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稻草覆盖客土措施(ⅠⅡ)建立荔枝果园14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果园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变化趋势。措施Ⅰ措施Ⅱ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对照1.75倍1.65倍,措施ⅠⅡ〉0.25mm水稳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88%42.52%。②措施Ⅰ措施Ⅱ表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土壤速效K含量增加幅度最大。③利用灰色关联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果园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排列顺序为:措施Ⅰ(1.000)〉措施Ⅱ(0.782)〉对照Ⅰ(0.333),措施Ⅰ(0.923)〉措施Ⅱ(0.801)〉对照Ⅰ(0.333),表明果园覆苹措施是改良侵蚀退化赤红壤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侵蚀赤红壤 荔枝果园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 灰色关联
  • 简介:根据莆田市土壤侵蚀特点,GIS软件支持下,采用土壤抗蚀年限有效地实现莆田市水蚀区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分级评价,并通过分析不同坡度、高程下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情况,探讨了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空间上分布特点,评价分析结果可为今后莆田市土壤侵蚀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文中所采用评价方法也可为今后省内其他水蚀区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调查评价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GIS) 水蚀区 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 评价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对强度侵蚀红壤区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长汀县选取4个具有代表措施,采样分析不同措施区各种土壤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强度侵蚀红壤经过多年治理后,土壤区系中三大菌落数量、土壤微生物量C、N都有不同程度提高。通过对比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性质质量指数,可以看出乔灌混交对于改善土壤微生物效果最明显,封禁管理效果相对较差。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强度侵蚀 治理措施 土壤质量
  • 简介:依据灰色系统建模理论,建立长汀县森林火灾高火险重灾年灰色灾变GM(1,1)预测模型,模型模拟检验精度达到一级水平,模型发展系数-a小于0.3,可用于该县森林火灾灾变中长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5~2030,该县将出现4个森林火灾高火险,3个森林火灾重灾年,出现间隔为3~5,预测平均相对精度达到98%以上,2017既是高火险,又是重灾年,预测精度分别为97.92%98.19%。

  • 标签: 灰色系统理论 森林火灾 灾变预测 模型 长汀县
  • 简介:生态农业建设是区域水土保持重要组成,因地制宜生态农业模式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能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生态农业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有利条件不利因素,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我国南方目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为推动我国南方生态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生态农业 水土保持 生态农业模式
  • 简介:工程边坡植物防护主体是植物,灌草种选择需以气候条件、边坡坡度、弃渣特性等为基础。以金沙江干流河道金安桥水电站同时具有明挖洞挖弃渣2#渣场为,通过渣场边坡可绿化条件分析,对植物措施灌草种进行选择确定。弃渣颗粒径级分析结果显示,洞挖边坡弃渣颗粒〉4mm粒径组成百分含量为91.63%,〉2mm颗粒累计百分含量高达96.75%,比农地表土层同径级颗粒含量分别高48.8727.45个百分点,保水保肥能力差,植物防治绿化前需覆土改良。10种灌草种发芽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明挖边坡弃渣发芽率苗木保存率最好,木豆发芽率保存率最高;明挖弃渣播种后发芽率60%以上,56d苗木保存率〉806种灌草种适应依次为:木豆、大翼豆、狗牙根、麻风树、银合欢车桑子,均可用于渣场边坡植物防治灌草种,满足渣场边坡防护要求。

  • 标签: 水电站 弃渣场 植物防治 灌草
  • 简介: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对象,研究游憩活动对泰山植被、土壤、水体影响以及游客对环境改变可接受程度。研究表明:游憩活动对植被、土壤水体冲击程度均为南天门景点〉扇子崖景点〉天烛峰景点〉桃花峪景点;游客对环境改变可接受程度依次为桃花峪景点〉天烛峰景点〉扇子崖景点〉南天门景点。方差分析显示,4个景点受游憩活动冲击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游人数量与植被、土壤、水体受到冲击程度均呈正相关,其中,植被土壤是个最主要受冲击对象,且植被与土壤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泰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游憩活动环境冲击调查评估,有利于促进泰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风景名胜区 游憩冲击 调查评估 泰山
  • 简介:为阐明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措施与土壤水分特征之间关系,应用离心机及定水头分别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该地区植被措施下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吸力之间关系符合幂函数θ=aS^b,且相关水平达极显著.参数a大小与不同植被有一定关系,且呈现出有规律变化,苜蓿>沙棘>天然草>杏树>柠条>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天然草与苜蓿最高,农田最低,沙棘、柠条等灌木林地居中.同一吸力范围内,苜蓿含水量最高,沙棘次之,天然草、柠条及杏树含水量基本相同,农田最低.低吸力段土壤平均含水量为苜蓿>沙棘>农田>天然草>杏树>柠条,但除苜蓿及沙棘外,农田、天然草、杏树及柠条差异不大.吸力阶段,平均土壤含水量苜蓿>天然草>杏树,且苜蓿相对较高,随着土壤吸力增大,土壤含水量差异逐渐缩小.凋萎含水量除苜蓿最大,其次为沙棘天然草,柠条、杏树次之,农田最低.

