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活动性出血及出血潜在风险的局部枸橼酸钠抗凝的护理,包括保持透析中血管通路的通畅,枸橼酸钠的剂量调节,液体管理,透析安全性及血气分析的测定等措施。使该患者顺利完成透析治疗,未发生动,静脉壶及透析器2级以上的凝血。
简介:目的 探讨序贯治疗中COPD患者上下肢运动联合抗阻力呼吸训练对其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慢阻肺患者60例进行分析,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上下肢运动联合抗阻力呼吸训练。比较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实施护理后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质量以及康复情况(住院时间)等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慢阻肺患者实施上下肢运动联合抗阻力呼吸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关键词:序贯治疗;慢阻肺;抗阻力呼吸训练;肺功能;生活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肺部疾病,此病发生的原因是患者支气管壁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气流不完全可逆限制,影响患者的正常肺功能[1],严重者甚至需要性机械通气救治,在患者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并顺利撤机后仍然面临复杂的后续治疗及护理。在COPD序贯治疗中运用上下肢运动联合抗阻力呼吸训练,改变了患者增加呼吸功能的锻炼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患者的病情状态,促进康复,也是临床治疗的有效方式[2]。本文针对序贯治疗中的慢阻肺患者进行上下肢运动联合抗阻力呼吸训练效果汇报如下。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麻在粗隆骨折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72例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应用静脉全麻、静脉全麻+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手术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手术开始时、手术30min时、术后60min,观察组MAP、HR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较对照组27.78%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2017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186例,分为单一组和混合组。单一组只采取Coflex,混合组行后路腰椎融合(PLIF)联合上位节段固定Coflex的Topping-off手术。对后遗症及VAS和ODI评分记录。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发现,单一手术的患者有2例伤口感染,2例神经损伤。混合手术的患者有2例伤口感染,2例椎管内血肿,还有3例在3年或5年后进行二次手术。并且患者在手术前后VAS和ODI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短期时治疗效果明显。
简介:目的:探索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不同体位下行PFNA手术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87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体位分为侧卧位组与平卧位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第一天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侧位片上的尖顶距(TAD)与颈干角。结果:随访5~18个月(平均10.7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当天的颈干角与TAD无显著变化(P〉0.05)。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TAD及末次随访TAD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侧卧位组手术时间短于平卧位组,术后颈干角及末次随访时颈干角小于平卧位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侧卧位手术能减少手术时间,影像学上内固定位置稳定,临床疗效稳定,是未来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张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诊治的21例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术前给予患者常检查确定患者的病情,采用腰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至2年的随访,患者手术前的ODI评分为(65.01±7.15)分,手术后的ODI评分为(25.12±6.68)分,组间差距显著,P<0.05。结论腰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效果优越,治疗安全性高,患者能够尽快痊愈,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方式处理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小粗隆骨折利弊。方法选择在一段时间内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小粗隆进行复位固定FIF者32例入观察组,不进行复位固定者42例纳入对照组,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87±5)分高于对照组(8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输血率高于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FIF中小粗隆骨折进行内固定处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但有一定适应证、禁忌症,且可能增加术中创伤、出血风险;老年、合并有其它疾病、手术耐受相对较差者,不应合并处理小粗隆骨折,对于存在内侧皮质缺损等内固定不稳定高危风险因素、耐受较好、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患者,可考虑合并处理小粗隆骨折,但并非必要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了我院2015年至2020年,五年内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比较,其中50例接受了PFNA固定术,另外50例接受了人工置换术,将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PFNA组在治疗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评分、卧床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等指标上与置换组相比,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人,采用PFNA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考虑优先选择PFNA固定术作为治疗手段,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长期随访来验证这一结论,并探讨更多可能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肛裂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进而对经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慢性肛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80例视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治疗,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生活质量方面对比,在躯体健康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社会功能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情感职能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精神健康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且上述差异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方案对慢性肛裂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MR技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应用 PFNA 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100例,其中 50例采用常规影像学资料辅助完成手术规划、手术完成(常规组),50例采用MR技术辅助完成手术规划、手术完成(MR组)。记录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 Harris 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常规组比较,MR组术中透视次数及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技术有利于提高行 PFNA 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依从性,MR可减少术中患者被照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中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 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做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组做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后疼痛度(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 81.25%,高于对照组的 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良好,对患者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且可在短期内改善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疼痛,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