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本院受血者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为本院输血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资料,并为估算湘北地区非目标人群及其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艾滋病、梅毒的感染情况提供便捷依据。方法对18326例受血者在输血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艾滋病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HIV初筛阳性者送本地疾控中心进行确认实验,并收集资料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30岁以下年龄为青年组,30-55岁年龄为中年组,,55岁以上年龄为老年组。结果本次研究中选取样本资料的艾滋病、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15%、3.52%,合并感染3例。其中男女性HIV阳性率分别为0.16%、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01%,2.98%,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中、青各组HIV阳性率分别为0.15%、0.14%、0.15%,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中、青各组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46%,4.08%、1.74%,青年组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讨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病原血清学检测,能直观地掌握患者感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护与治疗,并对估计本地区非目标人群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有参考意义。
简介:目的对239例HIV感染者基本情况、皮肤损害和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关系进行分析,探讨HIV感染者并发皮肤病的特点。方法采用比较分析,分为A组有皮肤损害(112人),B组无皮肤损害(127人)。统计皮肤瘙痒及皮疹、黏膜溃疡、口腔糜烂、疱疹等五类皮肤损害,分析两组基本情况差异、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及皮损组皮肤损害评分与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239例分析对象皮肤损害发生率为46.86%;皮肤损害组中有皮肤瘙痒者71.43%,皮疹43.75%,黏膜溃疡14.29%,口腔糜烂11.61%,疱疹10.71%;两组均在30~39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皮损组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无皮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损组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与皮损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在HIV感染并发皮肤损害者中,皮肤瘙痒和皮疹较为常见。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至200个/mm3以下时容易发生皮肤损害,但皮损严重程度与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丙肝检测单试剂阳性献血者不合格率,了解丙肝试剂使用情况,探究丙肝ELISA检测灰区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单试剂阳性献血者回归问题。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站无偿献血标本,用两种丙肝ELISA检测,阴性标本再次进行核算检测,单试剂阳性的标本实施核酸检测和丙肝确认实验。结果:2种抗-HCV ELISA试剂不相符合率高达52.52%(125/238),但2种试剂无统计学差异;125份单试剂阳性的标本中有5份(4.0%)确认试验为阳性。结论:丙肝ELISA检测灰区设置有必要性,但设置的范围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抗-HCV ELIS A检测单试剂阳性标本假阳性高,我们应根据本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反应性献血者屏蔽和回归的方案,既最大限度地保证血液安全,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血液资源浪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胃炎者的最佳护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9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胃炎病患177例,均采取西医对症处理,并加强抗感染治疗,依据病患治疗期间护理方式差异性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88例,采取常规内科护理模式服务,观察组89例,结合病患症状表现及心理特点实施整体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5.51%(85/8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0.68%(71/88),两组对比差异明显(χ2=10.4851,P=0.001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急性胃炎患者中采取全面综合性护理效果确切,增加患者后期恢复效果,改善心理负性情绪,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00例女性HIV/AIDS感染者的TCT检测结果了其解宫颈病变的发病率。方法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8月艾滋病抗病毒门诊的100例女性HIV/AIDS感染者的TCT检测结果,复习TCT的分类方法。结论TCT阴性占81%,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占5%,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占4%,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8%,鳞状细胞癌(SCC)2%.结论说明HIV/AIDS女性感染者中宫颈癌及宫颈病变发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