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外来人口迁移实现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空间的流动与集聚,形成了不同的就业形态,一般而言有三种就业形态:雇主、雇员和自雇。本文通过“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研究发现:外来人口的就业形态不同,其留居意愿也存在差异。“雇主”比“雇员”更愿意在工作地留居;而“雇员”也比“自雇”的留居意愿要低。通过多层次模型分析还发现,外来人口居住社区的环境特征显著影响个体的留居意愿,没有发生环境污染的农村社区,人们越愿意留居;城市社区的绿化率越高,人们也越愿意异地留居。基于此,地方政府为引进和留住人才,不仅需要持续放开户籍登记制度,继续推进人才入户积分政策,以政策留人才;还需进一步为创业人才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经商环境,以工作留人才;加强社区营造建设,为外来人口创造宜居舒适的居住环境,以生活留人才。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分析框架的构建是着力使研究向着树立"问题意识"与"规范意识"角度前进的尝试。这一研究需要从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流变着手,首先着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同时,要剖析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生存世界的建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契合与互补,探讨超越的当代必然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比较研究的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相吻合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研究,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进一步推衍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原则,是比较研究的必然结论。
简介:社会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中,往往都经历社会发展的“常态”与“非常态”的发展过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无论是从外部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中国内部社会主义的发展来分析,已进入了一个“常态”发展阶段。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世界环境不同,当代社会主义不仅面对着资本主义的常态化发展,而且面对着自身的常态化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正视这些方面的“常态”内容,充分吸收这些常态化的制度建设、社会建设的成果,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和根基。当代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取得的成果——科学发展观正是以此为基点的建设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