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顺应性和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8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PP≤40mmHg组(PP1)25例,40mmHg〈PP≤60mmHg组(PP2)33例和PP〉60mmHg组(PP3)29例,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及心脏各指标。结果PP3组与PP1、PP2组比较,颈动脉紧张度与扩张性明显降低,而僵硬度明显增高。PP3组较PP1和PP2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增加。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室内径(LA)、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重量(LVM)与颈动脉紧张度呈负相关,而与颈动脉僵硬度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PP与颈动脉顺应性密切相关。PP升高,颈动脉顺应性降低,心肌肥厚的发生率增加。
简介:动脉弹性是指动脉的舒张功能.动脉弹性功能不仅是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动脉内皮功能状况.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已经成为心血管危险的重要标记(marker)之一.虽然脉压也可反映动脉弹性功能,但是脉压大小是心搏量、左心室射血速率、动脉弹性和外周血管压力反射波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通常临床上肱动脉部位测得的脉压增大往往是动脉弹性功能明显减退的晚期标记,不能将脉压作为敏感与准确评估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虽然血管超声、磁共振方法通过观察收缩期与舒张期动脉腔径变化也可获得动脉弹性功能状况,但这仅表示动脉某一截断面的功能,不能反映整个动脉系统的弹性功能.目前已有多种无创性手段检测动脉系统的弹性功能,例如脉搏波传导速度、压力反射波的收缩期增强指数、脉搏波舒张期衰减参数和血压测量时袖带内压力震荡波分析等.本文简要介绍这些检测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临床意义与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共120例,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纳入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语言及肢体康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期语言及肢体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及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加快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
简介:继凌锋教授主编、刘承基教授主审的系列丛书《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2006》之后,《脑血管病理论与实践—2007》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本书反映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新进展。将这些新的理论和知识奉献给广大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神经影像科及神经重症监护室的医师,奉献给在神经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使之能更有效地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服务。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和学者们,对脑血管疾病的最新进展作了详尽的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全书共61万字,每册定价79元。欲购书者请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联系。汇款地址:北京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脑血管病
简介: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入院90min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性健康教育,观察组术后行多元化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及生存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健康责任(20.85±2.45)分比(16.32±3.02)分、营养饮食(26.85±3.47)分比(23.86±2.48)分、压力管理(24.98±2.32)分比(21.86±2.68)分、人际支持(23.45±2.45)分比(17.24±2.86)分、运动锻炼(25.98±2.45)分比(23.45±2.89)分、自我实现(26.12±2.45)分比(23.85±3.15)分、总均分(148.25±7.12)比(124.21±10.56),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绞痛稳定状态(79.12±3.75)分比(74.25±4.23)分、躯体活动受限程度(76.71±9.25)分比(62.38±10.42)分、心绞痛疼痛程度(83.14±8.45)分比(75.32±6.11)分、疾病认知程度(78.21±5.42)分比(70.25±6.03)分、治疗满意度(82.36±5.23)分比(71.98±6.02)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行为改变阶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26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1例)与对照组(65例),干预组给予为期6个月的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行为变化阶段、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评分、血栓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支架血栓事件与再入院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宣教干预强化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改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