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去开颅术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救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标准去开颅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去开颅术进行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54%,存活率为86.54%,死亡率为13.46%,良好率为51.9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23%,存活率为65.38%,死亡率为34.62%,良好率为21.15%,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标准去开颅术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治疗,其治疗效果优越。

  • 标签: 标准去骨瓣开颅术 重型颅脑外伤 常规去骨瓣开颅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进行下颌一期修复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例下颌大部缺损患者行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整复手术,术前进行严格的准备,术后对皮移植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尽可能早期发现血管危象,及时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并给予呼吸道、口腔及饮食护理。结果10例患者血管吻合均取得成功,伤口一期愈合。在随后半年的随访中,未见肿瘤出现复发以及远处转移情况,皮存活率以及覆盖率均取得满意的效果,6例患者治疗后获得了满意的外观以及功能;供区小腿均无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结论腓骨对于重建下颌缺损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应用于口腔下颌缺损患者的整复手术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可以保证手术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术后康复。

  • 标签: 血管化腓骨瓣 下颌骨修复 护理
  • 简介:我科自2006年以来,运用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前部和旋股内侧血管深支大转子后方修复股骨头颈28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15~61岁。术式: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前部转位术15例;带旋股内侧血管深支股骨大转子后方13例。病种:股骨颈头下型或粉碎性骨折17例,股骨颈陈旧性骨折6例,股骨颈陈旧性骨折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原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髋关节骨关节病1例。供最大范围:髂骨前部为7cm×3.5cm;大转子后方为4.5cm×3cm×1.5cm。1.2手术方法1.2.1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前部的切取与转位:取仰卧位,常规取Smith-Peterson切口,妥善游离保护股外侧皮神经,切断缝匠肌起腱,也可不切断股直肌,将该肌游离后拉向内侧,即可暴露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主干,沿之向髂骨方向追溯至阔筋膜张肌肌门处,即可见由升支发出的髂嵴支,它沿着阔筋膜张肌内侧与股直肌之间上行[1],距髂前上棘2~3cm处穿入阔筋膜张肌起始部。如果髂棘支管径偏细或有解剖异常,则可选用臀中肌支,先切取髂骨[2],再逆行作扇面解剖带部分阔筋膜...

  • 标签: 股骨头颈 髂骨前方骨瓣 股骨大转子后方骨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改良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修复虎口瘢痕挛缩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虎口瘢痕挛缩病例,应用带皮桥的改良间背皮移植进行虎口开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2例全部存活,皮血运好,无肿胀,无一例桡神经分支损伤;有2例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个3月~1年,皮外观满意,质地良好。结论改良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确保了皮血供,降低了神经损伤风险,是修复虎口瘢痕挛缩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瘢痕挛缩 骨间背侧动脉 皮瓣 虎口开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侧副动脉穿支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9例手部掌、指骨及皮肤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桡侧副动脉穿支修复,皮肤缺损面积3.5 cm×5.5 cm~4.5 cm×8.5 cm,缺损长度3~6 cm。皮切取面积4.0 cm×6.0 cm~5.0 cm×9.0 cm,切取大小3.0 cm×1.0 cm×1.0 cm~6.0 cm×1.5 cm×1.0 cm,皮均携带臂后侧皮神经,和受区的掌、指骨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皮的桡侧副动脉及伴行静脉和受区的桡动脉腕背支、头静脉吻合。术后观察皮存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移植端愈合情况、皮存活质量、皮的感觉恢复情况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术后9例桡侧副动脉穿支皮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全部病例的移植端均愈合良好,皮外形良好,无臃肿,皮的两点分辨觉为8~12 mm,平均10.2 mm。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7例,良2例。上臂皮供区仅留线状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桡侧副动脉穿支切取方便,操作简单,可同时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及掌、指骨缺损,缩短治疗时间,对供区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修复手部及皮肤软组织复合缺损的良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骨 掌骨 桡侧副动脉穿支 复合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去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脑半球肿胀的疗效进行深入的剖析.方法择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接收入院的脑外伤患者,共计54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理,把54例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组均27例.其中,研究组行标准的去减压术治疗;而对照组,则行常规的去减压术治疗.剖析两组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并对其作出准确的统计.选取“格拉斯哥GOS评分法”,分别对两组进行评分.结果手术结束后,研究组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共计10例,对照组共计11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GOS评分,研究组为(8.19±1.1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01±0.89)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术前颅内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的颅内压,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去减压术相比,标准去减压术在脑外伤后脑半球肿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更具优势,其不仅能起到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的作用,还能达到进一步提高疗效的目的.关键词GOS评分;去减压术;颅内压;脑外伤;脑半球肿胀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70-02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修复手部创伤的方法进行改进.方法将皮的血管蒂改良为筋膜血管蒂;皮与扩张术相结合;采用带尺骨的复合组织转移.结果20块皮及3块复合组织全部成活;前臂背侧皮供区均免予植皮而直接缝合;15例患者得到平均15个月随访,皮色泽、质地好,感觉恢复满意;综合评定手功能,平均失能值18%;3例复合组织再造拇指功能评价为:优1例,良2例.结论如上改进增加了皮静脉回流,提高了皮成活率;保全了前臂的美观;扩大了该皮的应用范围.

