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胶原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结缔组织中,其提取、分离、纯化和表征方法日趋成熟。文章从原料选取、除杂、提取、纯化、灭菌等方面,比较了Ⅰ胶原的基本制备原理与常用方法,总结了Ⅰ胶原的结构表征方法,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Ⅰ胶原的发展前景。

  • 标签: Ⅰ型胶原 材料制备 性能表征 生物材料
  • 简介:研究了Ⅰ胶原在含量50%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离子液体([EMIM][AC])中的溶解特性,发现其最大溶解投入百分比为75.57%,并探讨了低含量离子液体溶剂对胶原结构的影响。采用凝胶电泳、红外光谱分析再生胶原结构的完整性,结果表明再生胶原的三股螺旋结构基本上得以完整保留。超灵敏差式扫描量热仪分析结果表明再生胶原的热变性温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经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再生胶原的纤维排布变得更加疏松。

  • 标签: 离子液体 胶原 溶剂 结构
  • 简介:研究以纯化猪皮为原料,采用酸-酶结合法制备得到了I胶原。再以市售高脱乙酰度壳聚糖为原料,采用乙酰化反应,制备一定乙酰度的壳聚糖。接着将所提取的I胶原与壳聚糖以不同质量比例混合制备复合海绵,并使用红外、DSC、AFM等对自制壳聚糖和复合海绵的结构进行表征,检测了壳聚糖的特性黏度。结果表明:红外证实了经乙酰化反应后的市售壳聚糖的酰胺键被有效置换,制备得到的壳聚糖的特性黏度为825.584,粘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43×105;复合后I胶原的三股螺旋结构存在一定程度地变化,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复合海绵的热稳定性提高,有利于样品的存放。

  • 标签: 胶原 脱乙酰度 复合海绵 表征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仿生改性胶原膜)应用于动物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通过模拟牙周炎骨缺损形态在Beagle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颊侧制作3个大小为5mm×5mm的急性二壁骨袋的骨缺损模型,深达牙面。采用自体对照方法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骨缺损区随机分为3组:胶原膜组、聚四氟乙烯(e-PTFE)膜组、空白对照组,共5只Beagle犬、14个实验部位。术后2、4、8、12周将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并重建、扫描电镜Ca、P元素微区定量测定。结果该仿生改性胶原膜具有良好的骨引导和暴露后抗感染能力。术后12周,仿生改性胶原膜组的新生骨高度、体积与e.胛FE膜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引导的新生骨钙磷比值(Ca/P值)高于空白组及e-PTFE膜组。结论动物实验显示.该新型仿生改性胶原膜具有良好的提高牙周骨再生能力。

  • 标签: 胶原膜 骨再生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钙磷比
  • 简介:摘要目的表达和纯化重组人Ⅲ胶原蛋白(rhCol),并评价其性能。方法构建重组基因工程菌pET30a(+)-1880/pACYCDuet-hy726/BL21(DE3),稳定共表达rhCol和脯氨酰羟化酶。通过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与盐析和柱层析蛋白纯化技术制备并纯化rhCol。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rhCol的纯度,全自动蛋白质多肽测序仪测定rhCol的N端氨基酸序列,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rhCol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噻唑蓝法评价rhCol的细胞相容性。结果高密度发酵最终菌体湿重约200 g/L,表达量约3 g/L,通过亲和层析获得的rhCol的纯度大于95%。rhCol的羟脯氨酸含量为11.44%,其水溶性及细胞相容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rhCol可作为一种优良的生物材料广泛用于皮肤护理及生物医药等领域。

