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族志是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基本方法。民族志书写实践,是把握各种理论真谛的有效途径。实验民族志探索,是世纪之交人文学科修辞困境焦点的产物。笔者以自身数年数个版本的“仪式音声民族志”书写,参与了解释学民族志文本实验的探求:仪式音声民族志的“行为深描文本”,由口述文本、书写文本和现场文本建构;仪式音声民族志的“意义阐释文本”,由民族志行为阐释、音乐学音响阐释和符号学意义阐释建构。解释学民族志的书写实验使笔者获得:一种互为文本的观察视角、一种互相阐释的角色理念、一种深度描写的解读方法和一个发现——在意义阐释文本中,当“音声符号”在仪式的具象层面呈现着象征符号与外在行为过程的结构意义、在信仰的意象层面揭示着象征符号与内在文化理念的认知意义时,“仪式音声”(音乐)作为一种贯通化合“行为符号”和“意义符号”的文化符号象征,不仅能完成对一个特色知识体系从表征系统至意义系统的全程阐释,并能在形而上的意义追寻中消融“音乐学”与“人类学”在形而下研究中的生涩组合。
简介:“仪式音乐研究会”的学术背景,产生于由曹本冶教授主持的“道教仪式音乐”、“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两项分三阶段进行的大型研究项目,相关的专项研究共累积了近五十个研究个案和近20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这些都已经成为仪式音乐研究学术群体开展学科传承和理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重要参考资料。“仪式音乐研究会”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本土固有的学术传统和学者对仪式音乐传统的认知之上。它参考和借鉴、但不迷信套用国际学术界的有关理论方法,特别是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方法,对仪式音乐进行微观个案研究和宏观比较研究。同时,通过这样的研究实践经验,摸索和创建一套能较为切实解析本土传统仪式音乐的理论方法,即建立一套具有国际视野,不失中国特色,适合于本土学者研究本土仪式音乐文化的理论方法。
简介:陈铭志先生在长期治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由黄自、贺绿汀、丁善德、桑桐等人数十年摸索、推进、建设并逐步形成的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教学、科研与创作三位一体的学科品格,正是建立中国特色作曲与作曲理论体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论,因此,他毕其一生为之不懈奋斗付诸实施。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并努力奋斗,他在作曲理论特别是最为艰深的复调音乐教学、研究和创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领导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跻身于国内外同类学科先进行列。值此校庆90周年之际,深刻缅怀追忆胨铭志先生及其学术经历和丰厚成果,无疑将对上音建设一流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简介:在民族音乐学接受后现代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人类学思维和方法的影响,从而体现出某些不同于哲学、美学领域后现代思潮的个性化特点。基于对表象意识的认同与否,后现代理论大体分为怀疑论者和建设论者两派。以梅里安姆、赖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民族音乐学,先后采纳了学术上有承继关系的博厄斯人类学多元文化观和后现代建设论文化观,以较宽容、理性的态度来处理和面对各种音乐文化危机现象的同时,还一定程度削弱、化解了由彻底、极端的后现代怀疑论所带来的某些尖锐矛盾问题。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来说,这是一种值得进行反思、批评,同时予以学习、研究、借鉴的后现代学术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