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U)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穿支血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对10例伴手背或手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术,创面面积4.5 cm×3.7 cm~8.7 cm×5.5 cm,部分患者合并掌骨骨折或伸肌腱损伤。术前采用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穿支进行定位及验证,在确定穿支的部位和口径后,精准指导设计皮瓣,进行软组织重建修复,切取皮瓣面积5 cm×4 cm~9 cm×6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0例患者术前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定位的穿支血管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10例尺动脉腕上皮支完全存活,供区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两点分辨觉为6~8 mm。结论术前运用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定位穿支血管位置,有利于皮瓣更精确的设计,减少受区植皮及皮瓣臃肿的可能,同时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简介:摘要为提高射频热凝治疗对上颌神经痛的效果,本研究探索半月神经节上颌区的CT定位穿刺技术。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9月收治9例上颌神经痛患者,根据术前CT影像分析结果定位射频靶点和靶灶边界,以卵圆孔为必经点设计穿刺路径,然后据此实施穿刺和射频热凝损伤。9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经射频治疗后上颌区疼痛均消失。所有患者随访13~18个月,无一例复发。依解剖标志设定半月神经节穿刺靶点,可为上颌神经痛射频治疗达到持久止痛提供一个新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技术联合术中唤醒麻醉在Broca区胶质瘤患者语言功能区定位中的作用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Broca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2例。术前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重建语言皮质激活区域和皮质下传导通路,术中在唤醒麻醉下通过直接电刺激技术定位语言皮质和皮质下传导通路,并在术中磁共振、实时神经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行肿瘤切除。根据肿瘤是否侵犯中央前回腹侧部(vPMC)将患者分为未侵犯vPMC(仅侵犯额下回后部)组24例,侵犯vPMC组18例,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区定位情况和疗效。结果42例患者均完成术中语言功能区定位,34例(81.0%)至少有1个阳性定位点;3例(7.1%)在定位过程中出现癫痫局灶性发作。25例患者肿瘤为全切除,17例为非全切除。术后病理学证实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级Ⅱ级者23例,Ⅲ级者14例,Ⅳ级者5例。术后1个月内(近期)16例(38.1%)患者有语言功能障碍,其中12例3个月内恢复,4例(9.5%)未恢复。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84个月(中位数为24个月),14例出现肿瘤进展,其中11例死亡。与未侵犯vPMC组比较,侵犯vPMC组肿瘤的WHO级别高(P=0.011),术后近期语言功能障碍的发生比率高[分别为10/18、25.0%(6/24), P=0.044],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8.4±5.2)个月、(80.7±3.2)个月]和总生存期[分别为(38.8±5.8)个月、(80.8±3.2)个月]均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多模态技术联合术中唤醒麻醉治疗Broca区胶质瘤有助于在最大化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患者的语言功能。其中肿瘤侵犯vPMC比仅侵犯额下回后部者引起近期语言功能障碍率更高,预后更差。
简介:摘要为提高射频热凝治疗对上颌神经痛的效果,本研究探索半月神经节上颌区的CT定位穿刺技术。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9月收治9例上颌神经痛患者,根据术前CT影像分析结果定位射频靶点和靶灶边界,以卵圆孔为必经点设计穿刺路径,然后据此实施穿刺和射频热凝损伤。9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经射频治疗后上颌区疼痛均消失。所有患者随访13~18个月,无一例复发。依解剖标志设定半月神经节穿刺靶点,可为上颌神经痛射频治疗达到持久止痛提供一个新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定位过程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联合运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拟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依据PICC定位方法的不同实施分组,其中使用塞丁格技术引导定位的纳入对照组,应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与心房内心电图引导联合技术的纳入研究组,对比PICC定位成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定位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定位过程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心房内心电图引导技术的联合运用,有效提升了一次定位率及一次穿刺率,提高了PICC置管效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在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着实让人堪忧。各种网络信息个人隐私被泄露、企业的经营决策被恶意窃取等新闻屡见不鲜,虽然不断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但是各种网络安全问题依然频发。这就需要我们在运用计算机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探究。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本文首先分析信息技术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信息技术时代下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探讨。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尿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在血尿定位检验中的应用情况,为以后“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肾小球性血尿患者和非肾小球性血尿患者的尿 MCV分别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 MCV测定结果。结果 经过测定和统计,肾小球性血尿患者的尿 MCV的平均值为 65.6fl,非肾小球性血尿患者的尿 MCV值为 92.4fl,两组数据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通过测定患者的尿红细胞平均体积尿 MCV值 [1],可以准确、灵敏地对“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进行鉴别,能作为血尿定位检验的重要指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 ] 尿红细胞平均体积;血尿定位;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in the localization of hematuria,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renal glomerular" and "non renal glomerular" hematuria. Methods the urine MCV of glomerular hematuria patients and non glomerular hematuria patients were measured by automatic blood cell analyzer, and the results of MCV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mean value of urinary MCV was 65.6fl in patients with glomerular hematuria and 92.4fl in patients without glomerular hematuria. Conclusion by measuring the mean volume of urine MCV of patients, we can accurately and sensitively distinguish "renal glomerular" and "non renal glomerular" hematuria,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localization test of hematuria,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using in clinic.
