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陶渊明具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他在文学史上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第一个将田园题材引入诗歌的百花园①。朱光潜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特别是田园诗的特征是“静穆”②,而鲁迅先生并不完全认同,认为在隐逸、静穆的背后是“金刚怒目”式的愤懑③。有关诗人的高蹈隐逸和他田园诗歌特征的论述已是宏富巨丰,但陶渊明的真实田园并非全是已成定论的静穆、妙曼之地,也并非全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金刚怒目式的愤怒,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桃花源也是痛苦的心路历程和漫长的建构、思索过程,其中有反复,有疑惑,也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分层。从历史性的维度考察,
简介:中庸作为儒家的一种重要核心思想,是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的本来意义就是"道德实践的最高指导原则"或"最高尚的道德品格"。这从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庸的思想义涵: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德人格;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处世原则,使得二者成为中庸论域下重要的逻辑起点。中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或哲学范畴,长期以来因缺乏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话语逻辑阐释、缺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对其普世价值的挖掘,造成不公正的误读甚至诋毁。本文立足于中庸的话语逻辑视角,从中庸的高度之维、难度之维、向度之维三方面论证中庸在这一特定话语逻辑系统中的思想义涵,进而揭示出中庸在思维方式与文化认同方面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