  • 标签: 黄土丘陵区 植被措施 土壤水分特征
  • 简介:以沈阳市天柱山附近工程弃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25°坡面上不同土壤颗粒级配工程弃土1.0、1.52.0mm/min3种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产生径流量产沙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所用Ⅰ~Ⅴ土样随着降雨强度增加(从1.5增加到2.0mm/min),累积产沙量分别增加12.55、7.56、12.00、8.8110.41g,而在3种降雨强度作用下,3个最大与最小累积产沙量差值分别为6.39、11.6413.78g;2)产沙量随细度模数增大而减少;3)降雨强度、坡度、降雨历时等因子一定条件下,土壤颗粒级配对径流量影响比较小,不同颗粒级配土壤累积径流量差异不明显。

  • 标签: 颗粒级配 降雨强度 产沙量 细度模数
  • 简介:以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为,运用支付卡式条件价值评估(CVM),对该湿地生态系统支付意愿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发放支付卡式CVM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估算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算术平均支付意愿值为151.16元/a,累计频度中位数为56.36元/a,支付意愿值相对分布频度曲线基本呈单调递减分布;考虑到本文目的是核算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经济价值,并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因此,采用算术平均值计算其非使用价值,其值为5.01亿元/a;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支付意愿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职业呈显著相关关系。

  • 标签: 非使用价值 条件价值评估法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闽江河口湿地
  • 简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水文条件对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磷养分流失影响。试验处理包括2个施肥水平(低肥高肥水平),4个水文条件(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壤中流+降雨)一个降雨强度(60mm/h,历时60min)。结果表明:壤中流+降雨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土壤侵蚀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3.11.7倍,同自由下渗相比,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地表径流NO3-N、HPO4-P浓度流失量有显著增加;低肥水平条件下,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地表径流,NO3-N浓度分别是0.88、58.90、698.4187.80mg/L,对应水文条件下地表径流,HPO4-P浓度分别是0.252、0.322、0.8110.383mg/L,高肥水平条件下,径流NO3-NHPO4-P浓度也有相同趋势;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地表径流NO3-NHPO4-P流失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27~391.3倍,壤中流+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NO3-NHPO4-P流失量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100~1141.5~1.7倍,同时,壤中流+降雨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泥沙NO3-NHPO4-P流失量也比自由下渗条件下显著增加。

  • 标签: 水文条件 紫色土 壤中流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
  • 简介:深入研究植被恢复过程植被变化与环境因子响应规律,对于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有关林草措施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实践价值。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42个退耕地植被样地调查数据,采用典范对应分析偏典范对应分析从单因子、分组变量及显著因子3方面分析立地环境因子对植被恢复影响。结果表明:7环境因子、33项环境因子指标,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物种变化关键环境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土壤含水量(0~40cm)、土壤结构颗粒指数、〈0.001mm黏粒、蔗糖酶、坡向及退耕年限。建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遵循立地条件,以自然恢复为主,并进行适当培肥、引种等人工干预调控,以促进退耕地植被恢复进程。

  • 标签: 退耕地 自然恢复 环境因子 对应分析 黄土高原
  • 简介:依据福建省天然阔叶林主要分布区林分标准地资料,对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树高与胸径、枝下高与胸径、冠幅与胸径、树高与枝下高、冠幅与树高内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揭示了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几个测树因子生长规律,为天然阔叶林经营、林地生产力评价、森林收获预估等提供依据.

  • 标签: 天然阔叶林 建群树种 测树因子相关关系
  • 简介:将乐县城区饮水工程是为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城区与工业园区一体化区域水厂,工程建设总规模为供水能力5万m^3/d,分为实施,近期按3万m^3/d规模兴建,远期再扩建2万m^3/d规模。该项目经过论证对比,选择金溪支流漠村溪为水源地,净水厂选址位于水南镇黄坑垅倒止岭。随着工程建设,势必对项目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本文对该饮水工程施工期及营运对水、固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减轻对上述各项因子影响建议。各项环保措施执行后,废水零度排放,固废得到综合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轻微。

