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要想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总结中国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偏差。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城镇化发展方式,需要从外延式城镇化向提高城镇产业聚集水平和人口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城镇内生发展能力的内敛式转型.

  • 标签: 城镇化 发展方式 内敛式转型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城市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由此而带来的是市民对交通运行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门槛不再仅仅是人口规模的高度化,而中国的可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的范围也越来远大。目前来看,中国市轨道交通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如果按当前的发展速度,至2020年在中国市交通线路可达到2000-2500公里。发展高端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对于缓解当前紧张的城市交通状况是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从时代演变引导设计变迁的宏观视角,研究了中国市公共设施发展变化的原因、历程和趋势。时代背景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改变引导了城市公共设施的面貌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市公共设施关键的变迁历程可归纳四个阶段: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带来的审美和方式喜好,改革开放引入“设计”概念带来的崭新契机,汽车进入家庭导致的思想和行为转变影响,城镇化导致的居住方式改变引导的设计变化。中国市公共设施变迁存在以下趋势: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地位提升,注重地域特色的展现,低碳观念的设计反映和人文关怀的设计共鸣。

  • 标签: 时代演变 中国城市 公共设施 设计变迁
  • 简介: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移民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革命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各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借鉴美国城市化发展经验,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中,要关注城市流动人口,引导城市人口有序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发展,加快构筑城市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互补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美国城市化 经验 启示
  • 简介:基于中国2002-201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Lisa分析和冷热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286个地级市经济增长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化情况。研究发现:首先,在总体空间格局上,中国地级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且同类单元在地理空间上聚集在一起,呈现空间聚类效应;其次,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在样本数据考察期内,中国市经济增长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增长热点逐渐向北、向西迁移,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

  • 标签: 城市经济增长 空间分布格局 Lisa图分析 冷热点图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梳理了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旧城改造经验,美国已经经历了城市更新的阶段,体制较为成熟,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梳理中国的国情及城市更新现状的特点,以启发指导中国现在城市更新的行动,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建设提供指南。

  • 标签: 城市更新 存量规划 中国美国 对策
  • 简介:摘要:住房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住房质量与普及率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时期,人口转变情况的出现导致我国住房问题存在的矛盾日益凸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城镇地区的住房需求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本文基于人口转变视角下对我国城镇地区的住房需求进行分析,从发展趋势的角度讨论住房需求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住房需求 人口转变 社会经济 趋势
  • 简介: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匮乏的背景之下,低碳绿色经济已成为中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低碳绿色经济只有以低碳绿色城市为载体,才能实现稳定发展。低碳绿色城市在中国市实现长远性发展中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的一个过程。如何通过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之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低碳绿色经济 城市建设 问题 发展战略
  • 简介:摘要:传统的城市经济学侧重于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问题。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城市间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中国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建立空间滞后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且存在明显的空间特征与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在各区域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有必要采取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 标签: 城市土地 利用效率 溢出效应
  • 简介:摘要:城市建设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实现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城市规划仍旧存在较大问题,进一步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城市规划对于可持续战略的影响并给出合理建议。

  • 标签: 城市规划 可持续 影响作用
  • 简介:一、会议概述2018年10月27—28日,由中国市史研究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与世界:多元视野下的中国市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市史研究会2018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来自全国30多个城市、数十所高校和社科院等科研单位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及博士生济济一堂,共襄盛会。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城市史 研讨会综述 中国 世界 历史文化学院
  • 简介:社会民众在认识和理解政府推行的城市社区自治运动过程中,存在许多认知困惑,如何来解开这些困惑,更好地观察城市社区自治运动的实质,是一个值得分析和研究的问题.在试图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真实国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观察视角,以便更好地探究城市社区自治运动背后的政府隐性逻辑.

  • 标签: 社区自治 精英 隐性逻辑 政治秩序
  • 简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中国市经济学会(英文译名:ChinaSocietyofUrbanEconomy缩写CSUE)。第二条本会为从事城市经济研究的全国性、群众性,专业性学术团体,由从事城市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和专业人员、城市经济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为独立法人单位。

  • 标签: 中国城市 经济学会 城市经济 学会章程 会员 英文译名
  • 简介:【摘要】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城市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支,城市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文明发展为线索,勾勒出城市是怎样萌生、发展与逐渐成熟的进程,并揭示出这一进程即人类社会架构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与变迁的规律性与阶段性。其次,研究领域创新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深入开展城市史研究将会为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此外,城市史研究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研究者可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来探讨和解决当今城市存在的问题,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思路和提供可靠的历史及现实的依据,使决策更实际、更科学;同时,还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引导,并对城市历史文化起到传承作用。

  • 标签: 中国城市 之城对话 再思考
  • 简介:本文把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作一归纳分析。动力机制有农业产生的推动力、非农产生的吸引力、外经贸的吸拉力、城市优越条件的拉动力、中心城市的扩散力、事件推进力等。发展模式为四大类,城市方针政策产生的模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产生的模式,经济发展因素产生的模式,地域差异产生的模式。

  • 标签: 城市化 动力机制 中国 发展模式
  • 简介:从视觉塑形角度研究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可以发现其具有纪实性空间塑形和假定性空间塑形两种不同的美学倾向。前者重写实,排斥虚假性,强调对城市视觉形象的逼真再现;后者强调影像空间的象征化、寓言化,更侧重对城市精神隐喻的视觉转化。它们共同丰富了电影将城市社会现实空间转换为审美空间的叙事功能。

  • 标签: 城市电影 视觉塑形 纪实性 假定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Davis)主编的《中国市的消费革命》、吴延润(Yanrui Wu)的《中国的消费革命,它导致了消费分化与个性化消费的出现、私密空间的产生、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转化、整个社会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社会的来临,消费革命 消费转型 消费行为 消费观念 

  • 标签: 中国城市 中的中国 城市消费
  • 简介:基于两种不同的统计视角,采用锡尔系数与基尼系数来一同分析中国镇居民收入差异。以行政区划为统计基础的中国镇居民统计数据显示了1985—2008年中国区域间(省际间)城镇居民的高低收入差异不明显,处于高度均衡状态,1994年前,中国区域间(省际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异有所扩大,但1994年后。中国区域间(省际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异趋于稳定;以家庭户为统计基础的统计数据则得到了相反的结论,1985年以来中国镇居民收入的高低差异不断扩大,2002年基尼系数已增加到0.40701,已进入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此后一直大于0.4,处于收入差距偏大的层次。现实中,只有以单个的人为单位来进行统计。然后对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情况进行全体测算,才会得出最完善的结论。

  • 标签: 城镇居民 收入差异 不同统计视角
  • 简介:项的在本次调查中占18.5%,分别是城市观众收视频度占第1位与第4位的两种节目类型,在本次调查中分别为9.9%和10.2%

  • 标签: 中国城市 传媒对策 城市电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