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是对世界电影史的一次重新梳理,对约定成俗的类型片以今天的视野做尽量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解读和定义.这个工作由《电影世界》编辑部和口风行网组成的评审团完成,它不是盖棺论定,而是欣赏、评价和推荐的起点,就像抛砖引玉,读者在阅读之后,还可以去风行网提供你们的态度,形成—个泛民主的结果。我们的排名遵从直觉、欲望和情绪,也遵从我们的知识储备和审美倾向,唯独不遵从权威,也不遵从所谓的历史地位和其他空洞枯燥的学院观点。我们强调电影在今天的影响力,强调其创造性和保鲜性,好的电影应该在赏心悦目方面具有永恒性。回看岁月,痛苦成了忧伤,迷茫成了顿悟,青春时的躁动、饥渴、不安全、贫乏都已成为过去,可是总有—个时候,你会忽然发现,我们活得真正像个人的时候,就是青春。几乎每位大师都拍过自传式的青春电影,青春,介于儿童的纯真和成人的成熟之间,是—个过渡激烈动荡期,在接受约定俗成的成人价值之前,做的最后一次反抗和尝试。所以青春片永远绕不开两个命题:第—是性,第二是和成人世界的对抗。以下是我们平选的,最伟大的50部青春片,它们就像李安口中的断臂山:它就在那儿,但你永远部找不回来了。
简介:<正>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举办的我国首届电影理论进修班经过八个多月的学习之后,已于今年五月中旬顺利结业。首届进修班学员绝大部分来自各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各电影刊物,以及中国影协、资料馆、中影公司等有关单位。在学习期间,他们听取了电影基本理论、电影美学、电影本性、电影思维、电影观念、当代文艺思潮、世界电影史、各国现代电影概况、电影各部门知识等近三十门课程,撰写了三十三篇论文。其中不少文章思想解放,不拘一格,从多方面涉及和探讨了电影理论中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对我国电影创作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在进修班进行毕业论文汇报时,夏衍、陈荒煤、孔罗荪、罗艺军、徐庄、郑雪来等同志到场祝贺。
简介:<正>我们正跨进工业社会的门槛,许多兴奋心情和失落之感,许多新观念和旧规矩的冲突都是由于新旧时代的交替而产生的。许多艺术观念的争论也源于此。在艺术殿堂里与其它领域一样,评价和判断的标准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之上。在诸种艺术中,只有电影诞生于工业社会,只有电影是工业社会影响最大的艺术。因其影响面广,顽童和遗老都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这第七位艺术女神,都要她按自己的喜好去打扮。真得好好想一想,传统的艺术观念对这个工业社会的产儿还是合时的圭臬吗?为其它艺术设计的时装,给电影穿上也一样得体吗?我们应看看这位艺术女神在工业社会中到底能做些什么?
简介:文化热中,喜好分类梳理的学者精英们根据地域特征创制出这“派”那“派”的文化,但对于电影这一不可忽视的文化领域,却似乎没有作过地域分界,人们更多地谈论此“代”彼“代”。一个是空间上静态的划分,一个是时间上动态的区别,其间差异引人深思。上海文化有较明确的“海派”概念,在影人大谈“第四代”、“第五代”、“新生代”之时,上海电影是否可凭藉经济发展之东风而自封自立为“海派电影”?客观情况是:问及对“海派电影”的看法,人们应答的多是上影厂,是谢晋、吴贻弓、杨延晋、黄蜀芹、张建亚这些上海影人。而这些只是上海电影与其它地区电影创作在外部特征上的差异而非“派别”意义上的本质特征。比之“海派文化”中所包含的上海人的文化气质、思维方式、行为观念及审美趣味方面的特殊性,上述对“海派电影”的描述只能是一种答非所问。
简介:CEPA之后合拍片的发展可以分作两个阶段。2003年年初因为《英雄》的影响,以及《无间道》在香港的疯狂卖座,出现了一批好片。当时的市场非常活跃,《英雄》引起音像市场的竞争,一部电影版权都能卖到1000多万。在2003年年终之前签约的影片都能得到500——800万。就算院线方面没有分成,音像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收入。尽管其中有一段时间受非典影响,很少有人出来看电影,但光碟还卖得不错。可是非典之后我听说所有用高价买的音像版权没有一个赚钱的,所以他们没有资金投入下一轮。而在电影院里分账是假象。除了涉及盗版跟院线制度,税金也高。现在电影院票房只能回收电影成本的30%左右。而且还要负责拷贝和宣传费用。假如有一部电影票房1000万元(这已经是非常好的情况了),投资人从中回收300万。除去印制150个拷贝的费用大约100万元,稍微请明星做宣传就要几十万元,还不算灯箱等费用,算下来这部电影投资人只能回收100万,而这点钱现在连请一个二线明星都请不到。这个生意怎么做?另外,音像方面今年可能只能卖出去年1/10的价钱。所以CEPA后在内地能获得收益的合拍片根本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