  • 标签: 骨间背侧动脉 岛状皮瓣 复合组织瓣 皮肤扩张术 手外伤 手部软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穿支骨膜游离移植治疗难治性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所有18例病人采用不连残端取出硬化、打通髓腔。不连间隙〉3mm的13例采用Feminster植法,植入髂骨片;不连间隙〈3mm的5例将端去除骨血管,变为毛糙状,碎屑填入间隙。切取大小适宜的带有骨膜监测皮岛的胫骨外侧穿支骨膜游离移植于不连处。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16.7个月。18例患者均获得性愈合,监测皮岛均成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肢体短缩、关节活动受限、跛行等并发症,满意度高。结论应用穿支骨膜游离移植治疗不连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好的优点,是治疗不连的好方法,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穿支骨膜瓣 游离移植 难治性骨不连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去减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成2组,包括实验组、常规组,各有50例,常规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实验组同时采取去减压术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较,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率较低,CSS评分较低,Barthel评分较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去减压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同时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率,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高血压脑出血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小开颅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神经内镜辅助组与常规开颅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住院医疗费及其预后ADL评分的差别,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方面,神经内镜辅助组明显短于常规开颅组;血肿清除率方面,神经内镜辅助组明显高于常规开颅组;住院医疗费方面,神经内镜辅助组明显低于常规开颅组;在预后ADL方面,神经内镜辅助组优于常规开颅组,神经内镜辅助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开颅组。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较高清除率、较低住院医疗费及较好的ADL预后评分等优点,比常规开颅手术更具有优势。

  • 标签: 神经内镜 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简称 SCI )去减压术(简称 DC )中的应用。 方法:研究主体的入院时间是 2016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共计 SCI 行 DC 治疗患者 88 例,参照随机法分 A 组(例数是 44 )和 B 组(例数是 44 )。前者选用优质护理,后者选用常规。对比内容是护理效果。 结果: 以上组别经 并发症率 对比后差异极为显著,示为 P < 0.05 。经护理满意度对比后同为 P < 0.05 。 结论: 为 SCI 行 DC 治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减少其并发症,且能获得较满意的护理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回纳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将56例开颅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去减压组和回纳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分析两组患者颅内压监护的数值,中线移位恢复程度,脱水剂的使用量,术后6月的AD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GCS评分、血肿量、中线移位程度和颅内压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监护值,中线移位程度,脱水剂使用量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回纳组ADL评分优于去减压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中行回纳既能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又减少了二期行颅骨修补术对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经济负担。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 骨瓣回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接受去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压包扎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未采用加压包扎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硬膜下积液量的变化,并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量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别,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压包扎治疗法对去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治疗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可作为去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理想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加压包扎 硬膜下积液
  • 简介:摘要舟骨骨折是腕部骨折中最常见骨折,舟骨近端或腰部骨折后,常合并近端血管损伤,影响骨折近端血供。复位欠佳或固定不可靠均会造成骨折不愈合,如果不能及时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常常出现腕关节不稳定、塌陷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进一步造成关节疼痛及僵硬,严重影响肢体功能。陈旧性舟骨骨折治疗关键为重建血供,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髂骨植、桡骨远端逆行、含旋前方肌肌蒂的桡骨等,但存在缺少血运、转移距离有限、切取困难、蒂部较短等缺陷。笔者对8例陈旧性舟骨骨折伴骨坏死患者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游离股骨内侧髁治疗,探讨其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舟骨 骨折,不愈合 血管 股骨
  • 简介:腕舟骨骨折是腕部常见损伤,在腕骨骨折中发生率占第一位,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供血特点,极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及缺血坏死,严重影响腕关节功能。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理想的方法是重新恢复舟状骨血供,克服局部应力和剪力,促使其愈合,恢复腕关节功能。2000年1月-2006年1月我院采用带血管蒂桡骨茎突植入治疗腕舟骨不愈合3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标签: 带血管蒂桡骨茎突骨瓣 腕舟骨骨折不愈合 植入治疗 腕关节功能 腕舟骨不愈合 腕骨骨折
  • 简介:摘要去减压术在重型颅脑外伤的救治中有着重要地位,其疗效一直存在争议。去减压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疗效得到了肯定,《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第四版)》首次ⅡA级证据推荐。本文对去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疗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乙状窦后路开颅手术中的肌肉分层解剖和保留操作,进行研究。方法择取2013年5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脑肿瘤的患者50例,以所行的不同术法分组行传统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对照组,行肌肉分层解剖、保留的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的25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治疗状况。结果就术后并发症而言,对照组逊于研究组,P<0.05,统计学有差异。结论肌肉分层解剖加保留的乙状窦后路手术更具生理解剖优势,术中视野暴露充分,术后不易出现并发症。

  • 标签: 脑肿瘤 肌肉分层解剖 乙状窦 后路手术 保留骨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标准外伤开颅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 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各 34例,对照组行常规开颅术治疗,观察组行标准外伤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死亡率、恢复良好率为 17.6%和 17.6%,观察组为 2.9%和 41.2%,对比差异显著( P< 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9.4%,观察组为 8.8%,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标准外伤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 颅脑损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总结与探究去减压术实施效果以及优异性。方法 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纳入124例因高血压脑出血来我科室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进行调研,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均纳入62例病人。将两组分别命名为常规组与调研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调研组采用去减压术。总结与探究2种治疗方案实施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常规组与调研组治疗有效率对照,构成比较低,差异明显,(P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去骨瓣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