简介:目的介绍自行设计的CT定位经皮肾穿刺架结构、使用方法、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应用CT定位经皮肾穿刺架辅助操作的20例作为观察组,将未用CT定位经皮肾穿刺架辅助操作的12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成功的穿刺次数、时间、并发症、穿刺成功后CT扫描穿刺针头与目标点重合偏离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20例,手术时间平均4.7min,无并发症.对照组1次、2次、3次、4次穿刺成功分别为2例、2例、6例和2例.手术时间平均12.4min,3例并发血尿.结论CT经皮肾穿刺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穿刺深度精确、保证导引穿刺针到达穿刺目标、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的特点,可作为CT定位经皮肾手术的辅助器械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CT定位脑立体定向术在手术治疗药物依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CT定位脑立体定向伏膈核和杏仁核毁损治疗药物依赖的方法和疗效。结果50例患者均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结论CT定位脑立体定向术定位准确,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是治疗药物依赖的一种新方法。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长期留置、避免反复穿刺和有效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PICC尖端位置正确是导管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若发生异位则会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本文总结了PICC尖端定位方法及异位相关因素,提出除了常规定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VasoNova血管定位系统(VPS)等与心电图(ECG)相结合的新型定位技术,指出血管因素、呼吸运动和胸腔内压力改变等因素都会导致PICC尖端位置发生改变,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确定导管尖端位置、预防导管尖端异位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小儿癫痫诊断及定位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和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儿童医院诊治的310例有临床发作性癫痫症状患儿的临床资料,入组患儿均行常规脑电图(REEG)、VEEG监测,手术患儿术前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比较REEG、VEEG监测痫样放电情况;比较不同检查手段对癫痫病灶定位情况,并对手术患儿术后进行随访。结果310例患儿中247例确诊为癫痫,63例为可疑癫痫;VEEG痫样放电检出率高于REEG[87.4%(216/247)比45.7%(113/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042,P<0.05)。247例癫痫患儿在进行VEEG监测过程中,有81例(32.8%)出现临床症状,其中65例为癫痫发作,16例为非癫痫性发作。VEEG对癫痫检出率高于临床发作检出率[87.5%(216/247)比32.8%(8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6148,P<0.05)。247例癫痫确诊患儿中,144例为癫痫综合征,颞叶癫痫占54.17%(78/144),额叶癫痫占34.2%(50/144)。50例手术患儿术前VEEG定位癫痫病灶准确率高于PET-CT检查和REEG监测[80.0%(40/50)比56.0%(28/50)、54.0%(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014、5.6031,P<0.05)。对50例手术的患儿进行术后随访,50.0%(25/50)患儿未出现癫痫发作,38.0%(19/50)患儿术后发作时间、发作周期、临床表现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12.0%(6/50)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VEEG明显提高痫样放电检出率,为临床诊断癫痫提供重要依据,并且在术前定位癫痫病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护理中分工定位抢救配合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诊科收治的需要进行急诊抢救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急救护理配合模式,试验组施以分工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况、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较短,抢救成功率、各项满意度与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均明显较高,住院费用明显较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中分工定位抢救配合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与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满意度与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