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纵观《大众哲学》的末期版本与前期版本,可以明显发现它们在章节结构、论述体系、表达方式、用例选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笔者从这一现实出发,试图通过对该书末期版本和前期版本做出的比较研究,探寻艾思奇作出改动的原因,得出在该历史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面临的时代新任务,并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和时代提供借鉴。

  • 标签: 大众哲学 版本比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贯穿于党的历史全部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早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之际,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就开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五四时期出现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三次较大规模的论战正是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开启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四时期 早期 论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问题与主义”
  • 简介:经济全球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要抓住进入新世纪的新的历史机遇期,融入经济全球发展的大潮流中,并在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就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作为具体行动的指南,团结和凝聚全中国人民的力量,创造更为先进的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 标签: 三个代表 中国 经济全球化 先进生产力 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
  • 简介:“论十二大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辩证法方培虎一、从矛盾普遍性原理出发,“论十二大关系”揭示了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诸种矛盾。“论十二大关系”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调查研究着手,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揭示了我国社会...

  • 标签: “论十二大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辩证法 改革和发展 经济生活 市场机制
  • 简介:<正>随着股份制改造工作的完成,由国营企业改组的股份制企业如何适应股份运作机制的要求,充分发挥股份制企业的优势,探索国家控股的社会主义股份制企业的新路子,已成为深化改革的新形势赋予当代企业家的重大历史使命。社会主义股份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大生产要求的公有资产、私人资本与社会公众资金的一种混合所有制的组合体。与私人资

  • 标签: 股份制企业 社会主义 股份化改造 企业经营机制 新形势 股份制改造
  • 简介:《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政治决议,也是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纲领性文献。决议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线索,对党的历史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批判性'审思。决议是我们党站在理论反思的高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命题的自觉回应,呈现出用'中国经验'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在逻辑,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搭建了重要的话语平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推进到新的境界。探析和阐发这一逻辑,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对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一体面临着创新动力不足、不均衡现象突出、污染一体和污染转移等诸多难题,城乡关系开放互通性不足,城乡发展一体化成果的共享性也有待提升。提升新时期城乡发展一体水平,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理念作为内生动力,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以协调作为增强系统性的有效方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协调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城乡发展一体进程;以绿色作为优化整体生态的底色,夯实城乡发展一体的绿色经济基础;以开放作为打造城乡发展一体升级版的外部视窗,切实增强发展自信,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城乡融合发展的贡献度;以共享作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通过务实举措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含金量。

  • 标签: 城乡关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大发展理念
  • 简介:历史转折时期,从中国共产党党内到社会大众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产生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要点主要是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否会滑向或等同于分田单干、是否会引起两极分化、是调动社会主义还是个体积极性、是否能过渡到现代农业等。论争的进行不仅使农业生产责任制得以维系、尝试并最终确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认识,为改革开放打开了窗口。

  • 标签: 历史转折时期 农业生产责任制 论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关于人的认识发展阶段有所谓两分法和三分法的中西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关键在于知性和理性有没有区分以及要不要区分。在中国人的理性概念中向来没有知性和理性的进一步区分。区分知性和理性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大成就。这种区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知性和理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社会学大纲》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理论贡献,可以从"文本之外"与"文本之内"两个向度来加以评估和总结。从"文本之外"来看,李达在中国率先确立了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范式,他撰写的《社会学大纲》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行世后在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从"文本之内"来看,《社会学大纲》不仅精心构筑了一个严整而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自觉地运用了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和批判的历史主义方法,而且在中国开创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为"实践的唯物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综合这两个向度,完全可以判定,《社会学大纲》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早期标志性成果之一。

  • 标签: 《社会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贡献
  • 简介:张晖明在《学术界》2017年第11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探索与“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发育》一文中指出,如何认识评价68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成就,如何理解68年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彻底否定摈弃简单认为两个阶段是“矛盾”或“相悖”的错误观点,是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

  • 标签: 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 发育 经济学理论 学术界
  • 简介: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为指导,以中国革命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为依据,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的农民观。在现阶段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发展毛泽东的农民观,提出用教育、工业与第三产业并进,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探究中国特色城镇道路中农民问题的消解路径。

  • 标签: 中国特色城镇化 毛泽东 农民观 农民问题 消解路径
  • 简介:重新反思毛泽东时期农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十分重要。这一战略的产生基于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国家工业压力空前的基本国情。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合作而集体,实现农民组织;通过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和“社队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形态的多样,从而创造“在地工业”和“在地城镇”的有利条件。这是一条既不同于苏联集体农庄,也不同于西方农村现代的发展道路。它坚持在民族和国家战略目标下去思考农治问题;坚持把“组织起来”作为实施农治的根本基础;坚持把“农工并举”作为农治中发展生产和实现农村现代的基本思路;坚持农民主体论;坚持以农民的解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农治的根本价值。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农民与西方国家农民在人均生产要素拥有状况方面的不同,也不能混淆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在纠错和救济方面的不同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需要继承、发展毛泽东的农治战略。

  • 标签: 毛泽东农治思想 乡村振兴 合作化 人民公社
  • 简介:<正>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这一课题的提出,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运动和现代思潮对中国学术界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运动和现代思潮是西方世界寻求普遍性价值理念的产物,在意识形态上,它直接对抗在20世纪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基础上建立的民族意识,要求世界各国重新思考自己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哲学
  • 简介:遵义会议以解决当时最紧要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核心地位而载入史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视域考察遵义会议,可以发现,它在本质上反映了毛泽东在中央领导集体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互动关系。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必然要求,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在全党推进的实质进程,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共同引导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中核心人物地位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紧密关联,深刻体现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逻辑。

  • 标签: 遵义会议 毛泽东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在全球化时代,艺术与文化创意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意与文化批评紧密相关,在当代社会中将获得新的理论与实践增长空间。2017年7月14日至15日,第六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举行,会议主题是:创意、批评与全球。在此次会议中,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围绕着全球化时代创意与批评的互动关系以及审美与政治、文化与经济之间内在而微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对话,向学术界呈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立足于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所产生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创意 批评 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