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DNA复制期患者血清IL-12、IL-18水平变化及Foxp3基因的表达。方法选取两院收治乙型肝炎患者137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2例(A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B组),HBV携带者67例(C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34例为对照组(D组),采用定量PCR、ELISA法检测四组人群的血HBV-DNA复制,IL-12、IL-18表达水平以及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A、B组肝功能显著升高(P〈0.05),IL-12及IL-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A、B组血清Foxp3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乙型肝炎DNA复制活跃程度影响血清中细胞因子IL-12、IL-18及Foxp3的表达,复制程度越活跃,患者IL-12、IL-18、Foxp3基因表达水平越高。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2例FD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体检的8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增强胃动力联合抑制胃酸治疗。经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并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组织,采取HE染色法对两组组织中的EOS进行计数统计,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计数法对组织内肥大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6(1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EOS、肥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相应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L-6及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上述炎性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0水平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EOS与IL-6、TNF-α、肥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肥大细胞数与IL-6、TNF-α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FD患者十二指肠黏膜EOS数量、肥大细胞数量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提高.而IL-10水平降低,这些变化与FD的发病存在正相关关系。
简介:目的比较使用大功率高频电刀与物理钳夹联合超声刀行肝叶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肝叶切除治疗的139例PLC患者,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67),在72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大功率高频电刀,在67例对照组使用物理钳夹联合超声刀行肝叶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肝门阻断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11.5±4.8)min、(317.9±68.2)ml、(161.3±41.5)min,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5.7)min、(435.9±51.6)ml、(186.7±40.4)min,P<0.05】;术后1w,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237.8±85.6)U/L和(133.4±47.4)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1±102.5)U/L和(186.8±55.9)U/L,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胆漏发生率为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P<0.05)。结论使用大功率高频电刀用于PLC患者肝叶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特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明显提高。
简介:目的观察采取倍他洛克联用序贯疗法治疗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阿莫西林胶囊口服,2次,d,奥美拉唑20mg口服,1次,d,连续5d。再给予奥美拉唑20mg口服,1次/d,克拉霉素500mg口服,2次/d,替硝唑0.5口服,1次/d,连续5d;另42例在上述常规序贯疗法治疗5d后,给予倍他洛克12.5mg口服,2次/d,治疗7d。两组患者治疗2-4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联合组溃疡面愈合、缩小、无变化和未愈的百分比分别为38.1%、57.1%、4.7%和0.0%,而序贯组则分别为0.0%、76.1%、11.9%和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洛克治疗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比较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LC)与急诊Lc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诊治的9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其中应用SLC治疗52例,应用急诊Lc治疗40例。在行SLC时,先行在B超实时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抽出胆汁,同时予以抗感染治疗。在炎症控制后3月,再人院行Lc,在行急诊Lc时,于发病72h内行急诊LC术,手术中依照常规方法留置腹腔引流管,手术结束后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两组均成功顺利完成手术。SLC治疗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0.2±7.0)min、(24.1±3.3)h和(5.6±1.3)d,中转开腹和胆道损伤发生例数分别为3例(5.8%)和0例(0.O%),而急诊Lc治疗组则分别为(58.7±8.1)min(P=0.784)、(26.2±5.8)h(P=0.047)和(8.1±1.9)d(P=-0.029),中转开腹和胆道损伤发生例数分别为8例(20.0%,P=0.018)和7例(17.5%,P=0.039);SIC组术后发生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SLC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效果好,更安全,应尽量减少行急诊LC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
简介:目的探讨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对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行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注入脐带血干细胞治疗.治疗后第2周、4周和8周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3天治疗组全部患者(100%)乏力、纳差症状改善,而对照组只有1例(4.0%)改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8wk,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ALB水平分别为35.2±8.5g/L和25.8±7.8g/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PTA分别为45.7±10.3%和37.9±11.8%,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ALT、AST、TBIL在两组间变化不明显.随访两组AFP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及安全性.
