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临床验证盲探气管插管装置(BTII)在气管插管困鞋病例中的应用,以提供使用依据。方法:BTII由食管气管引导管(OT)、光索(LT)和露源盒(BES)组成,另加专用面罩。选择165例气管插管困难病人(其中术前预知者149例,未知者16例)使用BTII,采取3个步骤,先将OT插入食管,再经OT将LT导入气管,然后完成盲探插管。结果:插管成功率为97.6%(161/165),插管总耗时为136.8±31.2s,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BTII适用于多种困难气管插管,并发症少,不受病人已用麻醉条件的限制。

  • 标签: 盲探气管插管装置 气管插管 麻醉 插管方法 临床应用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GCS)或与歇充分装置(IPC)联合应用预防大手术病人后下肢深静脉血性形成(DVT)的效果和安全性,并观察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生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分为对照组(C)和三个实验组,即单纯GCS+IPC全程组:按GCS组选好合适袜子,将合适型号压力腿套(型号与袜子一致)固定在袜子外面,连接IPC,手术切皮前即刻开始应用,持续应用至次日晨,然后每隔2h应用2h,一直应用到患者下床活动:GCS+IPC术后组:手术结束回病房或ICU即刻开始应用IPC,持续至次日晨,然后每隔2h应用2h,一直应用到患者下床活动。所有患者术后3-8天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均记录双下肢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栓发生的部分。15例GCS+IPC全程组患者和15例对照组患者分别手术前、切皮2h及24h外周采集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D-Dimer、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PA-Ag)、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前评价血栓栓塞发生的风险。结果:240例入选患者中,于术后3-8天超声检查DVT发生率在GCS+IPC全程组,GCS+IPC术后组和单纯GCS组分别为15%(P〈0.05),23.3%(P〈0.05)和30%(P〉0.05),而对照组为48.3%,1例GCS患者近端DVT,其余均为远端DVT。血凝指标:实验组D-D在切皮2h没有明显变化,24小时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切皮2h明显高于术前。切皮2小时实验组tPA-Ag明显低于对照组,而vWF明显高于对照组。PAI在手术后两组无明显变化。随着年龄、体重增大和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DVT的发生率增加。结论:GCS+IPC全程组及GCS+IPC术后组能有效降低大手术后DVT,预防效果以GCS+IPC全程组最。单纯应

  • 标签: DVT 大手术 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 简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糖与危重病患者及手术患者临床预后不佳有关,而严格控制血糖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本文回顾了围术期高血糖的病理生理,并探讨了围术期血糖控制的潜在益处以及如何进行血控制

  • 标签: 高血糖 手术 预后评估 围术期管理
  • 简介:本文介绍了循证医学的概念、类型、发展过程及其与传统医学的区别,探讨了循证医学在麻醉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一套明确的麻醉质量控制目标和实施方案。

  • 标签: 循证医学 麻醉 质量控制 可行性
  • 简介:目的:在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中,比较病人自控镇静技术(PCS)与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ACS)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择期整形个科手术,采用局部麻醉辅助镇静技术,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即在手术开始前分别给予镇静镇痛药,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0.05μg/kg和氯胺酮0.3mg/kg;根据镇静深度,按需逐步减量法间断使用上述三种药物。P组采用病人自控镇静技术,镇静药配方包括咪达唑仑、芬太尼和氯胺酮;负荷量1ml(含咪达唑仑0.4mg,芬太尼4μg和氯胺酮2mg),泵输速度200ml/h,病人自己按组给药以达到满意的镇静深度,初始锁定时间为0,待咪达唑仑用量达0.1mg/kg后,锁定时间设为2min。术中观察生命体征及镇静评分(SS),记录有无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以及术中、术后24h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用药量基本相同。P组用药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按组次数在3-438次之间。术中P组的镇静深度平均为3.5分,A组平均为4.5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P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结论:PCS与ACS用于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但PCS能实现个体化用药,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可有效减少和避免术中镇静过量或不足,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新型个体化给药模式。

