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复方风湿宁治疗,对其滑膜成纤维细胞(FLS)Treg/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9-2015.9期间收治的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30例与B组30例,A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复方风湿宁治疗,B组单独使用复方风湿宁治疗,临床检测FLS增殖情况,使用MTT法检测;用ELISA法检测IL-10、IL-17、IL-22水平。观察两组OD值、FLS增殖抑制率及IL-10、IL-17、IL-22水平。结果A组OD值低于B组,P<0.05。A组FLS增值抑制率高于B组,P<0.05。A组IL-10水平高于B组,P<0.05;B组IL-17、IL-22水平高于A组,P<0.05。结论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复方风湿宁治疗RA,相较于单独使用复方风湿宁,可有效降低FLS中OD值,提高FLS增殖抑制率,提高IL-10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儿,观察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动态变化,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9例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儿,设为观察组,其中19例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5例为结核性脑膜炎患儿,45例为病毒性脑炎患儿;同期外科住院82例患儿,设为比对组,其中14例血管瘤患儿、14例急性阑尾炎患儿、2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肠套叠患儿27例。对两组患儿在手术前后分别留取血清、CSF标本,并采用ELISA检测CSF、血清S-100B蛋白水平,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观察组患儿的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比对组患儿相比,明显较高,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儿的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得到明显降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和病毒性脑炎患儿与比对组患儿相比,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水平差异不明显,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核性脑膜炎患儿与比对组患儿比较,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水平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儿的诊断和预后中,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对自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来我院检查的80例冠心病患者行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两种检查方法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的心肌缺血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的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房性期前收缩成对等心率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检出率较高,并可对隐匿型、心绞痛型、心率失常型冠心病进行诊断,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治。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联合用药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血压变异的影响。方法96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晨顿服缬沙坦胶囊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A组,23例)、晨服缬沙坦胶囊和晚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B组,24例)、晨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晚服缬沙坦胶囊(C组,22例)和晚上顿服缬沙坦胶囊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D组,24例)。夜间服药均与睡前2-3h前。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均用动态血压仪监测。结果各组服药前后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四组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26.0/20.8mmHg、24.0/23.9mmHg、23.8/20.4mmHg及28.2/24.6mmHg。组间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值D组与A、B、C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治疗后晨峰血压增高例数较治疗前减低(P<0.05),A、B、C三组治疗前后晨峰血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24h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及平滑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降压效果下显著,夜间顿服能更有效地控制夜间血压,有血压变异较少的趋势,能更好的控制晨峰血压,且无夜间低血压发生率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和常规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对比。方法6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注射时注射流率为3ml/s,观察组患者在注射时的注射流率并非匀速,其依次为4、2、1ml/s。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扫描后,与常规增强扫描相对比,应用平台型强化方案对患者进行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在给予患者注射药物后的64s进行1次增强扫描便的结果,在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上,与其相比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平台型强化方案在给予患者注射药物后的64s进行1次增强扫描便可以有效的满足临床上对该病变的诊断需求,也能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方法选择老年患者180例,按有无糖尿病分为两组A组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组共87例;B组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93例)。24小时动态血压(ABP)检测,对该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以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24小时及日间收缩压血压变异性显著增大(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增大,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相关,使正常的血压节律消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ST-T段动态改变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2例心电图ST-T段动态改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住院患者,根据心电图ST-T是否动态改变分为ST-T动态改变组与非ST-T动态改变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统计分析两组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率。结果心电图ST-T动态改变组患者,冠心病占82%,非ST-T动态改变组冠心病的发生率为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T段动态改变的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发生冠心病有较好的预测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心电图,观察组为动态心电图,对比两组诊断情况。结果两组的心肌缺血阳性率为74.29%和91.43%,观察组的心肌缺血阳性率低于对照组,阴性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动态心电图用于心律失常中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但是对于心肌缺血准确率低于心电图,临床上可以将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联合诊断,达到优势互补,提高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控,从而对低血糖的发生达到预防的目的。方法对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对患者血糖监测方法的不同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由25例患者所构成。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监测,而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的血糖监测系统进行监测,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饭后两小时的血糖水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两组患者的低血糖的发生率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饭后两小时的血糖水平(mmol/L)分别为(5.06±0.46)、(7.56±1.96),而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饭后两小时的血糖水平(mmol/L)分别为(7.52±0.98)、(10.32±2.6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的发生率为8.0%(2/25),对照组患者的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4.0%(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监测,可以帮助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所收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所有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心率失常情况做出诊断,对比其差异性。结果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阳性率为89.16%,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的51.81%,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21.826,P<0.05)。同时,在显示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能够显著提高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帮助,可予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起搏器植入患者接受常规12导联心电图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对于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对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起搏器植入患者资料100例,根据随机法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情况,研究组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情况,比较两组不同检测方式对于心律失常检测的准确性以及敏感程度,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接受不同检测方式之后,研究组检测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特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起搏器植入患者,为其开展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以提高检测准确性,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E1.5T核磁共振仪联合多种功能成像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GE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横断面T1WI、T2WI、脂肪抑制T2WI、矢状面脂肪抑制T2WI、T1WI动态增强扫描及MRS及DWI扫描序列,收集我院泌尿外科25例前列腺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8岁,有前列腺增生病史20例;超声诊断前列腺癌3例,前列腺增生23例;CT诊断前列腺癌5例,前列腺增生20例;核磁共振诊断前列腺癌12例,前列腺增生13例。全部25例行手术切除或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13例为前例腺癌,其中3例侵犯膀胱、直肠前壁,4例波及精囊,盆腔淋巴结转移6例,肺转移2例,髂骨转移2例。结果本组25病例患者,全部25例行手术切除或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13例为前例腺癌,MRI报告为12例,MRI准确率约为92.3%。结论MRI平扫及动态增强联合多种功能成像是目前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佳诊断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技术评估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80例脑梗死急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2周,治疗前后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检查,计算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量(CBF)比值rCBV、脑血容量(CBV)比值rCBF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rMTT和达峰时间(TTP)比值rTT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DSC-PWI成像技术是临床评估脑缺血灌注的重要方式,也可为评估药物疗效提供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