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1990—2016年公开发表的关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ADR的文献159篇,分析引起ADR的药品、患者性别及年龄、原发病、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临床转归等。结果:纳入文献159篇,共430例患者,涉及5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主,其次为美罗培南;男性254例,女性158例,不详18例,〉60岁者多发;患者原发病主要涉及呼吸系统,其次为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ADR主要发生于患者用药后48~〈120h(156例,占36.28%),其次为24~〈48h(133例,占30.9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神经系统(214例,占49.77%)、消化系统(88例,占20.47%)以及皮肤及其附件(63例,占14.65%);死亡患者5例(占1.16%),余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临床应重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监护,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简介:目的:探究药学服务干预在抑制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做出的成效。方法:抽选100例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之间接收的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将他们划分到两个小组当中,并且每组患者例数保持一致。其中一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另外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药学服务干预(研究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方面的表现,并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比。结果:计算两组各自的内科预防用药比率、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比率,研究组经统计所得数据比率为20.00%、10.00%,对照组经统计所得数据比率为44.00%、22.00%,由此看来,在这两方面数值对比中,研究组的比率值要低于对照组(P<0.05)。而从抗感染用药比率方面对比,研究组(70.00%)要高于对照组(34.00%)(P<0.05)。根据获取的数据对中药注射剂的联用情况加以分析,单一用药与三联用药的组间对比差距明显(P<0.05),二联用药差距微小。且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研究组的表现较好一些(P<0.05)。结论: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效果优良,不仅可以促使不合理用药行为得到大幅改善,同时也能够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简介:目的分析神经系统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贵州省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收集的1672例神经系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报告占全部报告的10.45%;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1.04;19~59岁患者占73.10%;药品不良反应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705例)和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1206例);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呕吐和腹泻,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和肢体麻木;涉及药物22类,抗感染药物居首位;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为956例(57.18%)。结论应重视药源性神经系统损害,及时发现、诊治和预防药源性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简介: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要点。方法选取医院出现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的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药房管理要点进行探讨。结果儿童、老年患者是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排名前5位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按照由低到高依次为灯盏花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等是主要累及系统或器官;经对症处理和治疗后,8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治愈54例(67.5%),好转26例(32.5%),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与患者自身、药品及药品使用情况存在密切关系。在应用中药制剂开展治疗工作时需要严格监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