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钟玲在她的《美人图》等描写历史女性的诗作中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意识。她对神话传说进行了现代联想,用现代人的心理来重构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她的涉及性爱的作品温婉含蓄,用诗歌中的原欲描写来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对历史女性的换位思考,进行的现代回眸,表现了她出入古今的理论才力。她用第一人称的独白和典型戏剧场景来表现诗歌中的人物,体现了她诗歌创造中的戏剧性。

  • 标签: 联想 原欲描写 历史女性 现代回眸 戏剧性
  • 简介:中国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国梦”的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下电影市场中,中国电影在以“中国梦”为纲领,形塑、建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存在诸多困境,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中国电影应该塑造好普通人的形象,立足于现实,用叙事文本诠释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及问题,将社会现实与观众的期待视野相缝合,融入民族文化意识,最终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心理需求以及电影叙事三者之间建立互动,使电影既完成对个体的意识形态询唤,又实现个人欲望的想象性满足,成为迈向民族复兴之路的文化符号。

  • 标签: 文化意识 电影叙事 核心价值 中国梦
  • 简介:<正>《蒲桥集》说:“齐白石自称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其实,明朝的大画家徐文长(也就是青藤山人)也曾说过,他自己“字第一,诗第二,画第三”。这种“夫子自道”最特别的大约属章太炎先生,他竟然说自己最高的是“医道”!难怪张中行《负暄琐话》论及太炎先生此举曰“这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发笑并不能算作失礼。“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会笑”说明我们离“赤子之心”还不算

  • 标签: 沈从文 汪曾祺 米兰·昆德拉 小说 章太炎 张中行
  • 简介:1980年代的小说中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农村青年形象,《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就是其中之一。和其他农村青年相比,这一人物显得极为独特,即阅读对孙少平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阅读催生了人物对农村以外世界的想象,并为其提供了克服现实障碍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又使他沉溺于轻松、愉悦的美学氛围中,而无法确切地把握到自己的真实境况。路遥敏锐地捕捉到了孙少平这一悖论式的情感结构,然而,小说只是从问题表面划过而未曾触及问题的根本,其深层原因在于,路遥分享了1980年代的时代观念,这无形中限制了作家的现实感受和问题视野。因而,小说虽然试图通过现实主义写作超越时代的困境,但事实上却一再陷入矛盾当中。

  • 标签: 路遥 孙少平 阅读方式 时代意识 现实主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民族文化在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方面的独特价值,探讨了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的作用。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民族文化在历史传承、社会实践和精神层面上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桥梁。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文化价值 民族团结
  • 简介:尽管曾获天涯社区2007年'全国80后作家人气榜'提名,但乔洪涛显然属于'非典型性80后'作家。其实,用'××后'来对某一创作群体进行命名从来都是权宜之计,因为它在部分概括出一个创作群体的共性或近似面貌的同时其实也暗含着对创作个性的忽视与遮蔽。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个性或独特性恰恰是文学作品最为可贵的品质。

  • 标签: 小说创作 创作历程 主人公 现实关怀 青春文学
  • 简介:一、意识形态:“回到马克思”尽管马克思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也不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始作俑者,但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必然要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用美国弗·詹姆逊(F·Jameson)的话来说:“意识形态分析的形式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揭示各种观点在一场持续的阶级斗争中作为合法化的工具和武器这样一种作用来使其单纯外表的‘非神秘化’。这一类的常被认为是还原性的,当然只能是这样:它意味着粗暴地将那些以纯粹的思想为表象的东西还原为它在社会生活中不那么令人喜爱的实用功能。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和弗洛伊德所发动的那场革命一样广泛……”,“‘意识形态’一词,使用这个词就意味着你必须解释,找到人们所说、所做的事背后的意义。”

  • 标签: 意识形态理论 经济过程 审美论 马克思主义 开创意义 形态分析
  • 简介:初等教育是作家们较少触及的题材,因为它既不易出“戏”,又敏感地触及到对教育体制及教育传统的评价问题。沙蕙的长篇小说《忧伤的米粒儿》第一部《好校长坏校长》直面教育现实,用细腻的笔触、流畅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女教师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全部生活体验,塑造了一个初为人师,甘愿奉献却得不到回报,对传统教育体制大胆质疑,却始终不为人所理解的年青女教师米粒儿形象。在别人眼中,她胆大、出格、叛逆、反传统、孩子气十足,

  • 标签: 沙蕙 《好校长 坏校长》 长篇小说 孤独意识 文学题材
  • 简介:在世纪之交有关革命叙述的小说中,以项小米、马晓丽、裘山山、姜安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军旅作家,以集群的方式表现出对历史再书写的兴趣。在革命题材小说这块"失声野地"发出了多重之声,与正史写作展开了反诘、互动和探询。本文以现代生命哲学的理性认知态度结合女性自身的真实体验,对小说主体进行性别解读,去发现权力对女性的压抑以及女性在历史中的真实。

