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Notch/Dll4通路Notch1a和Dll4分子在卵巢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对卵巢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qRT-PCR技术检测39例卵巢癌(观察组)及28例正常卵巢组织(对照组)Notch1a和Dll4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Notch1a在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mRNA表达差异倍数为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l4在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的mRNA表达差异倍数为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ch1a和Dll4可作为卵巢癌诊断的参考指标,亦可将Notch/Dll4通路作为针对卵巢癌治疗的靶标。

  • 标签: 卵巢癌 QRT-PCR Notch/Dll4通路 肿瘤标志物 诊断 靶标
  • 简介:背景与目的:常规CT/MRI检测脑胶质瘤术后残余病灶十分困难。临床证实^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18F—fluorodeoxyglucose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18F-FDGPET)在术后肿瘤残余病灶检测方面有独特的应用价值。但脑皮质大量摄取^18SF—FDG,对颅内残余肿瘤的显像有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11C-蛋氨酸(^11C—methionine,^11C—MET)PET/CT显像在检测脑胶质瘤术后肿瘤残余病灶的应用价值,并与^18SF—FDGPET/CT相比较。方法:脑胶质瘤术后患者38例行^11C—METPET/CT显像,其中有18例同时行^18SF—FDGPET/CT显像。临床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38例患者中经临床影像随诊及病理活检证实肿瘤残余者30例,^18C—MET和^18F-FDGPET/CT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3.3%、82.3%(χ^2=1.376,P〉0.05),8例无肿瘤复发者^11C—METPET/CT显像阴性,其中1例行^18F—FDGPET/CT显像也为阴性。^11C—MET显像所见病灶边界清楚,远较^18F—FDG清晰。14例患者,^11C—MET显像的肿瘤/灰质比值、肿瘤/白质比值明显高于^18F—FDG显像(2.11±1.13比0.99±0.42,P〈0.01和3.20±2.11比1.89±0.64,P〈0.05)。结论:^11C—MET显像能灵敏地检测脑胶质瘤术后残余病灶,定位方面优于^18F—FDG显像

  • 标签: 脑胶质瘤 肿瘤残余 ^11C-MET ^18F—FDG PET/CT显像
  • 简介:目的检测卵巢癌细胞株TIZ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构建TIZ基因的特异性RNA干扰(RNAi)载体。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卵巢癌细胞系(SKOV3、SKOV3顺铂耐药细胞、SKOV3卡铂耐药细胞、A2780、A2780卡铂耐药细胞、H08910)TIZmRNA的表达;根据Genebank上TIZ的mRNA序列,设计5对siRNA干扰片段,采用脂质体转染法介导siRNA干扰片段并下调卵巢癌细胞系TIZmRNA的表达。采用pTG19-T质粒构建TIZ和β-actintmRNA表达重组质粒并制备其标准品。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siRNA干扰片段对TIZ基因的下降效率,并筛选最佳siRNA干扰片段。以pGPU6/GFP/Neo载体和质粒DNA测序方法构建pGPU6/GFP/Neo-siRNA—TIZ-573重组质粒。结果①除卵巢癌细胞H08910细胞无TIZ基因mRNA表达外,其余细胞均有TIZ基因mRNA表达。②细胞siRNA干扰片段筛选结果显示介导TIZ-573片段后可下调60%细胞TIZmRNA表达。③成功构建了TIZ基因RNAi载体pG-PU6/GFP/Neo-TIZ-573。结论多数卵巢癌细胞系表达TIZmRNA。siRNA-TIZ-573为最佳下调细胞TIZmRNA片段。构建的pGPU6/GFP/Neo-TIZ-573重组质粒可用于下一步的实验研究。

