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与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对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效果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将每只白兔的1侧后肢作为观察组,另1侧后肢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灌流方式,对照组给予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灌流方式,同时临床应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治疗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术软组织缺损10例,观察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情况。结果观察组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临床应用10例中,8例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完全存活,2例出现表皮坏死,经脱痂后治愈。结论逆静脉供血或顺静脉供血均能够为皮瓣提供足够的营养,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的关键是建立合适的供血与回流比例,如回流不能增加,适当减少供血也可以提高存活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RI与CT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160例医院收治膝关节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进行MRI与CT检查,并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①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本组160例患者中关节腔积液54例、半月板损伤46例、韧带损伤34例、骨质改变26例。本次研究MRI检查发现关节腔积液54例、半月板损伤46例、韧带损伤34例、骨质改变26例,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而CT检查发现关节腔积液46例、半月板损伤24例、韧带损伤34例、骨质改变22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2%、52.2%、100.0%、84.6%,两种检查在韧带损伤方面的差异无意义(P>0.05),MRI诊断关节腔积液、半月板损伤、骨质改变的准确率均高于CT(P<0.05)。结论: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的观察组对象是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对象是同时间段内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观察组根据梗死体积和斑块性质进行进一步分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并将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介素-7、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相对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梗死体积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提示大梗死患者的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中梗死组,中梗死组小于小梗死组,有显著差异;经比较不同斑块性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不稳定斑块患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和无斑块患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通过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可反映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反映出患者的病情,以及早诊断、及早制定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对恶性肿瘤失眠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恶性肿瘤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38例)和研究组(n=38例)。为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对照组采用了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了中医护理干预。使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并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结果:护理前,对照组PSQI评分与研究组基本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PSQI评分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失眠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不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而且还能帮助其缓解负性情绪及精神压力,值得在临床中持续推广与使用。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本院收治胆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间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分设两个组别对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参照组开展传统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实验组开展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对组间患者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对组间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开展统计,实验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比较参照组可见显著优势性,组间数据比对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针对胆结石患者采取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进行临床治疗,可以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时长,减少出血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