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因"头部外伤1年,搏动突眼1月"于2004年1月6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因车祸致颅脑损伤,伤后昏迷,来院查CT见左颞骨折,硬膜外血肿.手术清除血肿5d后患者意识转醒,治疗23d痊愈出院.1月前患者出现颅内杂音,搏动突眼,视力渐下降.再次来院以"颈动脉海绵窦瘘"收住院.2004年1月11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见左颈外动脉通过脑膜中动脉与海绵窦形成瘘,"盗血"现象明显,经眼上静脉回流.遂将8F导引管送至左颈内动脉达C2水平,用MagicBD导管将携带的"2"号球囊送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充盈球囊闭塞颈内动脉,从而增加颈外动脉血流量.再将8F导引管送至左颈总动脉达C5水平,用MagicBD导管将携带的"2"号球囊送至颈外动脉起始部充盈球囊,栓塞后颈外动脉海绵窦瘘消失,患者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好转出院.

  • 标签: 患者 颈外动脉 可脱性球囊栓塞 搏动性突眼 海绵窦瘘 治疗
  • 简介:目的采用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SSS)区硬脑膜,观察颈上交感神经节(SCG)摘除术前后在延髓和上颈段三叉神经脊束核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以探讨交感神经系统在血管源头痛(如偏头痛)涉及的伤害觉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方法以雄性SD大鼠(体重为220-250g)为实验对象,行颈上交感神经节摘除术后再手术暴露其SSS,然后电刺激SSS区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延髓和上颈段三叉神经脊束核NOS表达的变化。结果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三又神经脊束核和上颈段脊髓的第Ⅰ、Ⅱ板层,双侧对称。假手术对照组、SCG摘除组每张切片的NOS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150.2±10.3、223.0±11.6,SCG摘除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加(氏0.05)。结论颈交感神经系统参与了头部血管源疼痛(如偏头痛)中伤害性感觉信息导致的疼痛的产生、传导及调节过程。

  • 标签: 交感神经 上矢状窦 一氧化氮 三叉神经脊束核 偏头痛
  • 简介:目的:观察TIP睡眠调控技术、电针联合药物综合治疗非器质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组的100例非器质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为综合疗法组:在服用舒乐安定片基础上每周两次TIP睡眠调控技术及电针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西药组:于睡前半小时口服舒乐安定片1~2片。2组均在入组时和治疗4周后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观察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值变化。结果:组内比较显示,2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2组治疗后差异具有显著(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1.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5%,研究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率(χ^2=7.26,P=0.011)。结论:本研究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对非器质睡眠障碍均有效,但其改善程度不同,研究组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心理治疗、传统中医针刺治疗及联合药物等综合疗法是治疗非器质睡眠障碍更为有效的方案,并能够较少或停用催眠药物,从而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依赖。

  • 标签: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TIP 电针
  • 简介:目的探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GCSE)并发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资料完整的GCSE住院患者二例,强直阵挛发作病史11、13年。急性胰腺炎诊断根据血尿淀粉酶化验和腹部超声波、CT检查。结果二例GCSE患者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24h后出现继发性急性胰腺炎,经静脉应用地西泮癫痫状态停止,保守和支持治疗胰腺炎痊愈后出院。随访3个月未出现GCSE和腹痛。结论GCSE可以引起急性胰腺炎.GCSE后腹痛应进行急性胰腺炎有关指标的检查,明确诊断后避免使用具有胰腺毒性的抗癫痫药物。

  • 标签: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急性胰腺炎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珠心算教学对儿童的启智和教育功能。方法对珠心算实验班及两个对照班儿童进行五年瑞文智力跟踪测验,并根据影响智力的六个因素进行配对分组,进行韦氏智力、临床记忆、非智力因素和艾森克个性测验,阅读和写作能力测定,同时收集分析小学和初中各学期各科成绩和综合考绩资料。结果珠心算教学可显着提高学生的智商,增加短时记忆容量,对儿童智力发育有促进作用;珠心算教学达到一科实验,多科受益的教育目的,各门学科都取得了骄人成绩,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对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不大。结论珠心算教学是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有效途径,宜大力推广、普及。

  • 标签: 珠心算 启智 教育 前瞻性研究 教育功能 心算
  • 简介:目的探讨偏头痛病人特异的脑血流变化.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结合过度换气试验对66例偏头痛病人进行检查,以评价病人脑血管的CO2反应.结果过度换气后,偏头痛病人TCD各项指标的变化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其CO2反应增高.结论增高的CO2反应可能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作用,同时这种特异性的TCD变化也可以作为偏头痛的一项诊断指标.

