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狭窄范围的关系.方法将211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60例)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B组(97例)为中重度病变组,狭窄程度>50%;对照组为54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57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又依狭窄程度分为单支病变亚组(49例)、双支病变亚组(37例)、三支病变亚组(7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声像仪测取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并比较分析各组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结果对照组、A组、B组比较,颈动脉总中内膜厚度依次增高,对照组、A组、B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125±0.1186)mmvs.(0.8936±0.1331)mmvs.(1.0389±0.1411)mm,P<0.05].在以病变范围为基础的分组中,各亚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中内膜明显增厚,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亚组与双支病变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204±0.1415)mmvs.(0.9906±0.1443)mm,P<0.05],但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906±0.1443)mmvs.(1.0317±0.1496)mm,P>0.05].结论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能很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但无法很好地反映病变范围.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比值对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冠脉狭窄≥50%,67例)和对照组(冠脉狭窄0~49%,45例),超声检测颈动脉最大IMT(max-IMT),抽血检测LDL、HDL胆固醇水平.结果冠心病组max-IMT、LDL/HDL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65±0.75)mm比(1.59±0.47)mm,3.1±0.9比2.5±0.7,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max-IMT和冠脉狭窄率呈正相关关系(r=0.4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ax-IMT、LDL/HDL和二者联合指标预测冠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2、0.617和0.888.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max-IMT、LDL/HDL与冠脉狭窄密切相关,联合max-IMT和LDL/HDL可更好预测冠脉狭窄.
简介: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血管内膜的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增殖细胞核抗原(PQ队)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2表达规律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手术组、ARTA治疗组,每组12只。手术组和治疗组均给予高脂饮食,两周后用空气干燥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治疗组于术前3d开始给予ATRA灌胃。于术后1、4周处死动物,取病变血管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PCNA和Cdk2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①正常动脉壁未见PCNA及Cdk2表达。②手术组在术后第1周时内膜开始增生,第4周增生明显,且出现泡沫细胞、脂质核心形成、管腔狭窄;增生内膜中Cdk2表达水平增高。③治疗组Cdk2的表达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VSMCs的迁移、增殖、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显著减轻(P〈0.05)。④PCNA表达与Cdk2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ARTA可通过抑制Cdk2表达,抑制VSMCs的迁移和增殖,从而抑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和管腔狭窄。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冠脉)内直接给药短期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接诊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9例.相同常规治疗条件下,试验组患者PCI治疗过程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对照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术后PMPs水平和再出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TIMI0~2级占51.02%,TIMI3级占48.98%,而试验组患者TIMI0~2级占20.41%,TIMI3级占79.59%.术后的TMPG血流分级比较中,对照组患者0~2级占46.94%,3级占53.06%,试验组患者0~2级占26.53%,3级占73.47%.术后患者PMPs水平与再出血情况比较中,试验组患者PMPs为(6.7±2.1)%,出现轻度出血的患者所占比例为6.12%(3/49),重度出血为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3±3.5)%,12.24%(6/49)和6.12%(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疗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可在短期内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并可降低PMPs水平.
简介: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及对血清hs-CRP(超敏C反应蛋白)、MFG-E8(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和Klotho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7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这一治疗基础上,研究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清hs-CRP、MFG-E8、Klotho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高脂血症治疗总有效率和血脂达标率分别为71.43%和60.00%,研究组为94.29%和88.5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经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MFG-E8和Klotho水平均明显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改善程度更大,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具有显著疗效,且有助于改善血清hs-CRP、MFG-E8、Klotho水平.