  • 标签: TIZ基因 卵巢癌细胞 SIRNA
  • 简介:磁共振波谱是一种可以检测人体组织内生化代谢产物浓度的无创检查,它的原理包括化学位移和白旋耦合。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1HMRS)的检测方法有单体素、多体素及全范围波谱成像。磁共振波谱对于脑胶质瘤的分级有一定帮助。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我们就磁共振波谱的原理及检测方法、磁共振波谱在脑胶质瘤分级的应用加以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胶质瘤 脑肿瘤
  • 简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是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疾病最为常见的骨科手术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接受TKA的患者数目持续增长。TKA常伴有大量的围术期失血及较高的异体输血率,而异体输血不仅伴有免疫反应、感染等相关输血疾病等风险,而且也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失血 手术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健康体检者越来越多,一些早期及无症状的癌症被及时发现,同时一些血清学检查肿瘤标记物异常而临床无症状的患者,其原发灶寻找及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共收治8例癌胚抗原(CEA)升高但胃镜、

  • 标签: 癌胚抗原(CEA) 甲状腺髓样癌 无症状 PET/CT 健康体检者 肿瘤标记物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2009年在108例Ⅰ、Ⅱ、Ⅲa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施行保留肋间臂神经,其中保留肋间臂神经82例,切除肋间臂神经26例。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82例术后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正常78例(95.1%),感觉异常4例(4.9%);而切除肋间臂神经的26例感觉正常3例(11.5%),感觉异常23例(88.5%)。随访2~5年,108例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对乳腺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有利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清扫术 肋间臂神经
  • 简介:目的:探讨粘蛋白MUC1和MUC2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的SP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及20例人正常胃粘膜的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粘膜MUC1阳性表达率为100%,而MUC2无阳性表达.在胃癌组织MUC1和MUC2的表达率分别为58.14%和63.95%.胃癌组织MUC1和MUC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Ⅰ~Ⅱ期、淋巴结无转移组MUC1的表达明显比Ⅲ~Ⅳ期、淋巴结转移组低,而MUC2表达明显增高(P<0.01).Kaplan-Meier分析发现MUC1高表达和MUC2低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MUC1低表达和MUC2高表达患者(P<0.01).结论:MUC1和MUC2可预示胃癌的转移潜能,两者联合表达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 标签: MUC2 MUC1 胃癌组织 低表达 粘蛋白 预后
  • 简介:目的检测SLC30A9(solutecarrierfamily30member9)基因在乳腺癌组织的mRNA表达情况,了解SLC30A9表达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10例正常乳腺组织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LC30A9mRNA的表达并分析临床意义。结果在90例乳腺组织标本,SLC30A9mRNA均有表达,4种组织平均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443±0.247、0.427±0.253、0.405±0.209、0.547±0.190,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例患者存在差异性表达,占16.7%(5/30)。5例患者3例乳腺癌组织SLC30A9的表达比相应的正常乳腺组织低,2例患者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乳腺癌组织SLC30A9mRNA的平均光密度比值在不同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类型的组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C30A9基因在各种乳腺组织均有表达,但仅在16.7%的病例中出现差异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不是乳腺癌的主导基因,其差异表达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乳腺癌 SLC30A9基因 RT—PCR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外科医生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些肿瘤患者在原发肿瘤切除后迅速发生远处转移,手术似乎加速转移病灶的发生.这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机制.首先,大量证据表明术挤压可导致癌症细胞脱落进人血液或淋巴循环.因此,快速康复外科提倡微创手术,特别是对结肠癌患者建议腹腔镜手术以减少术对肿瘤的挤压.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 直肠癌患者 临床应用 长期生存 原发肿瘤 微创手术
  •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底肿瘤由于位置深在,解剖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本文总结我们治疗21例颅底肿瘤的体会,以探讨颅底肿瘤的手术路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2004年经颅面联合入路手术切除的颅底肿瘤21例,其中累及前颅底17例,颅底2例,后颅底2例;累及颅底至硬脑膜14例,累及颅底、硬脑膜至脑组织4例。结果:21例5例为初治患者,16例为综合治疗后局部复发者;其中18例采用颅面联合人路前颅底鼻窦沟通切除术,3例采用耳前颞下窝人路切除术。13例行手术并放疗,其中1例为术前放疗,12例为术后放疗;8例行单纯手术治疗。本组病例均作了术后随访,随访时间最长为11年,最短为5个月。3年生存率为70.0%。5年生存率为42.9%。结论:颅面联合人路手术连续整块切除颅底肿瘤是可行的;术后结合放射治疗可以提高颅底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肿瘤治疗 经颅面联合入路 颅底肿瘤 单纯手术治疗 2004年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组织调节性T细胞(Tregs)浸润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6例肝癌患者肿瘤和癌旁组织Tregs浸润情况,分析Tregs高表达、低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估Tregs浸润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肿瘤组织Tregs浸润与患者性别和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P<0.05),而与肝内多发瘤灶、HBV感染、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肝硬化、肿瘤包膜完整性、Edmonson分级等无相关性(P>0.05).Tregs低表达组DFS和TS均显著高于Tregs高表达组(P=0.012和P=0.022).生存分析显示,肝内多发病灶、包膜有无、门静脉癌栓形成(PVTT)和瘤内Tregs浸润显著影响患者无瘤生存率(P<0.05),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乙肝状态、AFP水平、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有无、Edmonson分级、癌旁和瘤内CD4+、CD8+T细胞浸润等均对患者DFS无显著影响(P>0.05).上述因素,仅PVTT和瘤内Tregs浸润显著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P<0.05).多因素风险模型分析,包膜完整与否(OR=1.816,95%CI:1.084-3.041,P=0.023)和瘤内Tregs浸润(OR=1.931,95%CI:1.153-3.233,P=0.012)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瘤内Tregs浸润(OR=1.843,95%CI:1.073-3.166,P=0.027)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组织Tregs高表达的肝癌患者预后不良,Tregs高表达有可能促进PVTT形成,Tregs有可能成为肝癌免疫治疗的作用靶点.

