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本文分析25例急性胰腺炎麻醉处理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25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分为A组(N=15)B组(N=10)。A组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为主,术中输液,输血,纠正休克,常规机械通气。B组采用中剂量芬太尼(15~32ug/kg)静脉全麻为主并复合硬膜外麻醉,术中除补充容量,纠正休克外,给予大剂量维生C,地塞米松以及甘露醇等药物治疗。术中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6ml/kg)加PEEP(5~15cmH2O)模式。术毕两组病人均送ICU进行综合治疗。结果:病人术后肾衰、呼衰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A组为40%。B组为40%。术后死亡率A组为26.7%,B组为20%。两组并发症及术后转归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严重,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术前治疗、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及药物选择,术中综合治疗,机械通气模式、术后监护治疗都影响病人转归。本文两组并发症及转归无差异,B组在麻醉选择及综合治疗方面的优势值得进步研究。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麻醉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硝酸甘油经双侧鼻孔滴药对控制拔管期高血压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为观察组,于拔管前10min吸净双侧鼻腔分泌物及血液后,滴入0.02%硝酸甘油4μg/kg,观察拔管前5min、拔管即刻、拔管后5minSBP、MAP、DBP、HR变化。B组为对照组,拔管前不滴硝酸甘油。结果:A组SBP、MAP、DBP、HR于拔管即刻、拔管后5min,与拔管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B组SBP、MAP、DBP于拔管即刻、拔管后5min显着高于拔管前(P<0.05),与A组同时点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HR与A组同时点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应用0.02%硝酸甘油4μg/kg经双鼻孔滴入,可有效控制拔管刺激引起高血压,对拔管前原已血压明显增高者为有效。

  • 标签: 硝酸甘油 拔管期 高血压 给药途径 不良反应 全麻手术
  • 简介:术后肺部并发症(poatoperativePulmonarycomplications)是常见并发症,其出现频率和风险因考还不完全明确,研究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对降低发生死亡率都有指导意义。通过检索Medlin。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对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熟知导致PPcs高危因素并懂得相关并发症防治原则,很有必要。

  • 标签: 围手术期 呼吸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异丙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用于儿童斜视手术中生命体征、术野出血、眼肌松驰及麻醉苏醒情况。方法:选择45例ASAⅠ级择期斜视手术儿童,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Ⅱ组分次重复流向异丙酚复合单次氯胺酮静脉麻醉;Ⅲ组微泵输注异丙酚复合单次氯胺酮静脉麻醉。监测MAP、HR、RR、SpO2,观察异丙酚首次剂量后下颌松驰呼吸抑制例数;眼肌松驰评级;手术中止血棉签应用数量;意识恢复时间。结果:两试验组各时点MAP显著性下降(P<0.05),对照组3min时点显著性增高(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R在3min时点,与术前相比,对照组3min时点显著性增高(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R在3min时点,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显著性增快(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R在3min时点,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显著性增快(P<0.05),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眼肌松驰评级高(P<0.05);止血棉签数量少(P<0.05);意识恢复时间显著性缩短(P<0.05),Ⅲ组比Ⅱ组显著性缩短(P<0.05)。结论:三组麻醉方法生命体征均较平衡,Ⅱ、Ⅲ组术野渗血少,眼肌松驰好,利于手术操作,麻醉苏醒快,采用微泵输注异丙酚效果更好。

  • 标签: 儿童 斜视手术 异丙酚 氯胺酮 静脉复合麻醉法
  • 简介:目的:研究术前施行心理学干预对围术期患者应激状态影响。方法:60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无精神病、麻醉手术史,随机分为心理疏导组(n=30)对照组(n=30)。全部患者都在术前术后施行心理学调查与各种测试评价。术前采用填写调查问卷方法,让患者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检测血清皮质醇和血浆白蛋白,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SAS、SDS、SCL-90记分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则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血清皮质醇和血浆白蛋白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但在心理疏导组术中和术后血清皮质醇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减低(P<0.01),血浆白蛋白则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术中和术后血清皮质醇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增高(P<0.01),血浆白蛋白则显着性降低(P<0.05)。心理疏导组血压心率平稳;对照组血压心率则波动明显增大。结论:手术前对病人施行心理疏导有助于降低麻醉手术期应激状态。

  • 标签: 心理疏导 妇科手术 应激状态 血清皮质醇 血浆白蛋白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介绍种新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法临床应用情况,同时重温下桡动脉解剖情况。方法:选择40例需行桡动脉穿刺测压成人患者,按要求使患者前臂取中立位,略向尺侧偏10°-15°桡侧向上,固定前臂,用22G动脉留置针穿刺重管。结果:33例次穿刺成功,5例第二针穿刺成功,2例因穿刺不成功改其它部位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结论:桡动脉IBP广泛用于复杂病情手术及危重病人动脉血压监测,当桡动脉第穿刺点因故不能进行时,成人桡动脉则压第二穿刺法为IBP监测提供了种新选择。结合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操作,证实了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法可操作性安全性,此法在患者俯卧位或改变体位时穿刺尤现方便可行。

  • 标签: 成年 桡动脉有创测压 第二穿刺法 临床应用 体位
  • 简介:足月妊娠剖宫产术历来认为属腰麻禁忌证,理由是阻滞平面不易主动控制,容易因平面过广而导致交感神经广泛阻滞而血压剧降,并继发恶心呕吐;腰麻后头痛发生率高,增加产妇痛苦,处理较为困难。本文自从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以来,腰麻后头痛发生率因采用25G细腰穿针而显着减少,