  • 标签: 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 大肠杆菌 高密度发酵 蛋白纯化
  • 简介:胶原Ⅲ肾病(collagentypeⅢglomerulonephroPathy),又名胶原纤维性肾小球病(collagenofibroticglomerulopathy),是近年来认识到的一种罕见的特殊的肾小球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内出现大量异常Ⅲ胶原沉积,它由超微结构发现胶原纤维,经免疫荧光染色判定为Ⅲ胶原而命名。1979年Arakawa等首先报告2例患者,其肾小球内存在胶原纤维,而无指甲-髌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当时并未证实肾小球内胶原纤维的类型,直至1990年Ikeda等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首先证实了肾小球内沉积的胶原为Ⅲ胶原。1991年Arakawa等和Imbasciati等将该病命名为胶原Ⅲ肾病,目前沿用的胶原Ⅲ肾小球病(collagentypeⅢglomerulopathy)由1991年Imbasciati等命名。

  • 标签: 胶原Ⅲ 肾病 肾小球病 胶原纤维 Ⅲ型胶原 免疫荧光染色
  • 简介:摘要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皮肤胶原的相关深入研究为治疗烧伤等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技术。

  • 标签: 胶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I胶原蛋白海绵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07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4例骨缺损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系四肢长管骨骨折接骨板或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性愈合,入院行内固定物取出术的病人。在完成内固定物取出术后,治疗组在螺丝钉孔洞中和间隔置入Ⅰ胶原蛋白海绵。对照组未置入胶原蛋白海绵。术后14d、30d、60d和90d对2组患者进行X光摄影,观察影像学图像评价治疗效果。同时结合随访结果,对比较治愈时间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术后14d,2组影像学无差异。但是术后30d后,2组影像学差异显著,表现为治疗组在骨痂形成方面明显快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疼痛感觉消失更快。治疗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3±1.7月,与对照组的8.6±2.4月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功能评价整体优良率为71.87%,与对照组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胶原蛋白海绵用于骨缺损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I型胶原蛋白海绵 骨缺损 人体试验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进行免疫标记的牙本质脱矿后暴露的Ⅰ胶原纤维。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ISEM)相结合,对暴露胶原纤维的形态以及结构完整性进行评价。结果通过FEISEM观察,牙本质脱矿后暴露的Ⅰ胶原纤维.可以结合抗Ⅰ胶原单克隆抗体以及胶体金标记的相应二抗.胶体金标记颗粒分布均匀.可与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抗原表位相结合,实现免疫定位。结论免疫组化技术和FEISEM相结合,可以直观观察胶原纤维立体网络的超微结构,是一种准确的、可复制的、可行的方法。

  • 标签: 牙本质 胶原Ⅰ型 免疫标记
  • 简介:摘要 Ⅲ胶原蛋白是一种重要的结构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本文通过对Ⅲ三胶原蛋白的基本特性与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与皮肤年轻化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解析了Ⅲ三胶原蛋白在皮肤年轻化中的作用和机制。

  • 标签: Ⅲ三型胶原蛋白 皮肤年轻化 关系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研究比较,深入研究了I胶原的合成代谢和降解代谢,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了显著性结果。旨在探究I胶原的合成代谢和降解代谢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深化对这一生物分子的代谢机制的理解。实验中,分别选取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个体。针对合成代谢和降解代谢,采用了精心设计的实验过程,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合成代谢和降解代谢的P值分别作为显著性分析的主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I胶原的合成和降解代谢过程中表现出显著不同于对照组的生物学特性,合成代谢和降解代谢的矛盾现象可能反映了I胶原代谢机制中的复杂调控。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I胶原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相关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标签: I型胶原 合成代谢 降解代谢 实验设计
  • 简介: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AC)为阳离子化试剂,对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00-6000Da的胶原蛋白I及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0-80000Da的胶原蛋白II进行阳离子化反应,制备了两种阳离子胶原蛋白絮凝剂,并以高岭土悬浊液为模拟体系,考察了阳离子化前后胶原蛋白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阳离子化能明显提高胶原蛋白的絮凝能力,阳离子化胶原蛋白I及胶原蛋白II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率提高了20%,但阳离子化大大加快了絮凝速度,絮凝时间可缩短到20min以内。胶原蛋白II阳离子化后的絮凝能力最强,当该絮凝剂投加量为200mg/L、絮凝时间为20min时,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率达到80%以上。

