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思想、霍克海默科学技术的“合理性等同于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以及马尔库塞“社会生产过程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等思想。哈贝马斯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政府干预的视角,认为科学技术掩盖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成为新的合法性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问题。这对于我们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共进具有重要启示。同时,哈贝马斯夸大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混淆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值得警惕。
简介: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传播者,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即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解读历程、路径以及其当代意义,是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本文认为,历经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以及40年代之后这三个历史时期,通过其相应的代表作,借助于翻译和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著作(特别是苏联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借鉴和学习国内学术同行(特别是艾思奇)相关论点,以及解读与研究政治领袖经典著作(特别是毛泽东的"两论"),李达以其独特的方式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中国式的解读,这一解读所提供的社会学式的视角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对经典作家文本的翻译和解读路径,这些都为之后直至当代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与理论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简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问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热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的理解为理论起点和前提。本文首先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准确的把握,然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大实现路径,即文本路径、组织路径、宣传路径及实践路径。
简介:7月13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30余位学者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表示,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中国的当代实践。《求是》杂志文化部主任李文阁认为,最近几年的历史唯物主义讨论推动了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深化了对中国道路的认识,但讨论往往“学院气”较浓,过多纠缠于概念的辨析和文本考证。
简介:邓小平提出'四有'新人和'四化'干部的要求与标准,在党的干部工作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干部代际代内的'新'的问题,也解决了'好'的问题。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四有'新人和干部'四化'的内涵,'四有'新人是党培养好干部的前提条件,'四化'既是党和人民选拔、培养、任用和评价合格优秀干部的标准,也是领导干部自我鉴定、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自律准则。必须准确把握邓小平干部标准的深刻政治思想意蕴,坚持人民利益是最高准绳的根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其中,人民利益准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和政治体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人民利益准则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二者高度统一,赋予了邓小平'四化'干部科学标准的深刻理论品质。'四有'和'四化'对当前的干部人才科学培养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简介: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停滞与发展、危机与生机,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两个决不会”与当代资本主义修复机制。跌宕起伏的资本主义历史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存在一个自我修复机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个机制集中体现于与垄断资本密切结合的国家政权通过立法、计划、政策等手段广泛干预各领域社会生活,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不可低估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修复能力,把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是学习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和考察当代资本主义修复机制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