  • 标签: 肝细胞癌 调节性T细胞 门静脉癌栓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表达的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结肠癌组织标本110例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110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标本的p-MTOR蛋白表达水平,分析p-MTOR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p-MTOR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5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结肠癌组织p-MTOR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癌组织p-MTOR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28.33%)明显低于p-MTOR蛋白阴性表达患者(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4,P=0.004);TNM分期增高、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肌层、p-MTOR蛋白阳性表达是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p-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并且与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肠癌 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CA125水平监测在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捕捉免疫发光技术(MEIA)测定75例卵巢上皮癌患者治疗前、每1周期化疗结束后3周及手术前血清CA125浓度。计算第1周期化疗后血清CA125下降率。分析术前血清CA125水平及新辅助化疗第1周期化疗后血清CA125下降率与肿瘤细胞减灭术成功率的关系;分析初始血清CA125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75例卵巢上皮癌患者CA125〉35U/ml者72例。56例行新辅助化疗后患者第1周期化疗后血清CA125下降率≥50%组与〈50%组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成功率无差异(P=0.187);新辅助化疗后患者术前血清CA125≤200U/ml组与〉200U/ml组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成功率无差异(P=0.084);初诊时血清CA125〉800U/ml组盆腔淋巴结阳性率高于≤800U/ml组(P=0.026)。结论初诊时血清CA125〉800U/ml组盆腔淋巴结阳性率高,可以作为选择淋巴结清扫术的参考指标。术前CA125水平及新辅助化疗后患者第1周期化疗后血清CA125下降率对选择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时机无指导意义。

