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困惑(blackculturalidentitydilemma)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社会和文化内涵.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困惑不仅导致了美国黑人个人人性压抑、心理扭曲和畸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美国白人与黑人社会、文化冲突重要根源.黑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困惑、怀疑和追求成为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重要线索.

  • 标签: 美国文学 黑人 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冲突 殖民主义
  • 简介:汤亭亭小说《女勇士》是当代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代表作品之一。小说通过对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成长经历描写,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面对性别和种族双重困境,从天真的报仇幻想到激烈反抗,最终寻求一种和谐和相互理解心理成长过程。小说对女主人公心路历程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美籍华裔试图在中美两种文化夹缝中确立自己独有的文化身份挣扎和探索。

  • 标签: 《女勇士》 小说 女主人公 汤亭亭 心路历程 反抗
  • 简介:在当代英国小说家A.S.拜厄特短篇小说《艺术品》和《身体艺术》中,女性人物借助“装置艺术”这一后现代艺术形式,以现成品和人造品为材料,重新建构了经典神话中女性身体形象,在真实与虚构接壤艺术想象空间里表达了女性肉体承受难言之痛。女性身体肌质艺术改造/改写,因而承载了作家对日常生活中性暴力和身体政治反思与揭露。

  • 标签: 拜厄特 女性身体 装置艺术 疼痛
  • 简介:《原野》中复仇故事与基督教原罪与救赎思想有很大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仇虎在复仇过程中善与恶之间关系分析,来考察《原野》中基督教意识,以及由此给作品艺术品质所带来影响。

  • 标签: 复仇 善与恶 暴力 道德意识
  • 简介: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被授予给五十五岁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他获奖因由是:“由于他对小说艺术之精擅——这点于其近著《老人与海》中表露无遗——同时亦由于他对当代文体之影响。”显然,真正使海明威获此殊荣、扬名世界的当属他晚年作品《老人与海》毋庸置疑。

  • 标签: 海明威 《老人与海》 当代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艺术 五四
  • 简介:本文以奥地利当代作家彼得·汉特克六十年代后期发表剧本《卡斯帕尔》为分析对象,探讨作者以语言为题材构思技巧和表现艺术。通过对作品主题、内容、人物塑造艺术特色以及戏剧效果等方面的论述,力求突出作者在艺术创新方面的独到之处,并以此说明这部作品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审美意义。

  • 标签: 彼得·汉特克 《卡斯帕尔》 表现艺术 戏剧 文学评论 语言
  • 简介:废名小说文本以边缘姿态游走于城乡二元空间,长篇小说《桥》则通过诗化创作立场来审视乡土中国,作者以形象性文字方式进行着一种“精神还乡”,在唯美乡土实景与虚景中,构建着自己精神家园。

  • 标签: 废名 《桥》乡土文学 文化心态 精神家园
  • 简介: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奏出了一曲时代葬歌、家族挽歌与生命悲歌,成为现代家族叙事中《红楼梦》悲剧精神集大成者。这一方面得益于悲剧经典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是历史与时势造就了两部文学经典传承关系。

  • 标签: 《红楼梦》 悲剧 神韵
  • 简介:现代汉语诗歌已经口语,进入了日常交流,因此,作为中国当代诗人们,他们拥有的现实经验、观察视角、日常呼吸以及挣扎感,应保持与生活平齐目光。与此同时,也要让语词获得时间光晕,从而使诗歌获得诗意。柳宗宣诗歌在现实经验边缘游弋,并不脱离,但也并不与现实经验妥协,因为那是来自亡灵目光。这个更为内在亡灵目光打开了语词温度与深度。

  • 标签: 柳宗宣 日常生活 现实经验 诗意
  • 简介:杜拉斯《广岛之恋》以电影剧本形式成就了小说经典性,用一份无望爱情诠释着对生命认知。这份爱情重量远远大于一般爱情,它承载了爱情本身,也载入了战争,更填进了生命。更多还原