  • 标签: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剖宫产手术 交感神经阻滞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麻醉效果
  • 简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45%以上,现已成为临床危重病学研究热点难点。氧疗是临床治疗ARDS主要措施,是纠正顽固性低氧血症基本手段,然而,机体长时间接触高氧容易引起高氧性急性肺损伤(hyperoxia-inducedacutelunginjury,HALI)。导致病情进步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前期研究表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typellalveola,epithelialcell,AEC-Ⅱ)凋亡与HAL1、ARDS、COPD等多种肺疾病相关,通过抑制AEC-Ⅱ可有效减轻肺疾病发病程度目前抗细胞凋亡方法缺乏有效性及特异性。miRNAte:术为解决细胞凋亡提供新思路,研究表明在AEC-Ⅱ凋亡过程中miR-21—5p下调,上调AEC-Ⅱ细胞内表达,可明显降低AEC—Ⅱ凋亡率。因此,研究miR-21抗AEC—Ⅱ凋亡机制可为ARDS等肺疾病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策略。本文将就miR-21抗AEC—Ⅱ凋亡机制研究现状作综述。

  • 标签: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凋亡 MIR-21 死亡受体通路 线粒体通路
  • 简介:高渗盐水在治疗失血性休克尤其是合并颅脑外伤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研究均提示其在颅脑外伤治疗中有积极作用:能避免大脑血流因灌注减少引起缺血、缺氧。减轻大脑二次损伤。然而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高渗盐水在提高患者远期预后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因此对于其能否在临床上推广.仍需更多大样本实验来证实。

  • 标签: 高渗盐水 颅脑外伤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 简介:目的:在神经外科全麻手术中病人保留自主呼吸期间,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变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两种通气方式,比较两种通气法对诱导期镇静药镇痛药用药量与术后脱离呼吸机影响。方法:选择37例ASAI~Ⅲ级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术中采用IPPV通气方式;B组21例,术中采用BIPAPA通气方式。记录两组病人诱导插管期咪唑安定哌替啶用药量,以及术后脱离呼吸机时间,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人咪唑安定哌替啶用药量高于B组,P<0.05;A组病人术后脱离呼吸机时间长于B组,P<0.05。结论:在全麻保留自主呼吸情况下,BIPAP能维持较好通气/血流分布通气效率,较适宜用于神经外科全麻手术病人。

  • 标签: 神经外科 全麻手术 呼吸机 间歇正压通气 变相气道正压通气 镇静药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28例急诊手术后并发ARDS病人初起症状、生理参数变化以及病情转归资料,对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造行分析。结果:28例术后合并ARDS病人经抢救存活20例,死亡8例,占28.6%。结论:提高ARDS治愈率关键在于尽早明确诊断,迅速施行有效呼吸支持综合治疗。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症手术后 多脏器功能障凝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术后并发 早期诊治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Ⅰ组采用手术治疗;Ⅱ组采用硬膜外阻滞治疗;Ⅲ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加骨盆牵引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治疗前病变范围与症状无明显差异。出院时Ⅰ、Ⅱ、Ⅲ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5%、87%、95%;出院后120例均随访年,Ⅰ、Ⅱ、Ⅲ组优良率分别为82%、82%、9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首选非手术治疗,以硬膜外阻滞加骨盆牵引为最佳治疗方法。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硬膜外阻滞 骨盆牵引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对人工流产术孕妇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复合宫颈局麻,探索HANS是否能增强宫颈局麻镇痛效果;能否有效抑制人工流产综合征,藉以确定该法能否成为常规麻醉方法应用于临床。方法:将200例拟行人工流产术孕妇随机分为I组(HANS+局麻组)、Ⅱ组(HANS组)、Ⅲ组(局麻组)Ⅳ组(对照组),每组50例。每组又分为有分娩史组与无分娩史组。HANS组电极分别放于足三里/阴陵泉和合谷/劳宫穴两封穴位,采用DD波、等幅同步刺激,电流强度10~35mA。Ⅰ、Ⅱ组均用HANS诱导30min,后Ⅰ组以1%利多卡因5ml施行宫颈浸润麻醉。对照组和局麻组于术前30min同样依Ⅰ组选穴放置两对电极,但不予通电,藉以作为对照。结果:HANS复合宫颈局麻缜痛效果明显较单纯HANS者为强,也明显优于传统单纯宫颈局麻法;其按宫颈镇痛有效率高达96%,吸宫无不适率为90%,与其它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副作用少,术中循环稳定,人流综合征基本消除。结论:HANS复合宫颈局麻能有效抑制人工流产术疼痛及人流综合征,效果确切。未分娩妇扩宫颈无痛率明显高于分娩妇,扩宫颈率与镇痛方法无关。分娩妇与未分娩妇在人工流产术中VAS评分无差异。

  • 标签: 局部麻醉 人工流产术 镇痛 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人工流产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上腹部手术应用布诺芬、吗啡控释片预先镇痛价值。方法:选70例腹部手术病人,其中上腹部手术40例,分为二组:上腹对照组(Ⅰ组,10例),仅给常规术前用药;观察组(Ⅱ组,30例),除给常规术前用药外,术前晚口服布诺芬600mg,术前90min口服吗啡控释片30mg。另30例为下腹部手术,设为下腹对照组(Ⅲ组),术前用药与Ⅱ组完全相同。观测三组病人术前、术中和术后血儿茶酚胺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镇痛药应用情况。结果:三组各时点儿茶酚胺变化不尽致(以Ⅰ组较高,但P>0.05)。三组术后镇痛效果有较大差异(P<0.05),Ⅲ组比Ⅱ组好,Ⅱ组比Ⅰ组好,镇痛药应用时间也相应延后。结论:布诺芬、吗啡控释片预先镇痛对加强上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有限,似不可取。

  • 标签: 上腹部手术 控释片 吗啡 预先镇痛 术前用药 术后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