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专科护士在起搏植入术后门诊随访管理的影响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专科护士在门诊随访起搏植入的患者100例,以起搏术后第1、3、6个月的频率定期随访,自行设定调查问卷有关患者对自身起搏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关于起搏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随访率与常规门诊随访进行比较。结果规范组在起搏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随访率方面与常规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对自身起搏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规范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专科护士在起搏植入术后门诊随访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与起搏疗效。

  • 标签: 起搏器植入术后 门诊随访 专科护士
  • 简介:心脏起搏是以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能够激动,并以一定的频率有效的收缩^[1]。植人永久性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患者,使患者得以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永久性起搏植入后易出现囊袋血肿并发症,尤其是囊袋淤血一旦形成将增加细菌感染机会,

  • 标签: 永久性起搏器 囊袋血肿 植入后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缓慢型心律失常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起搏所致心律失常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观察。方法本文主要选择自2013年7月—2016年7月的100例进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植入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对其进行分组治疗。其中,观察组50例,对其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对照组50例,对其采用动态心电力进行诊断,对比分别诊断后所得到的因搏所致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不再心电图检测的检测率,选择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对照组检测率显著优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起搏所引发的患者心律失常诊断时,利用动态心电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具有非常优异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起搏器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诊断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早期下床活动模式对接受主动固定电极起搏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接受主动固定电极起搏治疗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常规下床活动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实施干预;采用早期下床活动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实施干预。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在主动固定电极起搏术后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主动固定电极起搏治疗期间的临床干预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早期下床活动模式对接受主动固定电极起搏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早期下床活动 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 并发症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永久起搏植入后的近期并发症情况和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植入永久起搏患者 5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结果: 58例接受永久起搏植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有 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 5.17%),接受永久起搏植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后均经临床对症处理好转或痊愈出院,无死亡等严重后果发生。结论: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永久起搏植入后并发症发生,应对并发症原因进行详细了解,术后加强观察、护理,才能在预防并发症的同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近期并发症; 护理方法; 永久起搏; 护理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动过缓患者起搏植入前后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2009-2013年住院的77例心动过缓并植入起搏的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平均心率30-40次/分(A组)、40-50次/分(B组)和50-60次/分(C组),分别测定患者基础血压及起搏植入前、后动态血压中24小时收缩压与舒张压,采用正常人(对照组)的高血压上限140/90mmHg作为诊断高血压的标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心率水平下患者血压水平的关系,然后再分析三组患者起搏植入术前与术后心率水平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心动过缓各组患者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三组患者心率恢复正常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较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动过缓可致血压升高,且随心率的减慢,血压有升高趋势;患者心率恢复后血压水平明显下降,故心动过缓患者有其独特的血压特点,可为临床心动过缓患者血压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心动过缓 心率 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周静脉压检测对起搏术后实际产生的并发症出血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100例患者,均实行可起搏手术治疗。采用回访监控护理情况的分析方式,对右侧周静脉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合并高血压、心衰的患者占外周静脉压高的65%,外周静脉压高的患者出血的阳性比例达到15%,P<0.01,结果显示符合医学临床统计学标准意义。结论合并高血压、心衰的患者外周静脉的静脉压较高,外周静脉压高的患者出血比例较高。对于合并高血压和心衰的患者,应当采取有效的测量标准,对患者的外周静脉压进行测量分析,确定外周静脉压高,分析出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问题。

  • 标签: 周静脉检测 起搏器 出血问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影响永久起搏植入术后病人早期活动的原因。[方法]对64例行永久起搏植入术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人担心电极脱位、缺乏详细指导、医护意见不同为主要原因。[结论]应通过健康教育,指导病人进行早期活动,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 标签: 永久起搏器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安装起搏过程的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18例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均安装单腔起搏,分析其安装过程中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结果1例患者由于出现偏瘫侧肢体在牵拉时发生电极脱位现象需再次手术处理,其他患者均手术成功且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合理护理干预可以使得房颤并脑梗死患者能够顺利完成起搏安装手术,保持良好运行功能,避免并发症出现?

  • 标签: 房颤合并脑梗 起搏器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三腔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心力衰竭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5月-2021年6月;30例患者均接受三腔起搏治疗,对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治疗后,30例患者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 三腔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HF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提升其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心力衰竭 三腔起搏器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植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起搏植入术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实施术后24小时后下床,探究组40例术后3-6小时后下床,最后比对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植入术后患者预后影响。结果:通过对不同时间下床活动后,探究组并发症率2.50%低于常规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探究组早期下床活动满意度97.5%高于常规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早期下床活动对起搏植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早期下床活动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起搏器植入 早期下床活动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永久起搏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80例永久起搏植入术后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采用术后并发症护理。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术后 并发症护理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起搏特殊功能与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研究。方法:研究将选取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60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2组。结果:观察组临床应用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发生几率为16.67%;观察组发生几率为6.6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律失常患者中采取起搏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更好地发挥起搏作用。

  • 标签: 起搏器 特殊功能 心律失常 的临床应用 研究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 120 例新型起搏技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0 例接受新型起搏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起搏植入后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120 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 新型起搏技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新型 起搏器 心律失常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总结永久起搏植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围术期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抗凝效果及出血风险;应用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理念指导患者术后循序渐进地功能锻炼;全程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分阶段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进入稳定康复阶段。结果: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第5天恢复良好,步行出院,出院前程控显示为心室起搏心律。

  • 标签: 永久起搏器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双腔永久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特发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所致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因特发性CLBBB导致心力衰竭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小儿科接受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双腔永久起搏的5例患儿的资料。分析5例患儿植入起搏的效果,超声心动图评估其对心功能和心脏同步性的影响。结果5例患儿中男2例、女3例。植入起搏时年龄0.5~5.7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29%~46%,左心室舒张末内径30~53 mm,Z值4.0~34.0。5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结合抑制房室结传导药物以及调整感知的房室间期参数设置至左心室起搏比例达97%~100% 并QRS波时限最短。5例患儿术前QRS波时限120~160 ms,术后90~120 ms。5例患儿左心室起搏后1 d~1个月心功能开始改善,1个月~1年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LVEF由29%~46%升至55%~67%。术后随访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分别为31~62 ms比26~50 ms; 40~63 ms比10~50 ms;34.3~50.3 ms比16.3~31.4 ms)。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值由-7.7%~-13.8%下降至-13.5%~-20.3%。结论儿童CLBBB发生的心力衰竭,可考虑通过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双腔起搏替代三腔起搏实现同步化治疗效果,使心功能逆转恢复正常。

  • 标签: 束支传导阻滞 儿童 心脏起搏器,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对心脏起搏植入患者心功能及健康行为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160例植入心脏起搏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出院后实施常规护理随访,观察组予以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评分变化以及干预后健康行为依从性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LVEF、6MWD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GSE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且优于干预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休息、饮食、用药、锻炼、并发症预防、接受随访六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脏起搏植入患者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与依从性,利于其心功能恢复。

  • 标签: 延续护理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