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哈贝马斯认为,海湾战争已经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利用地区冲突,打着合法旗帜贯彻自己全球性战略意图的开端。而人们对战争知觉方式的改变使这场战争被描绘为一场出于人道目的而进行的干预。鉴于此,西方大国必须克服帝国主义的自我意识,放弃别的文化一无是处的西方观念,致力于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联合国也应当进行改革,从而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提供中立而有效的保护。

  • 标签: 哈贝马斯 海湾战争 全球化 世界公民社会 联合国 交往行为
  • 简介:从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算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止,有人估计中国总共出洋留学的人员累计已达到10万之多。在这庞大的留学生队伍当中,出现了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大批风云人物,如: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朱德、周恩来等几代革命领袖;有成为历史反面教材的人物,如:在各地割据称雄的地方军阀、混迹政坛的官僚政客、叛国投敌的汉奸卖国贼等;还有的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科学家;以及为数众多的在各

  • 标签: 留学生群体 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 中国近现代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风云人物
  • 简介:卢卡奇在1923年《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批判了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明确定义为以总体性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呼吁无产阶级主动形成阶级意识来变革社会现实,重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权威性和革命性,唤醒了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重新诠释的热情。在这之后,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着卢卡奇提出的总体性辩证法的批判路径,从总体性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创立各自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总体性辩证法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用以阐释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当前研究总体性辩证法对于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逻辑的历史进程和预测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卢卡奇 总体性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影响
  • 简介:<正>主题这篇论文探讨为什么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留美学生执着地维护其本身的"中国特点",并协助子女们建立较强的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而留日学生却愿意去掉他们行为中的"中国特点",且有意无意地帮助自己子女建立"非中国"的自我意识。研究范围

  • 标签: 中国留学生 文化认同感 留美学生 留日学生 文化环境 中国文化
  • 简介:任弼时走上革命道路之初,俄罗斯研究会无疑是对其影响较大的一个革命团体。俄罗斯研究会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毛泽东、何叔衡等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在湖南长沙发起组建的最重要的革命团体之一。年仅15岁的任弼时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后,无论在思想认识或实践行为上,与过去相比,均有显著不同。任弼时分析中国的社会与现实问题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剖析,在思想上逐步成熟,在实践行为上也开始马克思主义化,从一个热血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 标签: 任弼时 俄罗斯研究会 上海外国语学社
  • 简介:<正>1919年秋天,当美国共产党形成两个派别的时候,它继承了其社会党先驱关于黑人问题的观念。这种状况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社会党领袖欧仁·德伯斯(EugeneDebs)所确定的,他宣称社会党"对黑人没有什么特别的贡献".黑人地位会随着工人阶级地位的提升而随之上升。然而,在1919年3月形成的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不同于其社会党先驱,它认为殖民地和依附国的人民是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敌

  • 标签: 黑人问题 美国黑人 共产国际 工人阶级 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者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本文依据多阶段分层方法抽取了10省市的1500名公民为调查对象,在2011-2014年年初持续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考察公民国家认同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总体较高,但存在弱化倾向。其中年收入3万元以下、受过中等教育、职业为工人、农民等中下阶层人员的国家认同感显著高于年收入8—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为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中上阶层人员。回归分析发现,改革开放成效评价正向影响公民国家认同感;教育机会公平感、司法公平感对国家认同感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持续,表现出优势等级特征。这一结果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公民利益需求、公平需求满足对国家认同的复杂影响机制。

  • 标签: 国家认同感 发展现状 影响因素 跟踪调查
  • 简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崛起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同时也对中国崛起中遭遇的矛盾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面对中国继续崛起所面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等结构性矛盾,新自由主义开出了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化的药方,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引导。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含的一系列特点,使其成为分析中国崛起的良好理论框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 中国崛起 社会主义
  • 简介:文章首先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资本论》的传播史和影响吏,指出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资本论》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世界文献;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史实际上是《资本论》1867年发表之后寸真正开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体系,《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科学论证。文章接着论述了资产阶级对《资本论》的四种主要攻击形式:(1)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2)把马克思的哲学和黑格尔的哲学等量齐观;(3)把现象作为本质来阐述;(4)思格斯被说成简化者,贬低他对《资本论》所作的贡献。文章对这些攻击形式作了批驳,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任务是创造性地利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说。

  • 标签: MEGA《资本论》 编辑史 影响史 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