  • 标签: 病人自控镇静 术中 麻醉医师 咪达唑仑 镇静深度 局部麻醉
  • 简介:目的:探索颅脑手术控制性降压的适宜药物。方法:选用20例颅内动脉瘤摘除术患者,分别采用异丙酚或硝普纳控制性降压,观察其血压、心率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与硝普纳相比,异丙酚的降压较平稳,不影响心率,可降低颅压,降压结束后血压缓慢回升,无反跳。结论:异丙酚用于颅脑手术控制性降压较硝普纳为适宜。

  • 标签: 异丙酚 颅内动脉瘤 控制性降压 血压 心率 颅内压
  • 简介:目的:观察晚期癌痛伴爆发性疼痛患者,应用曲马多PCIA其在控制慢性癌痛、减少爆发性疼痛次数和减轻疼痛程度的效果。方法:选择晚期癌痛伴爆发性疼痛患者15例(均已有全身转移),单纯应用曲马多PCIA,不用其它镇痛药物和方法。用药剂量量随疼痛强度及VAS镇静评分进行调整,保持VAS疼痛评分≤1、VAS镇静评分≤3。记录镇痛前(T1)、镇痛后曲马多剂量400mg(T2)、600mg(T3)、800mg(T4)和1000mg(T5)时的VAS疼痛评分、爆发性疼痛次数、最剧烈点的疼痛强度、VAS镇静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舆镇痛前比较,镇痛后VAS疼痛评分显著下降,爆发性疼痛次数显著减少,最剧烈点疼痛强度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VAS镇静评分提高。结论:对晚期癌痛伴爆发性疼痛患者实施曲马多PCIA,可以控制慢性癌痛,有效减少爆发性疼痛次数和减轻疼痛程度。

  • 标签: 曲马多 PCIA 晚期癌痛 爆发性疼痛 临床观察 中枢性镇痛药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结合控制降压(CH)对口腔颌面外科手衍病人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器官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口腔颌面外科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为封照组,B组为单纯组AHH组,C组为AHH+CH组。三组都在全身麻醉下手术,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尿量;稀释前插管后(H0)、稀释后(H1)、稀释后1h(H2)、术毕(H3)、衍后24h(H4)5个时同点,分别采集动脉血和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乳酸、静脉血氧饱和度(STO2),动脉血氧含量(CaO2)、静脉血氧含量(CVO2)以及血Na^+K^+Ca^2+,计算氧摄取率(ERQ);术中记绿输血量,输液量、失血量和尿量。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失血量减少(P〈0.05);B组、C组尿量增多(P〈0.01);与B组比较,C组失血量显著性减少(P〈0.05)。与稀释前比较,B组和C组AHH后CVP都升高,B组比C组更为显著(P〈0.01)。C组在CH后HR升高(P〈0.05)。三组同ERO2、K^+、Na^+、乳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施行AHH结合CH用于口腔颌面大手术病人,可保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出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减少,氧代谢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血液稀释 高容量 低血压 控制性
  • 简介:目的:观察硝普钠(SNP)或硝普钠复合美托洛尔(MET)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30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SNP组(A组)和SNP复合MET组(B组),每组15倒,均吸入1.0MAC异氟醚维持麻醉.麻醉后放置食道超声多普勒传感器.用HEMOSONECTM100监测血流动力参数,需行控制性降压时.A组用微量泵输注SNP,B组先静注NET0.04mg·K^-13—5分钟后再泵注SNP,初始量1.0—2μq·Kg^-1·min^-1.然后调节SNP泵入速度,将平均动脉压(MAP)降至并维持于7.33-8.0KPa(50-60mmHg)。分别于降压前、降压达目标时、维持降压5分钟,15分钟、30分钟、停降压5分钟、10分钟测定MAP、HR、CO、SV、LVET、血流峰速度(PV),血流加速度(ACC)和(外周血管阻力TSVR)等参数。结果:降压期间A组CO、PV、ACC均较降压前增加(P<0.05).TSVR降低,但HR明显增快,B组降压中HR稳定,SV、CO均增加,PV和ACC无显著变化,血压下降速度B组明显快于A组,达到降压目标时SNP用药量较A组减少50%,降压期间平均药物用量降低60.7%.结论:MET复合SNP控制性降压能够强化SNP的降压作用.减少SNP用量.维持降压中血流动力稳定.避免心动过速发生。

  • 标签: 硝普钠 美托洛尔 控制性降压 血液动力学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