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冠状CT为基础的分类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1—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收治的创伤所致颞下颌关节强直84例(124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CT扫描,关节区冠状重建,据此提出创伤性关节强直的4型分类,即A1~A4型。根据分类进行相应的治疗。A1型,纤维组织松解或髁突切除+肋骨移植+颞肌筋膜瓣修复;A2和A3型,切除外侧融合骨球,保留内侧髁突和关节盘+颞肌瓣或咬肌瓣外侧间隙填塞(外侧成形术),如果内侧髁突残余较小不能负重,骨球切除后用肋骨移植+颞肌瓣或咬肌瓣修复;A4型,切除全部骨球,肋骨移植关节置换+颞肌瓣或咬肌瓣修复。对治疗结果进行CT和临床随访评价。结果:84例124侧创伤性关节强直中,A1型14侧,占11.3%;A2型43侧,占34.7%;A3型46侧,占37.1%;A4型21侧,占16.9%。其中部分A1型,全部A2和A3型有内侧移位的髁突残余,占75%(93/124)。根据分类采用的治疗方式包括外侧成形术82侧,占66.1%;肋骨移植重建33侧,占26.6%;其他9侧,占7.3%。48例68侧关节强直术后随访10个月~4a,占57%。其中,48侧行外侧成形术的关节中有7侧复发,占14.6%;17侧行肋骨移植的关节中有4侧复发,占23.5%。结论:基于冠状CT的关节强直新分类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外侧成形术+颞肌瓣修复是治疗A2和部分A3型关节强直(内侧有足够承重的髁突和关节盘残余)的理想方法,肋骨移植+颞肌瓣修复治疗完全骨性强直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血管畸形诊断、分类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110例颌面部血管畸形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特点,将其分为高流速病变和低流速病变。对DSA检查证实为高流速血管畸形者,常规行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10例血管畸形中,67例二维显示形态不规则的网格状混合性回声,部分伴强回声静脉石,多谱勒显示彩色血流稀少或较丰富,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PSV)平均为(28.53±8.1)cm/s,超声诊断为低流速血管畸形。43例显示72条供血动脉增粗,病变内血流信号极丰富,PSV平均为(144.53±38.9)cm/s,呈低阻动脉型频谱,超声诊断为高流速血管畸形。经DSA检查或术后病理证实,高流速和低流速病变的超声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7.02%。43例高流速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全部行栓塞治疗,栓塞前、后的PSV分别为(144.53±38.9)cm/s和(86.2±36.3)cm/s,阻力指数(RI)分别为(0.55±0.04)和(0.80±0.05)(P均〈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对血管畸形病变做出较正确的诊断和分类,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动脉栓塞术后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评估安氏Ⅱ类1分类非拔牙矫治中口外弓的作用.方法选择7例恒牙(牙合)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非拔牙矫治.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和口外弓颈牵引,在排齐上牙后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此阶段下颌无任何治疗.对矫治前(T1)和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后(T2)的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ANB角平均减小1.14°,UI/SN和UI/NA分别减小11.44°和9.08°,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46mm,以上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上颌固定矫治器与口外弓颈牵引联合使用,可以在矫治初期排齐牙齿、扩大上牙弓宽度的基础上,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矫治初期上牙弓的排齐、整平及上牙弓宽度的变化,解除了原有的后牙尖窝锁结关系,下颌生长能力可以充分体现.
简介:一、病史患者,女,23岁.主诉:“上前牙前突”求治.二、临床检查1.口外检查:面部对称,垂直向比例正常,上唇前突.2.口内检查:口腔卫生尚可;恒牙列,36残根,26伸长,46残冠,双侧磨牙、尖牙远中关系.前牙覆盖10mm,深覆(牙合)Ⅲ度,上前牙有散在间隙,11、21、22树脂充填修复,21死髓牙,牙冠变色,下前牙Ⅰ度拥挤,上牙列中线左偏1mm,37、47临床牙冠较短,第三磨牙均未萌出(图1).3.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压痛、弹响,开口度及开口型未见明显异常.4.无口腔不良习惯史,全身状况良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家族遗传史.
简介: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mm与(0.69±4.02)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牙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牙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不同牙位的牙槽骨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并合理设计牙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的牙齿移动导致牙槽骨高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危害牙周健康.
简介:卫生部于2002年发布《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暨(第19号令)到2012年已经实行整10周年了,对规范全国医疗美容服务、促进全国医疗美容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指导作用。10年来无论全国医疗美容的学科建设、医疗规范、技术服务、
简介:目的:观察极固宁与高露洁专效抗敏牙膏两种脱敏药物联合应用对牙本质小管的堵塞作用,为牙本质过敏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新拔除的第三磨牙84颗,制备成牙本质过敏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极固宁组(n=24)、高露洁专效抗敏牙膏组(n=24)、联合应用组(n=24)。从涂布脱敏药物的3组中各随机抽取12个样本进行刷牙实验。扫描电镜下观察牙本质小管的堵塞情况,并采用SPSS17.0数据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牙本质小管完全开放,极固宁、高露洁专效抗敏牙膏、联合应用组均能有效封闭牙本质小管,联合应用组封闭效果最佳。经过刷牙实验联合应用组的封闭效果仍是最好的。结论:脱敏剂的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和抗磨耗性。
简介:无牙上颌常常发生牙槽骨吸收,有时导致标准直径种植体难以植入。与纯钛种植体相比,有更强机械性能的钛锆合金小直径种植体可以用于解决这类种植难题。本回顾性临床试验研究报道了使用小直径钛锆合金种植体支持,采用Locator基台固位的上颌覆盖义齿临床效果。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意大利罗马伊士曼口腔医院牙周与修复科接受了由4个分开的小直径种植体支持的上颌覆盖义齿修复患者进行了评估。所有接受4个小直径钛锆合金种植体的患者都被挑选出作为试验病例。共找到10位患者,其中6位接受了骨增量治疗。经过12~16个月的随访,没有出现种植体脱落,只有1颗种植体显示大于1.5mm的骨吸收。本研究种植体有97.5%的成功率及100%的存活率。所有修复体都能很好地行使功能。本研究显示使用小直径钛锆合金种植体支持,采用Locator基台固位的上颌覆盖义齿有很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