  • 标签: 胶原蛋白 改性 超细纤维合成革 卫生性能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Ⅲ胶原比例的高低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36.2岁;左侧23例,右侧18例。损伤部位:距离跟骨结节4.5~6.0cm。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创跟腱缝合技术和器材进行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6天,平均2.2天,术中取断端局部横断面病理标本(距断裂位置〈0.3cm)做天狼猩红染色,计算每个患者跟腱胶原中Ⅲ胶原的比例,并按照其比例高低分为四组:A组0%~25%,B组26%~50%,C组51%~75%,D组76%~100%)。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6.8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进行预后评分。结果四组终末随访预后评定均达到优良水平,但术后6个月却有明显差异,A组共10例,优5例,良2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70%;B组共14例,优11例,良3例,总体优良率100%;C组共12例,优10例,良2例,总体优良率100%;D组共5例,优1例,良2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60%;术后6个月随访功能评定,A组与D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B组与C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由同一组医师进行相同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导,四组患者自身跟腱Ⅲ胶原的比例不同,可能会导致功能恢复速度和程度有明显差异,Ⅲ胶原比例过高或者过低的患者恢复较慢。

  • 标签: 跟腱 急性病 腱损伤 胶原Ⅲ型 预后
  • 简介:作为一类新型的天然细胞支架,Ⅱ胶原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特性和理化性质,对软骨损伤修复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Ⅱ胶原水凝胶在软骨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为软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Ⅱ型胶原 水凝胶 支架材料 种子细胞 软骨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V胶原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按照2015年糖尿病诊疗标准,纳入100名2糖尿病患者,排除肝脏和其他慢性肾脏疾病;同时纳入50名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V胶原;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在糖尿病患者组,血清IV胶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水平与尿微量蛋白/肌酐比值呈正相关。结论IV胶原可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 标签: IV型胶原 糖尿病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Ⅲ人源化胶原蛋白敷贴对皮肤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40例皮肤存在创口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CO2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重组Ⅲ人源化胶原蛋白敷贴,比较并评估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面积、缩小率以及抑制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的作用。结果:观察组治疗9 d就有患者痊愈,对照组没有患者痊愈,观察组1个疗程痊愈率较对照组高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在每个时间点上的创面总面积平均值都比对照组小,在治疗12 d后两组创面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9 d后观察组的创面面积缩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显著抑制创面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的作用好于对照组;重组Ⅲ人源化胶原蛋白敷贴在本研究中没有引发任何不良反应。结论:重组Ⅲ人源化胶原蛋白敷贴在创面修复愈合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并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促进创面的痊愈和收缩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标签: 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敷贴 创面修复 临床应用 皮肤创口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IV胶原(IV-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IV—C浓度,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Uv—GLDH法检测血清尿素(Urea),Jaffe’s速率法检测血清肌酐(Cr)。结果:对尿素和Cr,糖尿病无肾病组(DM1)和初期肾病组(DM2)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肾病组(DM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IV—C,DMl与对照组间二个个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M2和DM3二个指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IV—C浓度测定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肾病 Ⅳ型胶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软骨细胞联合Ⅰ胶原蛋白三维支架治疗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近5年来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心医院采用自体软骨细胞联合Ⅰ胶原蛋白三维支架治疗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的患者12例,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术前与术后6个月、12个月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估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2个月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软骨修复情况。结果12例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IKDC评分分别为(83.7±5.6)、(91.7±3.7),Lysholm评分分别为(87.5±5.2)、(93.6±2.1),均较术前IKDC评分(53.9±6.7)(F=158.877)、Lysholm评分(59.1±7.2)(F=104.258)明显改善(均为P<0.05);每2个时间点之间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MRI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移植软骨恢复良好,均未出现移植物脱落或局部水肿。术后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膝关节感染。结论自体软骨细胞联合Ⅰ胶原蛋白三维支架能有效治疗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

  • 标签: 软骨细胞 胶原Ⅰ型 骨软骨炎,剥脱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