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腹直肌前鞘子宫悬吊术与腹腔镜下补片(单丝聚丙烯网片)子宫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0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2例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分成研究组16例,对照组16例,分别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腹直肌前鞘悬吊术及腹腔镜下补片子宫悬吊术的方法,对这两种术式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病率、镇痛药使用率、复发率进行比较,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病率、镇痛药使用率、复发率,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下腹直肌前鞘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与腹腔镜下补片子宫腹直肌前鞘悬吊术比较,优势更趋明显,具有损伤小,复发少,住院费用低,操作更为简易。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肌肉减少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0例拟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采用生物电阻法测定体脂和非体脂,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围比(WHR),并应用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RSMI)鉴定肌肉减少症患者,比较肌肉减少症组患者与非肌肉减少症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80例手术患者肌肉减少症共20例,肌肉减少症的发病率为25%;肌肉减少症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高于非肌肉减少症患者(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并发肌肉减少症增加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下斜肌前转位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接诊的60例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实施回顾性分析,垂直斜视度数分为3组,单纯下斜肌转位术为A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为B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为C组。3组患者均在局麻下实施手术,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开展治疗,术后检查患者的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均随访6月,统计学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三组患儿经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A组88.46%,B组疗效为89.47%,C组疗效为93.33%,3组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选择下斜肌前转位术,应用价值显著,可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以提升疗效。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对经腹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2月 -8月来我院行择期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 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3例。观察组在全麻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腰方肌和腰大肌之间注入 0.375%罗哌卡因 20mL,对照组行单纯全麻,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舒芬太尼的用量、不同时点 VAS评分、补救性镇痛例数、首次下床时间和术后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 0-12h和 12-24h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24-36h和 36-48h两组舒芬太尼用量无明显差异( P>0.05);观察组术后 4、 6、 12、 24h观察组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2、 36、 48h,两组 VAS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观察组术后补救性镇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患者满意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可以明显改善经腹直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提前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剂量地佐辛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妇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妇科开腹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地佐辛组(D组)、低剂量地佐辛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组(DT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 h(T0)、6 h(T1)、12 h(T2)、24 h(T3)、48 h(T4)切口痛、内脏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D组患者术后切口痛VAS评分在T0~T3均明显高于DT组[(5.74±0.37)分比(2.55±0.44)分、(5.25±0.34)分比(2.23±0.76)分、(4.03±0.41)分比(1.47±0.33)分、(3.48±0.39)分比(1.45±0.45)分(t=30.392、19.736、26.642、18.672,均P<0.05);D组患者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26.67%比3.33%、46.67%比6.66%、20.00%比3.33%)(χ2=7.615、9.603、1.097,均P<0.05)。结论低剂量地佐辛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妇科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受住院治疗的66例接受单次腰麻下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的腹横肌平面阻滞效果,其中包括A、B两组,各33例,A组(0.5罗哌卡因3mg/kg)、B组(0.5%罗哌卡因1.5mg/kg);分析两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与72h内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继而分析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A组产妇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辅助药物应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给予0.5罗哌卡因(3mg/kg)效果显著,能有效发挥理想的术后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ELAPE术式治疗直肠癌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ELAPE和传统APR手术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穿孔率、CRM阳性率以及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ELAPE组平均手术时间要长于APR组(P<0.05)。ELAPE组患者术中穿孔率和术后CRM阳性率明显低于APR组(P<0.05)。ELAPE组患者术后会阴部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与APR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ELAPE手术方式是APR术式的提升,可明显减少CRM阳性率以及术中穿孔率,手术的并发症无明显增多。
简介:摘要;目的:拟行日间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8年4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56例需行日间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8例患者术中应用全身麻醉,观察组28例患者术中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围术期麻醉效果实施比对。结果:经比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围术期麻醉效果,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组间差异有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腺肌病(A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来自于2020年2月-2022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由2名高年资超声科医师对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于双盲条件下进行分析,判断子宫腺肌病发生情况。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子宫腺肌病的两种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表现,并计算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子宫腺肌病的效能。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子宫腺肌病的灵敏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高于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子宫腺肌病的Kappa值为0.898,较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0.454更高。结论: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纳入120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2023年1月~12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均分到对照组、观察组中。对照组予以全麻手术,观察组实施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结果:术后2h、12h、24h,观察组VAS评分显著较低(P<0.05);术后1d,观察组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较低(P<0.05);术后1d,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显著,炎症反应减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麻醉方式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的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共50例患者中,痛经患者有30例(占60%),其中原发性痛经7例(占14%),继发性进展加重型痛经45例(占90%),性疼痛者5例(占10%);在非月经期有11例(占22%),腹痛或盆腔疼痛13例(占23.41%)。单纯子宫腺肌病40例(80%),子宫腺肌病15例。而且其中40例为腺体,对其全部行子宫切除术,手术前用药物治疗30例(占60%)。结论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仍以超声为主,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依然是手术,而且子宫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