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联合消化道造影诊断胃部肿瘤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间接收的胃部肿瘤患者50例,安排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消化道造影。综合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综合对比单一检查、联合检查方案在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等方面的检出率,结果显示联合检查的检出率更高(P<0.05)。从T、M分期诊断准确率方面进行对比,联合检查方案的指标水平高于单一检查结果,但是小组对比差距较小(P>0.05)。从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联合检查方案的指标水平高于单一检查方案(P<0.05)。结论:对于胃部肿瘤而言,联合应用多层螺旋CT和消化道造影进行检查,不但可以提高检出率,同时也可为手术前的TNM分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对肋骨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和DR影像技术应用,做好临床价值探究。方法:选取100例肋骨骨折患者,对100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DR、多层螺旋CT的分别应用,比较效果。结果:通过对肋骨骨折患者采用DR和多层螺旋CT诊断方式,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0.00%、10.00%、0.00%,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相对较高(P<0.05)。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中准确率为95.45%,采用DR进行检查中,整体准确率相比多层螺旋CT较低,为90.90%。结论:对肋骨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和DR影像技术应用,采用多层螺旋CT整体诊断准确率高,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以手术结果为依据,讨论3.0TMR高分辨率及增强扫描在肛瘘检查中的价值。方法:以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为研究时间,选取我院肛瘘患者73例,以3.0TMR高分辨率及增强扫描诊断,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对3.0TMR高分辨率及增强扫描的检查结果及诊断分型进行分析。结果:①3.0TMR高分辨率及增强扫描检出患者内/外口69个、瘘管54条及脓腔24个,与手术结果相比无意义(P>0.05);②3.0TMR高分辨率及增强扫描检出类型分别为27例、18例、14例与11例,各分型及合计与手术结果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3.0TMR高分辨率及增强扫描对肛瘘的诊断与手术结果高度接近,可为临床手术及治疗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诊断中实施动态增强CT扫描的价值及意义。方法:2022.01~2023.12期间,本院就诊60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已经过病理活检确诊)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动态增强CT扫描,观察影像学表现。结果:60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当中,左侧结肠转移患者35人(比率58.33%),肝转移灶172个;右侧结肠转移患者25人(比率41.67%),肝转移灶84个;肝转移灶分布方面,肝左叶转移比较肝右叶转移,数据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通过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诊断中,实施动态增强CT扫描,能够清晰观察病灶分布状况,表明该检查方式应用价值较为明确,值得借鉴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窄带光谱成像技术联合碘染色检查对进展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162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内镜检查中依次使用白光内镜、窄带光谱成像技术(窄带光谱内镜)和Lugol碘液染色(染色内镜)观察模式进行观察,分别记录病灶长度。将窄带光谱内镜或染色内镜观察模式下的癌旁异常黏膜作为可疑边界取标本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计算与白光内镜观察模式下测量病灶边界的差值。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记录手术入路和吻合方式,对未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其最终的治疗方式。比较内镜检查前后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162例患者中,3种观察模式下测量病灶边界一致者121例,不一致者41例。41例患者中测量差值为1~3cm者22例,〉3cm且≤5cm者8例,〉5cm且≤10cnl者7例,〉10em者4例;测量差值〉5am的患者均为多发斑片状不着色。以上4类患者中,分别有1、2、2、4例最终接受了新辅助放化疗,其余3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41例病灶边界不一致者取可疑的癌旁黏膜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其中鳞状细胞癌31例、原位癌3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15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2例修改了手术方案,其中2例由胸内吻合改为颈部吻合,3例由主动脉弓下吻合改为弓上吻合,7例由单纯经腹手术改为经胸腹两切口手术。结论内镜检查中启用窄带光谱内镜或染色内镜观察模式测量进展期食管癌病灶的准确性更高,对于在3种观察模式下测量病灶边界不一致者应取癌旁异常黏膜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制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时扫描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增强CT检查中动脉期时相的影响。方法: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中,随机挑选82例作为研究重点人群,先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然后再对患者使用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特异度以及灵敏度。结果: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93.90%VS80.49%),并且MRI扫描特异度(72.73%VS27.27%)、灵敏度(97.18%VS88.73%)方面均高于CT扫描,差异具有显著性(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讨64排CT多期扫描对原发恶性低位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原发恶性低位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均使用64排CT多期扫描,分析所有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12例胰腺癌患者的病灶为低密度,边界不清晰,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4例,中度扩张6例,重度扩张2例,11例患者存在胰体和尾部的萎缩现象;10例壶腹癌患者的病灶为圆形的等密度结节,边缘较为规则,强化的程度处于胰头癌与胆总管癌之间,肝内、外胆管中度扩张4例,重度扩张6例,“双管征”显示率高达100%;8例胆总管癌患者的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的程度最为明显,比较局限,边界比较清晰,肝内、外胆管中度扩张4例,重度扩张4例.结论使用64排CT多期扫描诊断原发的恶性低位梗阻性黄疸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64排CT;多期扫描;原发恶性;低位梗阻性黄疸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44-02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增强扫描中碘海醇的不同注射速率所致不良反应差异。方法在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间来我院放射科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选出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碘海醇的注射速率为3.0ml/s,B组患者为4.0ml/s,C组患者为5.0ml/s。对比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明显低于B组的12.0%和C组的24.0%,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分级上,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P<0.05。结论CT增强扫描中碘海醇的快注射速率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影响到患者的检查舒适度,严重的还会影响到CT检查的顺利进行,临床医师应在满足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中低注射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目的分析肝脏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表现,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经临床证实25例,均作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部分平衡期和延迟期扫描,并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原发性肝癌动脉期明显强化而肝脏无强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期呈边缘性环状、结节样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向中心强化并充满病灶呈高密度,平衡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不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已作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作为常规.
