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个早在1978年就发生的音乐行为即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二泉映月》时是泪流满面,却在该事件发生15年后又被爆料出“小泽当时要跪着听”,并被广泛传播。但现有文献中对小泽征尔“跪着听”这一行为的描述乱象丛生。文献调查显示,仅就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有20种说法,发生的地点有14种说法,对跪着听的对象有差异性的描述有24种,对跪的方式有差异性的描述有20种。梳理“跪着听”的传播路线大致分“国内非音乐界、国内音乐界、海外”三个途径。
简介:让·西贝柳斯,芬兰著名作曲家,晚期浪漫主义乐派和民族主义音乐的重要作曲家之一。《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903年,是西贝柳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在'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对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调性布局做了细致的分析。在演奏技法部分,对乐曲进行了逐段分析,阐述了在练习和演奏各段时的左、右手技法以及情绪特征。
简介: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1972/1976)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一部名作.通过对其五个乐章的分析,能够把握施尼特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风格脉络:音乐是有目的的写作,技术写作体现了复风格与折中主义;注重人性化、情感化、标题化,挖掘内心的深层情感,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
简介:中国的文化下乡活动自1997年正式实施,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民族社区文化下乡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就回族农村社区而言,文化下乡较少考虑回族民众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使得文化下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与本地区的回族民俗习惯相冲突,并影响了文化下乡活动在民族地区丰富农村文化的基本目的,所以有必要对这种文化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
简介:教科书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工具,用特定的内容来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从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史来看,每一次对教科书的编订都会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主流形态,是对文化的再一次选择.本文以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分析样本,对其范文系统中蕴含的文化构成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
简介:纵观人类学的研究史,整体性与个体能动性的对立关系显而易见。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艺术人类学学者对民间艺人的研究是如何将整体性与能动性整合在一起的,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解释和分析各种具体而复杂的问题。
简介:藏传佛教的曼荼罗结构,关于"我"的理论以及密宗修行法,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自性理论以及深度心理咨询的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藏传佛教的中观派以及藏传佛教密宗对于意识层级的描述,则深刻影响了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建立意识光谱理论并定义"大精神"。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的广泛接触,也促使了藏传佛教现代形式的产生。现代藏传佛教表现出三个主要特点,即知识整合、全球传播、疗愈与灵修取向。
简介:王全安2008年拍摄的《纺织姑娘》试图通过一个女工的遭遇来展示下岗女工群体的日常生存状态,呈现她们在社会变迁下跌宕起伏的命运。但是它在叙事上存在种种无法弥补的漏洞。通过对影片叙事情节和角度的分析,本文指出它实际上成为为自恋正名的知识分子式的“情感书写”。作为“人性”的象征和人格化体现的年轻女性尽管是工人阶级出身,但却与工人阶级的感情世界格格不入。在此意义上,它反映的不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而是在知识分子的“情感结构”下图解和呈现的工人阶级的景象。
“音乐行为”文化误读的典型案例——小泽征尔“跪着听”《二泉映月》的文献调查与分析
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及演奏法要点——以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为例
复风格与折中主义——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钢琴五重奏》(1972/1976)多重技法分析
“文化下乡”与“乡下文化”:民族社区文化冲突的个案分析——以宁夏H村的文化下乡实践为例
教科书范文系统文化构成类型分析研究 ——以现行人教版教科书一、二、三年级为例
艺术人类学研究中整体性与能动性的整合——从传播学角度对艺人研究的分析
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的互主性实践——分析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与现代藏传佛教
第六代导演电影评论专题[四篇]虚构与现实的缠绕——王全安《纺织姑娘》中青年女工的悲欢和记忆的叙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