  • 标签: 《广岛之恋》 杜拉斯 爱情 战争
  • 简介:斯卡利《由书而梦》探讨了现实中想象和文学中想象区别,认为想象出来东西单薄而没有坚硬性,但作家往往让这样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移动,以显示出后者坚硬性,并产生触摸感觉,使图像变得清晰;她还认为想象出来物体缺乏持续性,不容易移动,但作家可以巧妙地利用明亮光照、稀薄性、添加和删减、伸展和褶曲等特性,促使图像运动起来;她还发现,花特点最符合想象要求,显得美丽而且适合于运动,特别受到作家青睐,甚至可以作为形象地描写别的物体及其运动良好媒介。

  • 标签: 伊莱恩·斯卡利 《由书而梦》 认知批评 想象
  • 简介:一殷企平先生在2001年第二期上发表<〈黑暗心脏〉解读中4个误区>(以下简称)一文,引起王丽亚女士"商榷",殷先生随后对王女士"质疑"进行了答复.①这场争鸣是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界不可多得亮点之一.两位学者出于强烈"问题意识",围绕康拉德杰作所引发的话题,从各自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可贵探索.读了他们文章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笔者有感于两位学者争鸣,不揣浅陋,且将一管之见道出,以图抛砖之效.

  • 标签: 康拉德 文学评论 《〈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4个误区》 殷企平 王丽亚 文学争论
  • 简介:菲利普·罗斯在取得早期成功后遭遇各方面的批评而陷入迷茫期,他在反思中大胆进行文学实验,所推出《伟大美国小说》在其风格多变创作生涯里具有分水岭意义。他以棒球队西征遭遇反映美国社会逐步陷入20世纪60年代动乱过程,并在创作中逐步完善有关伟大美国小说标准,强调继承传统又观照现实,凸显了从后现代主义朝新现实主义转向,形成了自己艺术特色。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伟大美国小说》 经典标准 新现实主义
  • 简介:在这里所写下片段乃是我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者个人对于外国文学一点片断回忆和理解,它们当然显得琐碎和零散。但这些回忆和理解恰好显示了在中国当代历史中外国文学不可忽视关键意义。它们恰恰凸现了外国文学具有的某种“中国性”,

  • 标签: 外国文学 中国性 当代文学 回忆 凸现 意义
  • 简介:"虐恋"是一个刚刚兴起网络言情小说模式。这一模式反映着多重悖谬,如当代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与传统集体无意识之间心理悖谬、唯情主义时尚倾向与功利主义追求之间价值悖谬等,然而最根本还是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本身悖谬:既寻求个体体验丰富与自足,又不得不把这种体验建立在市场和社会优势资源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根本上无法克服现代性危机、先天不足体验主义。

  • 标签: 虐恋 网络文学 消费主义
  • 简介:大体始自清代“乾嘉学派”,中国传统经学开启了“小学”和“史学”转向,其虽已初具知识现代规模,但也从根本上动摇了经学作为中国思想发展之重要载体根基。对此,本文主要以符号学“内涵系统”及“元语言”为形式构架,以西方现代诠释学相关理论为充实性内容,一方面以之消解“小学”和“史学”对经学文本“语料”和“史料”,另一方面以期重新阐释传统经学中相关问题,并进一步为经学思想和经学信仰“恢复”开启新可能性。

  • 标签: 经学 小学 史学 符号学 诠释学 信仰
  • 简介:苏曼殊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人物,其文学创作涉猎广泛,而且对当时文学发展影响很大。他对以悲怨、凄美为基调爱情文学尤其青睐。他小说有雷同题材,有相似的人物形象,又无一例外以悲剧结局。本文拟通过分析苏曼殊细微独特艺术触觉,展示苏曼殊小说悲哀之美,并从其殊异于常人身世际遇、孤僻善感性格、精研佛理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共同影响等角度分析其成因。

  • 标签: 苏曼殊 小说 悲哀之美
  • 简介:诗歌用典,很早就开始了。因为典故是一个文化基因团,它植入,可使短短诗句充满文化积淀,每一句装载一个成语故事,就像每一艘快艇装载一枚导弹一般具有远射程超越历史杀伤力。

  • 标签: 《拟咏怀》 用典 诗歌 南北朝 庾信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