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高能量激光疗法(high-intensity laser therapy, HILT)治疗肩周炎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肩周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T组,32例)和对照组(C组,31例)。T组行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HILT治疗,C组行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类固醇关节腔注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T0)、治疗后1个月(T1)、治疗后2个月(T2)、治疗后3个月(T3)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houlder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 SPADI),并比较两组患者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CM评分)、显效率、不良事件及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T1、T2、T3时SPADI评分与T0时的差值组间差异的双侧90%CI上限均小于非劣效性界值。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2、T3时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C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但同一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时组间显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均无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T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手法松解联合HILT治疗肩周炎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非劣效于手法松解联合关节腔注射。

  • 标签: 肩周炎 糖尿病 治疗 高能量激光疗法 手法松解 关节腔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阿片联合隐神经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1年1—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多模式低阿片镇痛方案组(观察组)和传统镇痛方案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1)超前镇痛:手术前3 d口服塞来昔布200 mg、1次/d,进行认知功能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评估;(2)术中镇痛:待假体安装完毕后,选择膝关节周围注入镇痛药(罗哌卡因200 mg、吗啡5 mg、肾上腺素0.25 mg和地塞米松5 mg/100 ml生理盐水,又称"鸡尾酒"溶液);(3)术后镇痛:手术结束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隐神经阻滞(0.2%罗哌卡因2 ml/h),并根据康复训练的程度自控调整神经阻滞的药量。对照组:术前及术中无特殊处理,术后采用传统静脉自控镇痛模式(PCIA),配方如下:舒芬太尼(2 μg/kg)+氟比洛芬酯(200~300 mg)+托烷司琼(5~10 mg)。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6、12、24、48 h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分;术后首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下地时间、术后3、7、14 d的膝关节活动度、术后14 d、1、3、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术前1 d、术后48 h血浆P物质(SP)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12、24、48 h NRS评分较低(t=27.705,27.532,21.739,25.780,均P<0.05),术后首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下地时间较早,术后3、7、14 d膝关节活动度(ROM)较好(t=35.496,43.716,3.766,5.216,6.009,均P<0.05),术后14 d、1、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较高(t=19.247,32.337,22.651,均P<0.05),但术后6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血清SP、IL-6浓度分别为(431.0±11.3)ng/L、(11.9±2.7)ng/L,较对照组术后(442.5±15.6)ng/L、(14.4±2.9)ng/L均较低(t=5.362,4.144,均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住院天数较短(χ2=4.630、t=3.311,P=0.031、0.002),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模式低阿片联合隐神经阻滞镇痛方案可以显著降低行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围术期疼痛,提高术后早期下地活动能力,加快术后功能康复。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镇痛 神经传导阻滞 镇痛药,阿片类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压力-应变环(PSL)技术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前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21年5-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OPCABG的冠心病患者共24例。患者行右桡动脉穿刺有创测压,随即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4水平胸椎旁神经阻滞,在阻滞前、阻滞后20 min均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并评价阻滞前后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效功(GCW)、整体无效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及局部节段心肌做功指数(MWI)、心肌做功效率(MWE)的变化。结果行双侧TPVB后,患者心率减慢[(69.13±10.72)次/min比(65.46±9.66)次/min,P=0.01],左室流出道血流量下降[(13.86±2.83)ml比(12.72±2.60)ml,P=0.017];患者左心室17节段中运动减弱及运动消失的节段MWI明显增加[运动减弱节段(1 175.76±206.64)mmHg%比(1 349.38±462.35)mmHg%,P=0.004;运动消失节段(684.94±251.39)mmHg%比(965.35±384.33)mmHg%,P=0.001];左心室运动减弱及运动消失的节段MWE增加[运动减弱节段(87.79±7.46)%比(90.35±6.39)%,P=0.029;运动消失节段(70.24±18.03)%比(80.15±16.65)%,P=0.021]。双侧TPVB后,患者左心室17节段中运动正常的节段MWI、MWE及左心室射血分数、GLS、GWI、GCW、GWW、GWE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基于PSL技术观察OPCABG患者TPVB前后左心室做功的变化,发现TPVB对冠心病患者缺血节段心肌做功有改善作用,可为优化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压力-应变环 胸椎旁神经阻滞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麻醉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用于小儿尿道下裂修复术阴部神经阻滞的改良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尿道下裂修复术患儿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6岁,体重10~2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0):罗哌卡因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组(DR组)。均采用七氟烷吸入喉罩全身麻醉,保留自主呼吸的方法。喉罩固定后,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阴部神经阻滞,R组注入0.2%罗哌卡因0.2 ml/kg;DR组注入0.2%罗哌卡因0.2 ml/kg混合右美托咪定0.75 μg/kg。记录术中阻滞不全发生情况、苏醒时间、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躁动、恶心呕吐、镇静过度、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父母满意度评分。结果与R组比较,DR组镇痛药首次给药时间延长,对乙酰氨基酚使用率降低,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父母满意度评分增加(P<0.05),术中镇痛不全发生率、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均未见镇静过度、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结论0.75 μg/kg右美托咪定混合0.2%罗哌卡因可延长阴部神经阻滞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优化了尿道下裂修复术患儿阴部神经阻滞效果。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酰胺类 阴部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台州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单侧下肢创伤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50例、B组50例。A组采用神经阻滞,B组采用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8.00%(49/50),显著高于B组的86.00%(31/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73,P<0.05)。麻醉前,两组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后15 min,A组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70.32±3.42)mmHg、(86.28±2.42)次/min、(139.03±2.63)%,B组分别为(70.26±1.66)mmHg、(86.73±1.63)次/min、(140.97±1.84)%;麻醉后30 min,A组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68.73±2.11)mmHg、(85.26±0.52)次/min、(136.18±3.89)%,B组分别为(70.98±1.92)mmHg、(87.24±2.31)次/min、(140.39±0.77)%;麻醉后60 min,A组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67.34±3.25)mmHg、(86.26±1.31)次/min、(134.89±2.37)%,B组分别为(71.01±3.12)mmHg、(87.39±1.32)次/min、(140.99±1.6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麻醉后15 min:t=11.315、10.924、10.599,麻醉后30 min:t=13.411、8.226、9.779,麻醉后60 min:t=9.057、8.497、10.131,均P<0.05)。A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2/50),显著低于B组的18.00%(9/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13,P<0.05)。结论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麻醉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降低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麻醉 麻醉,传导 下肢 创伤和损伤 血流动力学 手术后并发症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巴彦淖尔市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8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A组与研究B组,每组41例。研究A组于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研究B组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术后3、12、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麻醉前、术中、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术后舒芬太尼、24 h静脉自控镇痛(PCA)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A组术后3、12、24 h VAS评分低于研究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MAP、HR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研究B组MAP、HR水平低于麻醉前,且研究B组上述指标低于研究A组(P<0.05);术后,两组MAP、HR水平与术中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V),且研究B组MAP、HR水平低于研究A组(P<0.05)。研究A组术后舒芬太尼、24 h PCA用量低于研究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研究B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处理,能够提高麻醉阻滞效果,保持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术后镇痛水平,减轻疼痛感受,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减少并发症影响,相较于全身麻醉更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髋关节 置换术 超声引导 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星状神经阻滞(SG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8~10周龄,体重240~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SGB组。Sham组仅手术操作但未插入线栓,IR组采用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9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GB组于再灌注即刻采用颈交感神经干离断术行左侧SGB。于再灌注6、12和24 h时心尖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于再灌注24 h时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皮质区细胞病理学结果;采用TTC染色法确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采用TUNEL法检测皮质区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活化的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68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SGB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皮质区细胞凋亡率、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升高,Iba-1和CD68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SGB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皮质区细胞凋亡率、血清TNF-α、IL-6和IL-1β浓度降低,Iba-1和CD68表达下调(P<0.05)。SGB组脑组织病理学损伤较IR组减轻。结论SGB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神经传导阻滞 再灌注损伤 小神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指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2月—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1例(21指)拇指指端、指创面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1~65岁,缺损部位:指端14例、指7例,均存在骨骼和/或肌腱外露。本组患者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4.0 cm×2.7 cm,均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2.3 cm×1.8 cm~4.3 cm×3.0 cm。术中将皮瓣携带的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与创面内指固有神经残端吻合,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术后皮瓣成活、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及随访时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末次随访时,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患手外观满意度,测量患指与健侧拇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及患手与健手虎口角。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2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无感染;供区伤口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指端及指无疼痛,皮瓣无异位感,拇指桡侧供区仅残留轻微线性瘢痕。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6~11 mm。18例患者对患手外观表示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患手外观表示满意。本组患者患指TAM为(140±5)º、患手虎口角为(94±9)°,分别与健侧拇指的(141±5)°、健手的(95±9)°相近(t=-2.024、-1.142,P>0.05)。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解剖恒定、操作简便,修复拇指指端、指创面后,拇指外形美观、功能恢复好,为拇指指端、指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急诊开展。