  • 标签: 偏头痛 二氧化碳反应性 脑血流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过度换气试验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可造成严重的躯体、运动、感觉障碍,亦可导致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内脏功能紊乱,导致严重并发症。早期,有关SCI后肠功能变化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发现并意识到SCI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源肠功能障碍(neurogenicboweldysfunction,NBD),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分析颞叶低级别肿瘤并癫痫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27例颞叶低级别肿瘤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切除策略及术后疗效。结果全组病变部位分布于颞叶外侧、颞叶内侧、颞叶底面、颞后等各个区域,少数累及到颞叶以外脑区。发作首发症状分别为精神体验先兆、植物神经先兆、视幻觉、愣神、失语、自动运动、复杂运动甚至全面强直发作等。27例中,病变手术全切除5例,扩大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全组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作控制: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仅1例次全切除者为EngelⅡ级,其余26例(96.3%)均为EngelⅠ级。结论颞叶低级别肿瘤并顽固癫痫视病变部位及所累及致痫网络的不同而发作首症状表现各异;对颞叶低级别肿瘤并顽固癫痫,应行严谨的术前评估致痫区与肿瘤的关系,周密设计切除计划,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尽可能全切肿瘤以及充分切除致痫区,必要时结合神经导航、术中唤醒皮层电刺激功能区定位或颅内电极等技术;手术后发作控制效果佳。

  • 标签: 脑肿瘤 颞叶癫痫 颅内电极 导航
  • 简介:据路透社健康新闻华盛顿讯科学家在上周一召开的研讨会上表示,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医学方面的第一项应用将是帮助人们通过选择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人们所预期的用于高技术新药的开发研究.

  • 标签: 预防疾病 危险性 新药 医学 健康 基因组
  • 简介:1病历摘要(图1)男,21岁;因松果体区肿瘤反复人院治疗。病人于2009年3月经头颅MRI诊断为“松果体区肿瘤、非交通性脑积水”,予γ-刀治疗2次及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γ-刀治疗后病灶缩小。

  • 标签: 横纹肌肉瘤 胚胎型 松果体 治疗 延误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创伤脑损伤动物模型及相关评价体系。方法应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自由落体撞击装置建立大鼠创伤脑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脑损伤后生命体征和病理学改变,并通过自行设计的神经功能量表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撞击后,动物均出现明显的生命体征改变,包括伤后血压立即骤降后恢复平稳、呼吸暂停与呼吸变深快等。伤后6h,出现明显的脑损伤病理学改变。伤后12h,神经功能量表分析显示大脑皮质、脑干和小脑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结论本体系可用于建立和量化评价大鼠创伤脑损伤情况,并可用于建立和评价其他中小型动物模型。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动物模型 评价 装置
  • 简介:目的探讨幕下实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头颅MRI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血管母细胞瘤均为单发,位于左侧小脑半球1例、右侧小脑半球3例、小脑蚓部5例。MRI表现:病灶T1WI和T2WI的信号较为混杂;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DWI呈低信号;瘤内或瘤周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瘤周中重度水肿。结论幕下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加深对其认识,可提高术前的诊断率。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实性 小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调查宫颈癌放疗患者癌因疲乏和家庭功能现况,分析家庭功能对癌因疲乏的影响。方法: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疾病相关因素调查表、家庭功能量表(FAD)和疲劳评定量表(FAI),采用等额配比抽样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放疗科的124例宫颈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宫颈癌放疗患者存在轻、中度癌因疲乏;患者家庭功能得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家庭功能各因子与癌因疲乏各因子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行为控制、情感介入和问题解决因子对患者癌因疲乏有影响。结论:提高家庭成员对宫颈癌放疗患者的关爱,使患者能够比较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主观感觉到的疲乏程度就相对较低,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轻宫颈癌放疗患者癌因疲乏。

  • 标签: 宫颈癌 癌因性疲乏 家庭功能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将2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即直视下开颅血肿清除组(n=78)和钻孔血肿引流组(n=185),出院后3~6个月按ADL评定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术后开颅组死亡16例(20.5%),引流组死亡34例(18.4%),两组患者的病死率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出院3~6个月后,开颅组预后不良(ADL4~6分)41例(52.6%),引流组预后不良90例(48.6%),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对体积>50ml的血肿患者,开颅组预后不良28例(35.9%),引流组预后不良57例(30.8%),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出血量>50ml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预后较好,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不应强调某一术式明显优越,根据血肿量和病情分级选择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开颅术 钻孔引流术
  • 简介:目的研究运动皮质电刺激术(motorcortexstimulation,MCS)治疗顽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脑卒中后疼痛9例,脊髓损伤后疼痛3例,幻肢痛2例。均行MCS治疗,同期植入刺激电极和脉冲发生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疗效。结果术后疼痛均不同程度减轻,1个月以内镇痛疗效较满意,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随访1。5年.多数病人镇痛效果出现波动,调整刺激参数后仍能获得镇痛疗效,疼痛较术前减轻10%~90%,脑卒中后疼痛的长期疗效要好于脊髓损伤后疼痛和幻肢痛。结论MCS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疗效肯定、可调节等优点,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对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 标签: 神经病理性 脑卒中后 疼痛 脊髓损伤后 幻肢痛 运动皮质电刺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溶栓组42例采用脑血管造影后,栓塞部位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患者治疗总显效率、血管总再通率及Barthel指数评分完全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溶栓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超选择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囊状动脉瘤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病理学变化与动脉瘤生长、血栓形成或破裂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静脉移植法建立9只犬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5只犬于动脉瘤口成功置入支架,1个月后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DS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能显示动脉瘤位置、形态,并能检阅支架置入前后瘤体内及载瘤动脉内血液循环状态.置入支架组1个月后瘤腔完全闭塞,新生纤维样组织环绕支架金属丝表面.结论支架置入后改变了动脉瘤附近血流动力学,可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

  • 标签: 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血流动力学 病理学 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