  • 标签: 性别 女性革命小说 婚姻 生育 死亡
  • 简介:经过上世纪90年代写作生涯的"黑暗期"后,2004年,英国女作家珍奈特·温特森《守望灯塔》一书出版,次年即入围"英联邦作家奖",同年被评为我国"21世纪年度最佳外语小说"。这位获奖颇丰、极具争议、因其杰出文学成就而拥有英国帝国勋章(OBE)的女作家将其文学思想深深植根于英国传统,在作品中不时流露出对现代主义传统创作手法的顺承、偏爱和兼容。深受伍尔夫的影响,温特森在《守望灯塔》一书中大量采用了传统意识流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展现叙述者的精神世界;同时她又将传统手法进行独特处

  • 标签: 中意识流 叙述守望 存在连续
  • 简介:<正>赛珍珠(PearlS.Buck,1892-1973)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女性作家之一。赛珍珠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就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她不仅是位优秀的女作家,而且她的一生从事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十分关注女性生存的命运,她倡导男女平等,争取女性应有的权利,呼吁女性投身于社会事业,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赛珍珠不仅自己亲身担任着女性主义运动的角色,而她的作品《大地》中的阿兰和《群芳亭》中的吴太太等人物都代表女性主义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 标签: 赛珍珠 《大地》 女性主义意识 芳亭 美国文学史 阿兰
  • 简介:<正>《树王》是阿城继《棋王》以后的又一力作。在这部作品中,阿城努力浸透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追求,阿城文化性格中的庄禅意味表现得更为充分。但对比一下《棋王》和《孩子王》,《树王》的冷落境遇却令人迷惑不解。对《树王》,不仅各家选刊视而不见,而且评论界也很少问津。这部作品被遗忘的原因何在?也许汪曾祺坦率地道去了其中隐秘:“这篇东西(指《树王》——作者按),我还没太看懂,提不准他究竟想说什么。”(见《光明日报》85.3.21日)

  • 标签: 作品 宇宙 悲剧意识 张承志 梁晓声 天人观
  • 简介:新世纪以来(2000—2011),《西藏文学》共推出两期女性专刊,分别是2008年第一期、2011年第三期,刊登了38位女性作家、评论家的文章,全面集中展现西藏文学建构过程中的女性风采,凸显女性细腻、温柔、婉曲、绵远的文学表达意识。这两期的栏目设置完全一样,都是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板块。从数量上

  • 标签: 专刊女性 呢喃西藏 女性专刊
  • 简介:聊斋词借助"雨"意象抒发了哀怨缠绵、诙谐戏谑、感慨悲叹、关切悲悯等情感。"雨"之所以成为聊斋词的重要意象,是自然界多雨和前代诗词创作先导影响所致,更是受淄川地区雨灾频仍的诱发和经词人独特心境的选择所致。这反映出蒲松龄对自我处境、民生情怀和他者关系有自觉清晰的意识

  • 标签: 聊斋词 “雨”意象 自我意识
  • 简介:文章从话语“合法性”的理论视域入思,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从“合法性”生成、固化到陷入“合法化”危机的历史运演逻辑。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话语结构、属性与功能均带有明显的“现代性”症候。随着80年代的终结、“现代性”的断裂、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范式,最终陷入理论阐释的焦虑与贫困。文章在反思审关意识形态理论“合法化”危机的同时,亦对其做出了适度的话语修正。

  • 标签: 文化转向 审美意识形态 合法性 现代性 话语
  • 简介:《墙上的斑点》作为意识流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在此小说中她实践了自己的意识流文学观。伍尔夫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收放自如的文笔,用短短千字包罗了世间万象。一方面,小说意象纷繁,思维碎片不停流转,翩跹,深刻揭示了意识流小说的流动性。同时,小说结构严谨,停顿有序,界限分明,意识之流始终围绕写作的中心,这种静态和自省又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稳定性。

  • 标签: 意识流 直接内心独白 戏剧性独白 音乐语言
  • 简介:<正>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门派众多,但国内翻译过来的西方文论著作中对意识批评的介绍甚少。然而,正象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那样:该学派“最令人瞩目、最突出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些具有相同洞察力的个人的批评研究。”这种相同的洞察力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中意识现象的共同关心。综观以乔治·布莱为代表的批评家的文学观念和批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性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的基本性质的共识上,认为文学作品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意识的批评;文学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经验的对象。

  • 标签: 文学批评观 批评家 经验模式 批评者 “我思” 波德莱尔
  • 简介:将生命与美的意识的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是观看王君执教的《老王》教学实录后最大的感受。王君将“活命”作为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线索。巧妙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人性之美,收到了良好效果。

  • 标签: 课堂教学艺术 生命 审美
  • 简介:改革便是改变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从改革的目的便可看出,时间的"新"、"旧"具有意识形态性。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时间的"异质性"(与旧的、传统的时间相比)与"快速高效性":"现代性是一种关于时间的文化,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哲学是这种时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切事物都泛出不可思议的时间色彩"(2)。

  • 标签: 时间文化 改革小说 意识形态研究 80年代 政治 适应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