  • 标签: 将乐县城区 饮水工程 环境影响 分析与评价
  • 简介:等高绿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一种十分有效坡耕地植被恢复水土保育技术,被认为是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有效途径之一。以等高绿篱(新银合欢黄荆)篱前淤积土为研究对象,评估等高绿篱一坡地农业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土层深度、不同距篱(坎)距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绿篱处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自然含水量均高于石坎梯田处理,而土壤密度和田间持水量均小于石坎梯田处理,尤其表层第2层,其差异更明显,等高绿篱保育土壤效益显著;同一土层,随距篱(坎)距延长,绿篱处理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逐渐减小,而石坎梯田处理变化不明显;随土层加深,各处理土壤密度、自然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增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入渗率饱和含水量均相应逐渐减小,且处理之间差异也逐渐缩小;距篱(坎)远近间接反映了绿篱处理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影响程度,距篱越近,影响越大;新银合欢处理与黄荆处理之间相比,效应相当。

  • 标签: 等高绿篱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 三峡库区
  • 简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是该区域研究热点问题,但相对于其他环境水文要素而言,大尺度长序列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不足。本文基于AMSR-E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地面实测数据,首先采用引入Qp模型双通道反演算法校正AMSR-E土壤水分数据,获得土壤水分产品(SMD)精度高于官方提供土壤水分产品(SMO),但其波动范围与实测数据有差异。之后采用逐月回归分析对SMD进行二次校正,其土壤水分产品(SML)具有更高精度且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一致。基于SML土壤水分产品,对黄河源区及其5个自然分区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黄河源区年平均表层土壤水分为0.140-0.380cm3/cm3,2003—2010呈下降趋势,东南部土壤水分较高若尔盖丘状高原区、黄南山地区果洛玉树高原宽谷区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其中若尔盖丘状高原区下降速率最快,而在西北部土壤水分较低黄河源宽谷湖盆区柴达木东缘山区呈增加趋势;春季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夏季呈增加趋势,秋季波动较大,冬季变化不大,其中9土壤水分增加率5减少率最大。土壤水分受降水植被指数影响最大,气温表现为在年高温月份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在年低温月份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AMSR-E土壤水分数据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深化对区域尺度土壤水分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对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

  • 标签: AMSR-E 表层土壤水分 黄河源区
  • 简介:为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对植物根系固土性能影响,通过对油松单根施加拔出荷载进行直接拉拔实验,分析土壤含水率与干密度对拔出过程根-土界面摩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单根拉拔实验根系有被拔出被拉断2种破坏模式:根-土最大摩擦力与根系直径有明显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单根简化模型分析根-土摩擦情况,证明与实验结论一致;且根系直径在一定范围内时,根-土最大摩擦力随土壤含水率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而随土体干密度升高单调增大。

  • 标签: 根系 摩擦特性 土壤含水率 土壤干密度
  • 简介:生态位是研究植物种群对自然资源利用适应能力重要手段.应用生态位理论,对青海大通脑山地区青海云杉+白桦人工混交林下植被群落10种灌木11种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生态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灌木层,金露梅高山柳生态位宽度最大;草本层,珠芽蓼东方草莓生态位宽度最大.表明它们广布于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下,现阶段对环境适应能力最强.2)生态位宽度较大种群生态位重叠普遍较高,生态位宽度窄物种生态位重叠普遍较小,但生态位宽度较小种对也会有较大生态位重叠;同属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也有可能较小,这可能与同属物种演替进化有关.3)灌木层,柳叶绣线菊发展性最强,八宝茶衰退最严重;草本层,北方拉拉藤发展性最强,猪殃殃衰退最严重.研究成果可为青海大通脑山地区退耕还林与生态造林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混交林 生态位 生态响应 脑山区 大通县
  • 简介:采用1种遥感影像单纯监督分类方法,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土地利用调查,难以获得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主成分变换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TM多光谱数据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同时,分类,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混合分类,改进训练样本选取方法,先以非监督分类获得初始训练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调整基础上,再进行监督分类.2种方法结合使用,使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精度明显提高.与仅以TM影像为信息源,采用单纯监督分类分类结果对比可知: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水体、水田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类别的精度,提高了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混分现象明显减少,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取得了良好分类效果.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借鉴.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城镇用地 地区 技术支持 土地利用调查
  • 简介: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分析1961-2010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因子变化趋势,并用偏微分方法定量分析各气候因子变化对潜在蒸散影响。结果显示:1)近50来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α〈0.01),风速日照时间显著减少(α〈0.01)。半干旱区面积不断扩大,气候总体呈暖干变化趋势。2)潜在蒸散对实际水汽压变化最敏感,其次为最高气温、风速日照时间,对最低气温变化最不敏感。夏季潜在蒸散对日最高气温最敏感,其他季节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3)风速对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其次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实际水汽压贡献最小。春夏秋冬对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气候因子依次为风速、日照时间、气温。温度升高、湿度减少埘潜在蒸散正影响已被风速、辐射下降负影响所抵消。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对潜在蒸散作用有助于加深对气候变化影响机制认识,并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潜在蒸散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贡献率 黄河中上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