简介:目的研究内皮单核细胞活化多肽Ⅱ(EMAPⅡ)及其受体CXC型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在高糖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潜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高糖处理血管内皮细胞72h,建立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血管内皮细胞慢性损伤模型,其中分为4组:1组正常糖浓度组(对照组),其他3组由不同浓度的高糖组成。应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糖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应用q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EMAPⅡ及其受体CXCR3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K-8法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各葡萄糖浓度处理组细胞吸光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3组高糖处理组细胞活性均显著下降,且随糖浓度升高细胞活性逐渐降低。炎性因子和过氧化物检测结果显示,高糖环境可诱导细胞大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等炎性介质,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和qPCR结果显示,高糖环境可使细胞的EMAPⅡ及其受体CXCR3表达显著上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处理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的EMAPⅡ及其受体CXCR3表达上调,进而介导TNF-α、NO和ROS等炎性介质的释放,最终造成细胞损伤。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明确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比值在评估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n=261),依据ApoB/ApoA1比值的均值分为高比值组(n=125)和低比值组(n=136),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冠状动脉Syntax评分等指标,分析ApoB/ApoA1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oB/ApoA1高比值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总胆固醇(TC)高于低比值组(P〉0.05),而ApoA1水平低于低比值组(P〈0.05),同时,中重度冠状动脉病变多于低比值组(P〈0.05)。(2)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TC、LDL-C、ApoB、ApoB/ApoA1比值逐渐升高,ApoA1逐渐降低,P〈0.05。(3)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人群的血管病变Syntax评分与ApoA1水平呈负相关(r=-0.42,P〈0.05),与TC、LDL-C、ApoB、ApoB/ApoA1比值呈正相关(r=0.47,0.51,0.62,0.66,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ApoB/ApoA1比值升高,与冠状动脉Syntax评分呈正相关,能较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简介: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经导引导管和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无复流现象(NR)的疗效。方法选择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实施PCI时出现靶血管NR的ACS患者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根据注射硝普钠的方式分为微导管组(n=31)和导引导管组(n=24),两组分别在NR时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50μg/次,每2-5min重复直至NR消失。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帧数(TFC)、不良反应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分别有29例(93.5%)和19例(79.2%)的患者TIMI血流分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治疗后,微导管组TFC由(57.7±8.2)帧减少至(10.3±5.9)帧,导引导管组由(56.8±9.2)帧减少至(15.2±6.3)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治疗后微导管组TFC明显低于导引导管组(P<0.05)。治疗后微导管组ITFC明显高于导引导管组[(0.82±0.11)vs.(0.73±0.11),P=0.004]。术后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2例(6.5%)和5例(20.8%)住院期间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导管组和导引导管组各有3例(9.7%)和5例(20.8%)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导管注射硝普钠至靶血管远端治疗ACS患者PCI中NR疗效优于经导引导管。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及对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医院就诊的AMI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溶栓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PCI.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心功能、TIMI血流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和住院时长分别为97.5%和(14.23±5.06)d,均优于对照组的77.5%和(20.64±10.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LEVF、LVEDD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且观察组LEVF、LVE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d、1w后,两组NT-proBNP下降,而VEGF、hs-CRP、Fg均在治疗1d时增高,治疗1w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TIMI血流Ⅲ级患者比例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PCI可有效提高老年AMI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心功能、TIMI血流情况及生物标志物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type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水平在不同心肌再灌注疗法中的差异,以及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113例AMI患者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组(n=74)和静脉溶栓组(n=39),采用荧光免疫法定量测定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分析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NT-proBNP水平在急诊PCI组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AMI患者早期应用急诊PCI术较静脉溶栓治疗显著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血浆NT-proBNP水平对判断AMI再灌注治疗的预后有意义。
