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上海曾是遐迩闻名的国际大都市,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及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交叉融汇,构成了上海独特的文化地位、文化风尚和文化性格,海派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海派电影不墨守陈规,求新多变,敢领风气之先;其次,宽容大度,兼收并蓄,各行其是。开放的环境,多样的信息,使上海人见多识广,避免了少见多怪的弊病;而求新求变的心理,不仅导向了冷静和容忍,且对变更中出现的新鲜事物也不诧异惊奇,更不排斥拒绝。这就是为何像话剧、电影、交响乐等“舶来品”能首先在上海有长足的发展,而诸如“新感觉派小说”等也首先能在上海文坛登台亮相的主要原因吧?这种雅量所形成的宽松的文化环境,使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在此共生并存,使各种有价值的东西均能在此找到其栖身发展的一席之地,从而形成了繁荣的文化气象。当然,海派文化也有糟粕和渣滓,上海滩上见利忘
简介:吴志达教授,著名小说史专家,原名吴文星,1931年8月出生于南京,原籍浙江东阳,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程千帆先生,1959年毕业留校。历任武汉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兼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顾问,武汉大学一、二、三届校长教学工作顾问。主要著作有《中国文言小说史》、《明清文学史·明代卷》、《唐人传奇》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由其主编的《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颇受学界瞩目,影响甚大。本刊特委托武汉大学中文系陈文新教授就有关学术问题采访吴志达先生,整理出此篇访谈录,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