  • 标签: 卵巢肿瘤 CA125 肿瘤细胞减灭术
  • 简介:目的评估超声刀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4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超声刀腹腔镜组与单纯腹腔镜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和自然妊娠率。结果超声刀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发热、胃肠功能恢复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单纯腹腔镜组。超声刀腹腔镜组的术后痛经改善率明显高于单纯腹腔镜组(72.1%vs.35.9%,P〈0.01);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腹腔镜组(4.1%vs.18.5%,P〈0.01);术后妊娠率明显高于单纯腹腔镜组(61.1%vs.34.2%,P〈0.01)。结论超声刀腹腔镜手术治疗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且与单纯腹腔镜手术结果比较,术后妊娠率明显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腔镜 超声刀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p27和CyclinD1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以及3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p16、p27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在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70.0%和62.5%;p16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大小及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CyclinD1蛋白的阳性表达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的包膜侵犯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p16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0.283);p27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rs=-0.279)。结论:p16、p27和CyclinD1三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共同参与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判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 P16 P27 CYELIND1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全胸镜肺叶切除术(VATS)与开胸肺叶切除术(PL)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彻底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早期NSCLC患者10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VATS组与PL组,每组各53例.VATS组行VATS治疗,PL组行PL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总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等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7dTNF-α、CRP、IL-6、CD3+、CD4+、CD8+及CD4+/CD8+等水平,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复发及1~3年生存情况.结果VATS组术中出血量、治疗期间总输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7d患者血清的CRP、IL-6、TNF-α与术前的差值均低于PL组各指标手术前后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7d患者血清的CD3+、CD4+、CD8+及CD4+/CD8+与本组术前的差值均高于PL组手术前后各指标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15.09%)低于PL组(35.85%)(P〈0.05);VATS组术后1~3年生存率高于PL组(P〈0.05).结论VATS治疗NSCLC创伤小,对免疫系统影响小,疗效显著,治疗彻底安全,值得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全胸镜肺叶切除术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 疗效 比较
  • 简介:背景与目的:人脑胶质瘤几乎都伴有瘤周水肿,本研究检测水通道蛋白(aquapofins,AQP1、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t、ularenclothelialgrowthfotor,VEGF)在人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瘤周水肿组织及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人脑胶质瘤水肿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VEGF、AQPI和AQP4的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测定并计算水肿指数。结果:VEGF、AQPI和AQP4的蛋白质和mRNA程度不同地表达于人脑胶质瘤肿瘤组织、瘤周水肿组织及正常组织。结论:在人脑胶质瘤肿瘤及其瘤周水肿组织巾.VEGF、AQP1、AQP4表达增强。VEGF与肿瘤的病理级别及血管性水肿相关;AQP4广泛分布和高表达.是基础性水通道;AQP1较窄分布和低表达,在某些位置和细胞毒性水肿起重要作用。瘤周水肿的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AQP1、AQP4、VEGF等多细胞因子表达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脑胶质瘤瘤周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水肿。

  • 标签: 水通道蛋白 血管内皮牛长因子 胶质瘤 瘤周水肿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肺部肿块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理诊断为肿瘤样病变35例(肿瘤样病变组)和恶性肿瘤200例(肿瘤组),记录两组的多层螺旋CT特征与三维重建后处理灌注参数,判定诊断价值。结果:肿瘤样病变组的病灶最大径为(3.11±1.24)cm,增强幅值为(27.33±8.19)Hu;肿瘤组分别为(5.68±1.49)cm和(31.40±9.44)Hu,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样病变组的病灶BV、BF与PS值分别为(2.84±1.93)ml·100g-1、(2.14±1.33)ml·min-1·100g-1和(12.89±5.29)ml·min-1·100g-1,都明显低于肿瘤组病灶的(33.87±11.49)ml·100g-1、(25.39±12.49)ml·min-1·100g-1和(127.40±34.91)ml·min-1·100g-1(P〈0.05)。在235例患者,CT判断为肿瘤样病变30例,恶性肿瘤205例,为此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97.6%。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肿瘤样病变的应用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能清楚显示病灶情况,能通过灌注参数进行病情判断,是鉴别肺部肿瘤样病变与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后处理 肿瘤样病变 恶性肿瘤 灌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