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床旁临时起搏器安置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影响及可行性。方法:将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分组方式为电脑随机分组,本次研究人数共100例,对照组采取未安置床旁临时起搏器、观察组安置床旁临时起搏器,并将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以明确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2.25±2.52)h、住院时间(7.22±1.52)d短于对照组、焦虑评分(23.25±2.52)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65.52±2.52)分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接受介入手术进行治疗期间应用临时起搏器的临床效果加以讨论。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根据所选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病人接受PCI进行治疗,一共30例纳入成为对照组,剩余一组病人在此治疗基础之上应用临时起搏器,一共30例纳入成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病人产生心血管相关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研究组病人再灌注治疗之后低血压的出现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接受介入手术治疗期间应用临时起搏器,能够减少手术之后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但是临时起搏器会导致病人低血压,需要受到临床的高度关注,从而确保介入手术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回顾总结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护理经验,尽快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至2019年收住永久起搏器术后囊袋感染的8例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论:分析发现,引发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自身原因、囊袋大小、慢性渗血及手术操作,在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及护理措施后,患者均可治愈。结果:给予个性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体现起搏器术后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对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囊袋感染进行临床治疗与护理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了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收的160例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囊袋感染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而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然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8.75%)和满意度(100.0%)均高于对照组(90.0%)、(88.75%),而临床住院时间(6.58±1.05)d低于对照组(9.47±1.12)d,他们之间的研究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不可避免会诱发囊袋感染,此时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和系统性护理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身体指标,进而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右心室造影对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位置的指引作用,评价植入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式的优劣。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无导线起搏器是否在释放前行右心室造影分为造影组及非造影组,并均于术后行心脏三维重建CT,比较无导线起搏器释放的部位差异。随访期间收集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的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比较手术时间、曝光量等。结果60例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造影组40例,非造影组20例,最后均通过心脏三维重建CT确定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部位。非造影组中11例(55.0%,11/20)的患者植入低位间隔,造影组中33例(33/40,82.5%)患者植入中位间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05±30)d,阈值、感知随时间推移逐渐趋于稳定,阻抗进一步下降1个月后逐渐趋于稳定。除1例患者术区发生轻微血肿外,其余患者无植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前10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时间[(60.00±9.28)min]、X线曝光时间[(14.90±2.28)min]、X线曝光量[(902.50±150.94)mGy]均明显高于同时期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者熟练程度的增加,上述指标逐渐缩短并趋于稳定。后20例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X线曝光量明显大于传统起搏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4.00±115.90)mGy对(65.25±19.94)mGy,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通过右心室造影可以增加无导线起搏器的精准定位。早期随访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式比较,虽曝光量增加,但手术更加微创,安全性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给予需要在外科进行临时起搏器的患者事实上相关心内科的服务,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共入选了60例患者,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对患者的一般信息进行录入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了随机的分组,然后对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最后就护理的效果、疾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了探讨。结果:结果显示对照组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几率为23.33%,观察组的发生率为36.67%;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6.67%。两组数据比较有一般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心内科护理服务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其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程度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中常规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CRT升级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8年5月至2020年2月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起搏器诱导性心肌病(PICM)组和非PICM组,CRT升级术后进行随访,分析CRT升级的临床疗效及其预测因素。结果研究纳入56例CRT升级患者,年龄为(58.8±11.6)岁,男42例(75.0%,42/56)。CRT升级前34例(60.7%,34/56)患者为PICM,22例(39.3%,22/56)患者为非PICM。非PICM患者较PICM患者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减低(12.0%±9.3%对5.4%±9.6%,P=0.012),合并肺动脉高压及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随访6个月,共有40例(71.4%,40/56)患者为CRT有反应。PICM组患者CRT有反应率明显高于非PICM组[85.3%(29/34)对50.0%(11/22),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M是CRT升级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常规起搏器升级为CRT后疗效总体较好,PICM患者CRT有反应率更高,CRT升级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对于诊断明确的PICM患者建议尽早升级CRT。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1例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合并湿疹样皮炎的感染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 通过我科收治的1例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合并湿疹样皮炎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术前术后的护理过程。结果 术前对患者基础疾病及自理能力的评估,术后对患者居家照料的护理干预,对预防起搏器囊袋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统护理干预在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在我院进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采用系统护理模式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命质量各项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要比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模式能够在行心脏永久汽博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当中有效辅助提升其生活质量,改善其负面情绪,保障良好预后,建议临床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于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病人开展双心护理的应用效果情况。方法:选择30例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病人,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以随机分组的方式把这些病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中的病人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的病人需要基于常规护理接受双心护理,对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情况开展比较分析工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及HAMA评分术前和术中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也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而对照组则为5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心护理关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人而言,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舒适度的提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护理满意度。方法:择取本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阶段,收治的670例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以乱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