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现如今,我国的医学发展十分迅速,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2种不同的慢性气道炎性反应性疾病,两者在病因、发病年龄、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然而,临床发现部分具有慢性气道炎性疾病的患者可同时具有以上2种疾病的特点,临床多将其描述为哮喘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2017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将其描述为哮喘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已有的研究发现,ACO比单独的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更加频繁,生活质量更差,肺功能下降更快及病死率更高,消耗更多医疗资源,而目前对于ACO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相关研究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对哮喘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能够更好地治疗小儿哮喘疾病、提高哮喘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该院对孟鲁司特钠的治疗效果进行的分析和探究。方法选择该院2011-2012年期间入院治疗的120例哮喘儿童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而对观察组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最后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对比和研究分析。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要比对照组小,复发率也要低于对照组。结论经过孟鲁司特钠对哮喘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哮喘的发生,缩短哮喘的发病时间,减轻患儿的病痛和患儿家庭的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松护理干预措施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2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1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指导基础上增加放松训练项目的放松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内康复的病例数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进行松弛训练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在1个月、2个月、3个月内康复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放松护理干预可明显促进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康复,提高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地龙胶囊对哮喘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作用,从分子水平研究其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卵白蛋白腹腔注射致敏建立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用复方地龙胶囊、地塞米松与生理盐水对小鼠进行干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哮喘模型组小鼠血清IL-13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复方地龙胶囊各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IL-13含量水平均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P<0.05);复方地龙胶囊各剂量组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复方地龙胶囊可能通过影响哮喘小鼠血清IL-13的水平,调节免疫系统产生治疗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解痉平喘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猴头健胃灵,联合组加用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的支气管哮喘治疗显效率为6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64%,总有效率为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并且联合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能有效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患儿的耐药菌。方法抽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302例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制备患儿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分泌物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等送检,严格遵循《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患儿的临床标本行细菌分离培养。观察患儿的耐药菌类型。结果本组302例住院患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130例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占比40.05%,79例检出MRSA,占比26.07%,50例检出产ESBLS大肠埃雷伯氏菌,占比16.56%。<6个月患儿细菌分布以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MRSA为主,6个月~1岁患儿细菌分布以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MRSA为主,2~4岁、5~9岁患儿细菌分布以MRSA为主。住院患儿对呋喃妥因、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6.25%、86.25%。多西环素、庆大霉素等抗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结论住院儿童感染细菌以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MRSA为主,耐药菌株逐渐增多,医院应注意抗生素滥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功能障碍用药安全。方法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功能障碍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给予西医治疗,对照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Conners量表评分以及学习成绩提高上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功能障碍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家住迈皋桥街道的手足口病287例临床病例,76例肠道病毒71型感染病例进行收集分析,按照11的关系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别根据单因素条件和多因素条件,作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能够看出,手足口病临床病例的影响因素包括城乡区别、家庭经济、日常手部卫生清洁、近期外出就餐情况以及近期与患者是否接触;EV71(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手足口病的影响因素包括城乡差别、日常手部卫生清洁和近期是否与患病接触。结论减少手足口病传播感染的途径和方式就是做好卫生防控,经常进行手部卫生清洁,减少与手足口病患者的直接接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肝间叶错构瘤病理、免疫组化、影像学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2009年1月~2016年3月,医院共诊治儿童肝间叶错构瘤6例,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肿瘤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检查作为术前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5例腹手术肿瘤切除术,1例进行腹腔镜下肝次切除术,以术后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所有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2例出现贫血,体格检查质硬的不同大小的肿块,影像学检查X线、B超声、CT均发现病灶,占位效应明显,挤压周围正常脏器,腹部CT监测,1例见散在的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网状强化,B超声与CT血管造影显示,相应部位肝血管受压,术中见表面光滑,肿瘤明显占位,未见肿瘤侵袭,分界较清楚,表面深红色、剖面灰黄色,包膜完整,1例中央表现为多囊性,1例局部出血,病理见纤维组织增生,2例穿插在肝组织,4例见增生的血管、淋巴管、不同发育程度胆小管,2例来源于间质细胞性,4例免疫组化分析AFP、HCG阴性,2例上皮CK19(+),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儿童肝间叶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灶,定位病灶并不困难,病灶往往较大,需要与其他先天性肝良性肿瘤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