简介:江油市人民医院 四川 绵阳 621700 【摘要】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对 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渗漏、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促进患者检查预后。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期间行 CT增强扫描的患者( n=220) ,进行对照组、观察组随机分组。对照组 110例 CT增强扫描患者行一般护理,观察组 110例 CT增强扫描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对比 2组 CT增强扫描患者满意度、检查时间、造影剂外渗情况。结果:观察组 CT增强扫描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检查用时短于对照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以成功提高 CT增强扫描患者的安全性、满意度,降低造影剂渗漏风险。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CT增强扫描 造影剂渗漏 满意度 检查用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钼靶X线技术联合CT扫描应用于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县人民医院2010年6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钼靶X线摄影和CT检查方式进行诊断,比较CT检查、钼靶X线检查与CT联合钼靶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并对钼靶X线诊断和CT诊断的影响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检查诊断后,钼靶X线检查中的摄片表现出星芒状边缘、乳腺导管增粗和乳腺结构紊乱的情况,并且血运增加。CT扫描图像中课件明显的边缘毛刺,并且有肿块阴影。钼靶X线技术诊断准确率为83.33%,CT诊断准确率为90.00%,钼靶X线技术联合CT扫描诊断准确率为96.67%,联合诊断准确率高于钼靶X线技术诊断准确率,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钼靶X线技术联合CT扫描应用于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具有很高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女性患者起先均接受NAC,每4周重复治疗,共6个疗程,化疗后1~2周又经手术病检。依据病理切片上观察的肿瘤细胞密度(TCD)减小程度进行病理反应性分级:1级无变化;2级减小30%以下;3级减小30%~90%;4级减小90%以上;5级肿瘤完全消失。1~3级称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组,4~5级称组织学显著反应(MNHR)组。所有患者于化疗前及3个疗程后均经磁共振平扫与增强扫描,以获得剪影图和在MIP像上测量治疗前与3个疗程后乳腺癌灶最大径线的变化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反应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MRI与病理反应级相关性分析表明,MHR组乳腺癌灶最大径线减小程度及其变化率均显著高于NMHR组(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术后病理相结合,是评价乳腺癌NAC疗效较敏感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鼻窦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及其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正常或轻度副鼻窦炎患者按扫描参数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10例。第1~3组电压120kV,电流分别为100mAs、50mAs、30mAs;第4、5组电压100kV,电流分别为50mAs、30mAs;第6组电压80kv,电流30mAs。用Kruska-WallisH检验和Nemenyi法检验比较各组图像质量有无差异。结果第2-6组的权重cT剂量指数(CTD1w)与第1组的CTD1w比较分别减少50%、70%、78%、87%、92%;第2-4组与第1组比较所得图像的质量评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x2=0.0905、0.5694、6.2862,P〉0.25);第5.6组与第1组比较所得图像的质量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19.0531、53.5293,P〈0.01)。结论学龄前儿童鼻窦低剂量cT扫描参数低至50mAs,100kV,CTD1w2.53mGy时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与吸收剂量的相关性,为疾病诊断提供优质CT图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行CT检查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自动曝光控制法胸部CT扫描,比较两种方法CT的图像质量.结果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与低剂量组组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自动曝光技术进行胸部CT低剂量扫描,可以为检查者在最少受照剂量下,提供优质的CT图像,有效的控制了辐射剂量的吸收.关键词CT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吸收剂量Therelationshipbetweenchestlow-doseCTscanningimagequalityandabsorbeddose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chestlow-doseCTscanningimagequalityandabsorbeddose,providethebasisfordiseasediagnoGsiswithhighqualityCTimage.MethodsCollect100casesofpatientshadreceivedCTscanfromMay2014toMarch2015astheresearchobject,allpatientsweretreatedbyroutinedoseandlowdoseCTscan,comparedCTimagequality.ResultstherewerenodifferencesbetweenCTimagequalityoftwogroups(P>0.05).ConclusionTolowdosebyautomaticexposurecontroltechnologyinchestCTscan,useleastilluminateddosestoprovidehighqualityofCTimage,effectiveGlycontKreoyltwhoerdasbsorptionofradiationdose.lowdoseCTscanning;theimagequality;Radiationdose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76-0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CT增强扫描过程中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观察及抢救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科行脾脏CT增强扫描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造影剂过敏反应的观察及抢救护理措施,并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对我科56例行脾脏CT增强扫描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患者的抢救护理中发现,轻度过敏反应38例,中度过敏反应14例,重度过敏反应4例,56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护理措施,无一例因过敏反应发生死亡,效果满意。结论在脾脏CT增强扫描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