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妇女"三从"的提法最早见于《仪礼·丧服》传中。"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是作传者对既嫁妇女为什么为夫服斩而不为父服斩的解释性说明,从现代学术眼光看已经略带符号学意义。由此开始,我们以妇女"三从"为中心,分析丧服制和婚姻礼俗所隐含的象征意义,能更清楚地观察礼仪符号所反映的群体结构、组织原则和价值,以及这些规范因素与个体情感之间通过仪式形成的互动。在仪式符号的构建和传承过程中,妇女"三从"的象征意义不断地被复制,成为人们的生活经验并指导他们的行为,从而形成内化于心的性别制度。

  • 标签: 三从 斩衰 象征符号 父系继嗣 性别制度
  • 简介:缠足和高跟鞋是女性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显著标志,体现着女性身体审美符号变迁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实则源于共同的性别文化基础及相应的社会审美标准。无论缠足还是高跟鞋,它们都以女性的脚作为展示自我的舞台,都是女性追求身体美与实现社会参与的方式。从其所体现的身体美来看,女性的美是以男人的目光为参照标准。而作为女性的社会参与方式,缠足与高跟鞋又都明显地带有自我束缚甚至摧残的特征。从缠足到高跟鞋的历史变迁既承载着近代中国的观念更新,同时亦是一部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女性身体史。

  • 标签: 缠足 高跟鞋 女性身体 审美符号
  • 简介: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关注中国问题,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这一著名论断。在实践层面,马克思谈论的“中国社会主义”是指洪秀全、冯云山等人早期的革命活动,尤其是对“太平社会”学说的宣传。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中国社会主义”论是指包含洪秀全“太平社会”学说在内的中国农民社会主义。马克思对“中国社会主义”态度存在一个鲜明的转变,由最初对“中国革命”的高度赞扬和深切期望,到后来对“太平军”的严厉批判和恶语指责。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近代社会,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在了一起。

  • 标签: 马克思 中国社会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 简介:符号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约定,人所特有的,指称对象以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并形成和呈现意义,最终可以视觉化的视觉图像。生活世界就是人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生成的,在其自身中获得实践活动解决方案的意义世界。符号化是指人在生活世界将思想表达为符号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传递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在生活世界的符号化表达和传递的过程。符号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传递方式,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化表达传递的时空场域。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符号化 生活世界 表达
  • 简介:我国《商标法》实施单一的注册取得制度,在商标注册上不要求商标使用,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时值《商标法》进行第三次修改之际,应对现行的商标权取得制度进行重构。一方面,《商标法》应将商标使用作为商标注册的条件,并借鉴美国《兰哈姆法》"意图使用"内容;另一方面,《商标法》应对商标的在先使用利益给予充分的保护,以防止未注册商标的抢注。

  • 标签: 商标 符号 商标权 符号学 商标注册
  • 简介: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工具,本是实现人类自我全面发展的手段。现代商品社会货币转化为最纯粹的量化手段和最有效的价值尺度,它仿佛成为一种权力的化身,主导着一切社会关系。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不应单纯地对货币进行“工具理性”批判.而应重新审视货币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存在,促进货币符号的意义的转换更新。更加积极地利用货币组织公共生活,在财富的坐标中找回自我,防范主体自身的“贬值”,使人的发展走向全面、自由和多向度。

  • 标签: 工具 目的 公共权力 价值 工具理性
  • 简介:宗族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对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颇深。祠堂、族谱、牌坊、祖坟以及墓碑作为宗族的重要象征符号,是宗族记忆和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广西全州歌陂村宗族象征符号所展开的一系列保护活动不但加强了对本宗族的认同感,而且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歌陂村 宗族象征符号 现代意义与价值 新农村建设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中国。科学合理确定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

  • 标签: 中国文化 走出去 符号 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际影响力 世界文化格局
  • 简介: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鲍德里亚早期思想建构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分析消费社会的理论平台.鲍德里亚认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区分具有理论的同质性,在消费社会中,能指与所指的区分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合法性的前提.这决定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只有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揭示消费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也正是在这一思考中,鲍德里亚离开了马克思,经过转向后马克思思潮.

  • 标签: 符号政治经济学 能指 所指 形而上学
  • 简介:在人的观念中,肉体与灵魂是可以分开的,而且灵魂并不会因为肉体的死亡而泯灭。人活着,灵肉一起,人死了,灵肉分离,尸体消逝而灵魂永存。在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时刻,现实生活里的人生世界与信仰观念上的灵魂世界构成了所谓阴阳两界的对立,这种对立需要仪式进行沟通,以打通阴阳两界,实现生者与死者的心灵对话。因此,人们创设了葬礼,它展演着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对立与统一,架起了阴阳两界沟通的桥梁。对于肉体与灵魂的二元思考、对于生与死的界限分析以往多集中在宗教、哲学、风俗学领域,从人类学角度考察的则较为少见,本文拟从人类学仪式理论角度解读丧葬仪式背后人们的信仰观念和社会礼俗。

  • 标签: 仪式与符号 丧葬礼仪
  • 简介:司法供给实际产生的外部效果与司法供给应当产生的较为理想的外部效果之间的差距即是司法供给效应的局限。鉴于司法供给宜区分为产品性供给(包括常规性司法产品供给与敷应性司法产品供给)与符号性供给,故司法供给效应也应对司法产品性供给之效应与司法符号性供给之效应作分别讨论。当前,个体性司法产品供给之效应局限主要体现为与"案结事了"之实效以及外部对司法程序正当性的预期之间的距离;结构性司法产品供给的效应局限,主要是因结构性司法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的无以承载促成"平和可控的有计划社会变迁"之功能。非常规性司法产品(即"敷应性司法产品")供给的效应局限,主要是回应外部的应景需求的效果不佳,且没有获致正面的衍生效应。司法符号性供给的效应局限,主要是难以较好地表彰政治治理与社会运行的现代化、法治化、进步性,未能发挥促成社会平和、累积的有计划社会变迁之功能。

  • 标签: 司法供给效应 产品性供给 符号性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