简介:目的通过对农村地区蒙、汉两族成年人群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为缺血性卒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的调查问卷,按标准化调查方法,由培训过的医师进行人户询问、血压测量及资料收集。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的7个乡镇〉135岁30214名农村常驻(〉15年)成年人进行性别、民族、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史、吸烟、嗜酒及饮食情况等方面调查。结果辽宁省农村蒙族居民缺血性卒中患病率为2.36%,标化率为2.48%;汉族为1.73%,标化率1、78%。随着年龄或高血压级数的增高,卒中患病率呈明显的增高趋势。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及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是蒙、汉两族患病的相同危险因素,同时文化水平对汉族居民卒中的患病率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高血压人群患卒中的危险性是非高血压人群的5~8倍。结论辽宁省阜新农村蒙族居民患病率高于汉族居民,可能与其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有关。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保护意识较弱。应提高农村居民对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和相关知识的认识,以减少卒中的患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叶酸、VitB12对有心血管病史的老年患者吸入N2O导致的术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方法232例ASAII-III级、有心血管病史的老年患者,EF≥50%,麻醉前根据治疗组患者情况11配对相似对照组,麻醉后第2日,治疗组均予口服FA3次/天,VitB12500ug肌注,隔日1次,共4周;对照组则口服安慰剂及肌注等容生理盐水。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心血管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N2O干预前与干预后血浆半胱氨酸比较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叶酸、VitB12干预前后的血浆半胱氨酸比较明显降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叶酸及VitB12明显改善N2O导致的急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减少期间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治疗成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myocarditis,FM)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CS)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6例成人FM并发CS患者,在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IABP辅助下,血流动力学仍呈恶化趋势,而应用静脉-动脉模式ECMO支持,回顾性分析其住院期间及出院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年龄(29.50±5.54)岁,其中男1例(16.7%),女5例(83.3%)。ECMO支持时间(154.67±56.40)h,IABP支持时间(179.00±62.92)h。在6例患者中,5例(83.3%)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循环并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至今,患者的心功能正常。1例患者未能撤机,死于并发症。结论在药物及时治疗和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基础上,IABP联合ECMO辅助循环治疗可能在FM并发CS患者中起协同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2(F1+2)和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45例发病6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2、3、6、12、24、48、72和96h末梢血的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溶栓后24h内CT、MRI检查结果,再将45例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溶栓不成功组和出血组,并选择45名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F1+2和D-二聚体变化与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变化如下:①溶栓成功组:F1+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分别为(5.5±0.9)μg/L和(5.2±0.9)mg/L,然后迅速下降,用药后24h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然是用药前的4倍,约72h恢复至用药前水平。②溶栓不成功组:F1+2峰值出现在溶栓后6h左右,为(5.0±0.8)μg/L;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为(3.7±0.9)mg/L,峰值明显低于溶栓成功组。③出血组:F1+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迅速达高峰,分别为(5.0±0.7)μg/L和(5.5±0.5)mg/L。结论血浆F1+2和D-二聚体溶栓前后的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判断和溶栓后出血风险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涂层复合物紫杉醇水蛭素对脂多糖(LPS)诱导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HCASMC)炎性活化过程中核转录因子NF-κBp65及其下游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4~6代的HCASMC,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HCASMC,未做任何处理)、LPS模型组(LPS干预)、紫杉醇水蛭素高浓度组(1μmol/L紫杉醇+0.2mg/ml水蛭素+LPS干预)、紫杉醇水蛭素低浓度组(1μmol/L紫杉醇+0.0125mg/ml水蛭素+LPS干预).每组设置3个复孔.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用Q-PCR法对各组细胞NF-κBp65、TNF-α、IL-6和IL-1βmRNA进行检测,用WesternBlotting检测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模型组NF-κBp65、TNF-α、IL-6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ASMC经高、低浓度紫杉醇水蛭素复合物预处理,LPS刺激后,上述指标低于LPS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PS模型组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紫杉醇水蛭素预处理组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较LPS模型组明显降低,其中高浓度处理组降低更为显著.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模型组TNF-α、IL-1β和IL-6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LPS模型组比较,紫杉醇水蛭素低浓度与高浓度组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高浓度紫杉醇水蛭素干预后IL-1β表达下降较低浓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水蛭素支架涂层复合物对LPS诱导的HCASMC炎性活化过程中NF-κBp65的激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效下调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转录活性,显著抑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