简介:目的回顾性观察甘草酸二胺(5组)、单胺(6组)、山莨菪碱(2组)、门冬氨酸钾镁(3组)、山莨菪碱+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4组)、茵黄片(1组)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甘草酸二胺150mg、单胺40ml、山莨菪碱10mg、门冬氨酸钾镁20ml分别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口服茵黄片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共2143例,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6.3%、94.4%.甲型肝炎组中,甘草酸二胺、单胺可使患者平均住院日、纳差、乏力消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复常的时间较其他组分别缩短5~7、2~4、1~2、4~7、4~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2~0.001).1组患者纳差、巩膜黄染、肝区叩痛消失时间较其他组分别延长1~4、1~8、2~5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急性乙型肝炎组中,5、6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ALT、SB复常时间为36.2、35.1,23.7、23.9,19.1、19.0天,较其他组缩短7~11、4~6、5~7天,恶心、纳差消失时间为10.9、10.5,13.0、13.7天,较1组患者缩短2~3天,乏力消失时间为14.6、15.0天,较1、2组患者缩短3~5天(P<0.05~0.01).结论在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时,甘草酸二胺和单胺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方面优于茵黄片、山莨菪碱和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甘草酸二胺、单胺在治疗甲型肝炎和急性乙型肝炎中疗效相当.口服茵黄片的疗效低于静脉应用药物.
简介:目的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本研究对食管癌超声内镜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以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在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中应用价值。方法37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和术后病理检查,检查结果按2009年修改的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法分期,最后对EUS分期结果和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食管癌术前EUS检查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3.8%和78.4%,其中T1为100%、T2为83.3%、T3为82.4%、T4为80.0%,N1为70.6%、N2为85.0%。结论EUS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正确区分T2、T3及转移性淋巴结和炎性淋巴结是提高EUS准确率的重点和难点。
简介:背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内镜套扎术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二级预防的首选方案。卡维地洛联合内镜套扎术可能有更好的治疗潜能。目的:系统评价卡维地洛或普萘洛尔联合内镜套扎术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数据库,纳入卡维地洛+内镜套扎术(试验组)与普萘洛尔+内镜套扎术(对照组)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RR=5.40,95%CI:3.01~9.69,P<0.0001),总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RR=0.57,95%CI:0.36~0.89,P=0.01;RR=0.46,95%CI:0.29~0.73,P=0.0009),而两组死亡率、心率降低程度、平均动脉压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RR=0.66,95%CI:0.33~1.30,P=0.23;MD=-4.99,95%CI:-10.04~0.07,P=0.05;MD=3.59,95%CI:-0.71~7.89,P=0.10)。结论:卡维地洛联合内镜套扎术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疗效优于普萘洛尔联合内镜套扎术,出血率较低,不良反应较少,且不增加死亡率,安全可靠。
简介:目的研究钙粘蛋白(E-CD)及相关蛋白α-,β-和γ-连环蛋白(catenin)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这些分子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二步法)对62例胃癌进行了E-CD,α-catenin、β-catenin和γ-catenin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在62例胃癌中,E-CD、α-catenin、β-catenin和γ-caten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5%、48.3%、25.8%和87%。E-CD在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5.796和41.6%;在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和粘液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21.4%和16.6%。E-CD和α-catenin在管状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P<0.05和P<0.01)。E-CD、α-、β-和γ-catenin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神经浸润无显著相关性。尽管β-catenin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联系,但随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其表达明显下降。结论细胞粘附分子如E-CD、α-catenin和B—catenin表达的降低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E-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的功能丧失与胃癌中的肿瘤浸润有一定联系。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胃癌组织中GTP酶激活蛋白SH3功能区结合蛋白G3BP1和G3BP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早期胃癌组织89例和正常对照组织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G3BP1蛋白和G3B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早期胃癌组和正常组G3BP1的阳性率分别为87.64%和60.00%,G3BP2阳性率分别为86.51%和5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早期胃癌G3BP1和G3BP2的表达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P=0.000);早期胃癌组织中G3BP1与G3BP2表达呈正相关(rs=0.252,P=0.017)。结论早期胃癌组织中G3BP1和G3BP2呈高表达,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紧密相关,两指标异常表达可能在早期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肠性炎症疾病,病患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甚至严重者能够造成多种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高,这与工业环境密切相关,其根本可能原因与促炎细胞积累有关。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有所降低,但发病率仍居高位。该病程时间较长,容易复发,严重者可能危及病患生命。故归纳总结诊治、治疗、回访、怀孕等方面注意问题,以期有助于病患战胜疾病,改善病患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