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福建省神经医学中心诊治的81例AE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出院时的临床表现,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将AE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48例)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33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人口学资料、主要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和脑电图,以及血液和脑脊液(CSF)检测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E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P<0.05),入院病情严重、精神行为异常、异常脑电图δ波和δ刷比例较高(P均<0.05)。2组间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载脂蛋白A1/B、Ca2+、Na+、阴离子间隙、CSF寡克隆带、CSF-IgG指数和血清抗体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病情严重(OR=1.816,95%CI 1.250~2.639,P=0.002)、血清降钙素原(OR=1.345,95%CI 1.008~1.794,P=0.044)、血清抗体滴度(OR=1.422,95%CI 1.071~1.888,P=0.015)、CSF-IgG指数(OR=1.802,95%CI 1.035~3.138,P=0.037)和阴离子间隙(OR=1.640,95%CI 1.191~2.259,P=0.002)是AE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5项指标联合预测AE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95%CI 0.834~0.971),敏感度83.87%,特异度88.37%。结论入院病情严重、血清降钙素原、血清抗体滴度、CSF-IgG指数和阴离子间隙是AE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项指标联合可较好地预测患者短期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为找出更好的护理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到本院来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的9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人;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二者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是4.17%,对照组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是22.92%(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应该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后自身免疫性脑炎(PVEA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收治的10例PVEAE患者资料,分析症状学、脑脊液学、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等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男5例,女5例,年龄44(18,66)岁。9例两次脑炎发作间隔37(24,60)d,1例无明显间隔。病毒性脑炎峰期改良Rankin评分(mRS)4.5(4.0,5.0)分,恢复期mRS 2.0(1.0,3.0)分。自身免疫性脑炎(AE)峰期mRS 4.0(3.0,5.0)分。AE期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10例(10/10),记忆力下降10例(10/10),运动障碍5例(5/10),自主神经功能障碍5例(5/10),言语障碍4例(4/10),癫痫发作2例(2/10),意识水平下降2例(2/10),症状数4(2,6)个/例。AE期,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阳性率为8/10,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10。神经影像学显示AE期8例病灶范围增大,1例病灶缩小,1例无明显变化。AE期10例均给予一线治疗,2例加用长程免疫治疗,9例患者病情明显缓解,mRS为2.0(1.0,4.0)分,随诊mRS为1.0(0,2.0)分。结论PVEAE可呈典型双峰脑炎表型、假单峰表型或单峰表型,在AE阶段脑脊液抗体由阴转阳。需重视该病的识别与诊断,确诊后积极免疫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槐果碱对polyⅠ:C/D-GalN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槐果碱高剂量组以及槐果碱低剂量组共4组,每组12只。小鼠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槐果碱,连续12d。于末次灌胃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尾静脉注射polyⅠ:C、腹腔注射D-GalN造成免疫性肝损伤,12h后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以及总蛋白(TP)活性;采用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测定小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NF-γ)的RNA水平;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槐果碱能明显降低小鼠ALT、AST以及TNF-α、INF-γ的mRNA水平,抑制CHE、ALB以及TP水平的降低。病例切片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槐果碱可减轻肝组织损伤程度,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槐果碱对polyⅠ:C/D-GalN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硒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013年在我院进行补硒治疗AITD的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补硒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的TPOAb、TgAb、TSH、FT3以及FT4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TSH、FT3和FT4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的TPOAb和TgAb指标均有下降,以治疗后3个月的TPOAb下降最明显为343.5IU/mL(84.5IU/mL,741.23IU/mL),而基础水平为613.5IU/mL(120.9IU/mL,971.1IU/mL)。对照组抗体水平有所升高,两组抗体水平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补硒治疗能有效降低甲状腺的抗体水平,以TPOAb水平下降最为明显。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153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74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和71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TG-Ab、TPO-Ab、FT3、FT4。结果不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之间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与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群之间其TG-Ab、TPO-Ab、FT3、FT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TD组TG-Ab和TPO-Ab水平与非AITD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桥本甲状腺炎组TG-Ab和TPO-Ab水平与Graves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桥本甲亢组和Graves病组FT3、FT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PO-Ab、TG-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G-Ab、TPO-Ab、FT3、FT4四项指标对AIT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thyroiddisease,AITD)是一组由T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Graves病,桥本氏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维生素D(VitaminD,VitD)能通过其活性形式参与免疫调节过程,它能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分化,也能通过细胞因子,促进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VitD减少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以及非编码RNAs作用等,它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转录活性。这些修饰对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及基因的表达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机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入探索表观遗传修饰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可以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研究策略和思路。
简介:[ 摘要 ] 目的:研究甲状腺自身抗体在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 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在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9 月来我院就诊的 32 例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患者以及 32 例正常体检人员 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分析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水平( 40 .52± 9 .01 )以及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 2 7 .40± 5 .01 ) 与对照组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 37.79±10.63 ) 以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 21 .54 ±8.64 ) 相比较高 (p< 0.05)。 结论:患者体内的 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能够反映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类型, 提高了临床上的诊断效率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