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OVCF)伴肋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63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61~93岁。按照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单侧组36例和双侧组2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改善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和肋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伤椎分布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均少于双侧组,分别为(31.75±6.60)、(38.96±6.77)min和(4.07±0.52)、(5.65±0.51)mL,而术后骨水泥渗漏率(27.8%,10/36)则高于双侧组(7.4%,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42、11.863, χ2=4.152, P值均<0.05);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明显神经、脊髓损伤,以及穿刺血肿、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疼痛、肋间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肋间痛VAS评分、ODI比较,术后第1天、1个月双侧组均低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OVCF,其止痛和恢复脊柱稳定性的效果相近,但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术后早期缓解肋间痛更有效,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30例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之前和手术之后分别对每一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观察前后结果并对前后的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果发现30例患者的手术都非常的成功,其中,有2节椎体出现了骨水泥少量外漏,但并未出现神经根与脊髓损伤。研究还发现,所有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前和术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数值分别由术前的(2.87±0.26)和(7.2±1.1)分降到术后(1.13±0.23)和(2.16±1.13)分。结论对于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但伴有较少的并发症,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术者的放射线暴露。因此,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合并丙肝患者同期行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2018年8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合并丙肝患者,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功能锻炼、检查评估等术前准备,同期行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加强切口及导管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在做好疼痛管理及安全的凝血因子活性条件下指导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整个围手术期注重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护理,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出院前影像学检查假体位置及力线满意。结论通过本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证明,上述护理措施对同期行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血友病性关节炎合并丙肝患者是有效的。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食管管型胃侧侧吻合术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采用食管管型胃侧侧吻合术的胸腹腔镜联合AEG根治术。术后常规行SOX方案辅助化疗,疗程为6个周期。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行辅助化疗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9月。结果:(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采用食管管型胃侧侧吻合术的胸腹腔镜联合AEG根治术,无中转开胸、开腹和围术期死亡患者。病例1、2、3、4手术时间分别为420、400、320、30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100、150、100mL,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分别为9、8、8、8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分别为11、10、10、10d。病例1术后发生轻度肺炎和呃逆,病例2术后发生轻度肺炎,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病例3和4术后未发生并发症。4例患者术后吻合口均通畅,排空良好。病例1、2、3、4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11、11、11d。(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例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病例1、2、3、4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32、31、17、23枚,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0、4、2、6枚,肿瘤直径分别为3.5、5.0、5.0、4.0cm,肿瘤分化程度和病理学类型均为中分化腺癌,Siewert分型分别为Ⅱ、Ⅰ、Ⅱ、Ⅰ型,肿瘤浸润深度分别为浆膜下、全层、浆膜下、全层,肿瘤病理学分期分别为ⅡA、ⅢB、ⅡB、ⅢA期。(3)随访和生存情况:4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均行辅助化疗,无瘤生存。结论�
简介:摘要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患病率较低,但国内患者的总体数量大,外侧单髁置换术(UKA)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外侧间室独特的解剖结构及运动学特点使手术操作更具挑战性,传统UKA术后患者出现下肢力线不良和假体位置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导致其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随着治疗理念、手术技术和材料的不断更新与改进,UKA假体生存时间不断延长,临床效果不断优化。在放射学、解剖学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熟悉外侧间室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征,熟练掌握技术要点是外侧UKA成功开展的前提与保障。随着技术的进步,微创化、精准化和个体化应是外侧单髁置换术追求的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正中切开术与会阴侧切术用于阴道助产的效果。方法观察我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00例,其中会阴左侧切100例为对照组,会阴正中切100例为观察组,观察产妇术中出血量、切口延伸、缝合时间、术后疼痛难忍程度、切口水肿、产妇的自我感觉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会阴正中切开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延伸、缝合时间、术后疼痛难忍程度、切口水肿、住院时间明显小于会阴左侧切开组;自我感觉良好者正中切开组明显多于左侧切开组。结论会阴正中切开术操作简便、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为广大孕产妇减轻了痛苦,是提高产科质量的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会阴正中切开术以及会阴侧切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份到2018年1月份收治的80例阴道分娩产妇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均于入院进行分娩。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会阴侧切术;观察组患者予以会阴正中切开术。观察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情况,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切口肿胀、疼痛发生情况、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会阴切口肿胀、疼痛发生率较低,数据对比所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会阴I期愈合率较高,感染率以及裂开率较低,数据对比所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阴道分娩产妇实施会阴正中切开术,可改善产妇的阴道分娩情况,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对会阴正中切开术以及会阴侧切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月份到 2018年 1月份收治的 80例阴道分娩产妇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均于入院进行分娩。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会阴侧切术;观察组患者予以会阴正中切开术。观察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情况,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切口肿胀、疼痛发生情况、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会阴切口肿胀、疼痛发生率较低,数据对比所得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会阴 I期愈合率较高,感染率以及裂开率较低,数据对比所得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阴道分娩产妇实施会阴正中切开术,可改善产妇的阴道分娩情况,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96例,其中一期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6例(双侧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单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术前、术后第1、3、15天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术前、术后第3、15天膝关节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结果双侧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计数下降较单侧组明显[(107.09±15.50)g/L比(113.43±13.84)g/L,t=2.078,P=0.040;(3.53±0.56)×1012/L比(3.80±0.53)×1012/L,t=2.388,P=0.019)]。两组术后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强围手术期血常规和血红蛋白监测,一期双侧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安全性和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