00%(6/60)比较,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纳洛酮比较,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可提高疗效,调节炎性因子和血气水平,缩短昏迷清醒时间,改善昏迷程度和意识障碍,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对急诊输液患者输液安全性,疾病不确定性,应对方式以及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输液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干预期间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疾病不确定性量表(MUI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性、应对方式以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最终收集109例患者完整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6.51%(109/126),其中研究组55例,对照组54例。研究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36%(9/55),低于对照组的29.63%(1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057,P<0.05)。2组患者干预前MUIS、MCMQ、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MUIS评分中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信息缺乏、复杂性维度得分分别为(17.76 ± 2.49)、(12.03 ± 2.51)、(11.82 ± 2.12)、(11.74 ± 2.24)分,低于对照组的(24.72 ± 2.94)、(16.31 ± 2.27)、(16.13 ± 2.51)、(15.39 ± 2.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346~-8.375,P<0.05);研究组患者MCMQ中面对得分(19.13 ± 2.62)分,高于对照组的(13.79 ± 1.96)分,回避和屈服得分分别为(8.71 ± 1.34)、(9.81 ± 1.17)分,低于对照组的(14.57 ± 1.93)、(15.12 ± 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2.031、-18.441、-17.875,P<0.05);研究组患者的SAS和SDS得分分别为(29.43 ± 3.62)、(27.67 ± 3.11)分,低于对照组的(37.44 ± 5.31)、(40.12 ± 4.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216、-15.821,P<0.05)。结论治疗性沟通可减少急诊输液的风险,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改善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措施,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候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医务人员更有效地评估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12月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预检分诊候诊的2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就诊期间发生病情变化患者为观察组(n=120),未发生病情变化患者作为对照组(n=12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急诊候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急诊预检分诊候诊患者在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疾病类型、主要症状及分诊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 60岁、心率异常、血氧饱和度低及低分诊级别的患者病情变化率较高(P<0.05)。结论急诊预检分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分诊级别。护士在预检分诊时除应根据分诊级别及时做出正确应对,同时应充分关注高风险因素的人群,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患者并进行急救处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进行急诊常规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按照急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干预的为试验组,两组患者进入急诊后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开展时运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患者急救效果,并统计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急救护理、护理评估、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所用的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均明显较短,SAQ量表各维度评分和急救成功率均明显较高,并发症明显较少,死亡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急救各项护理工作实施时长,及时缓解患者的机体症状,改善急救效果,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