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症状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1年5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32例创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结果观察组中,13例恢复良好,2例伤残,1例死亡,良好率为81.3%;对照组中,8例恢复良好,4例伤残,4例死亡,良好率为50.0%。在良好率上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早期的症状并无特异性,需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及CT检查。经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伤残率及死亡率。
简介: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我科自1995年2月至2000年6月共收治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40例,对其中18例行非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7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8岁。本组急性硬膜外血肿10例,占55.6%,亚急性硬膜外血肿8例,占44.4%。18例中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例,占5.6%。依受伤原因分类,交通事故伤3例,坠落伤6例,摔伤7例,其它2例。1.2临床表现:本组18例病人住院时GCS评分均在7~15分,7月~8岁的婴幼儿根据1981年Duncan的婴幼儿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法,8~14岁根据1977年Jennett等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入院时神志清楚11例,朦胧、嗜睡5例,昏迷2例。头痛15例,呕吐17例,贫血10例,癫痫发作1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例为枕部着力,伤后有持续性头痛,频繁呕吐,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1.3辅助检查:15例头颅X线平片提示有颅骨骨折13例,其中有明显颅底骨折临床征象者4例,如鼻腔、耳道出血或脑脊液耳鼻漏,“熊猫眼”征等;头部CT扫描18例均有硬膜外血肿,血肿量依据多田氏公式计算:10~20ml11例,20~30ml5例,大于30ml2例。血肿量最大的1例为50ml,表现为双侧额颞部硬膜外血肿;12例CT检查无中线结构偏移,5例中线结构移位小于0.5cm,1例中线结构移位达到0.8cm;3例伴有少量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高位脊髓损伤导致低血压的作用机制及其早期康复治疗。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收治入院的急性高位脊髓损伤并低血压的患者59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予以康复训练(主要进行功能训练,带腹带、弹力袜),积极治疗吸低血压症状,并针对急性高位脊髓损伤导致低血压发生的机制进行探究。结果本组患者经过吸氧、静脉葡萄糖注射液滴注、盐酸米多君治疗后,头痛、眩晕等症状得到控制,未出现晕倒及摔倒等其他并发症。结论急性高位脊髓损伤引起的低血压,主要是对自主神经功能产生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降低,临床应早期发现并予以治疗,同时还应结合相应康复治训练,继而维持心功能,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高位肛瘘患者在临床中行挂线法联合中药外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10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高位肛瘘患者,随机划分为A组(38例)与B组(38例),A组接受挂线法进行治疗,B组在其基础上配合中药外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统计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同时间NRS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并对比分析。结果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3d组间NR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d,B组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创面愈合时间较A组短(P<0.05)。结论对于高位肛瘘患者,对其行挂线法联合中药外洗法进行治疗,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肛门功能评估的治疗策略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采用新的策略前,前瞻性研究,以2015年6月~2016年1月,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53例进行研究,纳入对照组,2016年2月~2017年2月,采用新的治疗策略处理患者62例,纳入观察组,主要方法包括选择对肛门功能损伤更为轻的手术策略,尽量减少手术的次数,不追求彻底切除瘘管,可带瘘生存,控制挂线治疗的时间,推荐肛门收缩训练。对比两组肛门直肠测压结果、Wexner评分量表(控便能力),漏气、漏便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Wexner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到末次随访,漏气、漏便发生率1.61%(1/62),低于对照组14.52%(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肛管长度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肛管最长收缩时间高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评价基于肛门功能评估的治疗策略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有较高的价值,可改善肛门功能、控便能力,降低肛漏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小儿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疾病中使用腹腔镜辅助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病例数为6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肛门直肠成形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肛门功能分数、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患儿过程中,采取腹腔镜辅助肛门直肠成形术治疗效果好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后患儿的肛门功能更好,恢复时间更快。
简介:目的:探讨高位肛周(直肠)脓肿的术式选择与预后。方法将53例高位肛周(直肠)脓肿的患者实施保留括约肌术式引流,术后随访12个月,并进行临床总结与分析。结果术后1年内症状无再发25例,脓肿复发或演变成肛瘘28例,无1例肛门失禁或肛门畸形。结论保留括约肌术式治疗高位肛周(直肠)脓肿是可行的,既有Ⅰ期治愈率,又能保护肛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法应用于高位肛瘘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抽取96例高位肛瘘病人分成两组,分别用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法和低位切开联合高位实挂法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分析组和对比组的治愈率为91.67%、89.58%(P>0.05);畸形肛管锁眼发生率为18.75%、50.00%、创面愈合平均时间为(29±14.35)日、(43±15.42)日、分析组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对高位肛瘘病人用低位切开联合引流挂线法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全部治愈健康出院。采用切开挂线引流术的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的创面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明显优于采用单纯性彻底切开引流术治疗的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的观察组术后的肛门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不但治愈效果好,还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并且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程度轻。创伤面小、痛苦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