  • 标签: 外科皮瓣 拇指 指损伤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前臂外侧皮神经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男4例,女5例) AT/RT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患儿中位年龄19个月,年龄范围5个月~39个月,原发灶位于幕下5例,幕上1例,幕上、幕下同时受累3例。瘤体最大径49.9±18.3 mm,伴有偏心囊变7例,瘤体出血6例,脑转移3例,脑、脊髓同时转移1例;瘤体实性成分在CT上以等或高密度为主,MRI T2WI信号混杂,DWI上瘤体实性成分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瘤体强化模式多样。结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AT/RT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有助于诊断。

  • 标签: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诊断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累积Meta分析与试验序贯分析(TSA)评价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机械通气患者力和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分别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7月15日公开发表的有关NMES干预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或康复训练;试验组在ICU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NMES(低频电流通过电极刺激使肌肉群抽搐或收缩)。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评价文献及提取相关数据。数据提取完成后利用STATA 15.0与TS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研究对象619例。纳入9篇文献中,2篇质量等级为A级,7篇为B级,文献总体质量较好。累积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ICU常规护理比较,NMES能够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力〔标准化均数差(SMD)=0.64,95%可信区间(95%CI)为0.07~1.21〕,缩短机械通气时间(SMD=-1.84,95%CI为-2.58~-1.10)。分别对2个结局指标进行TSA分析显示,力结局指标样本量(n=518)与机械通气结局指标样本量(n=419)最终均未达到期望信息量(RIS;n值分别为618、685);力结局指标中累积Z值线穿过了传统界值线与TSA界值线,说明无需更多的试验来验证此结果;在机械通气时间结局指标中发现累积Z值线仅穿过了传统界值线,并未穿过TSA界值线,说明今后还需继续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对该结果进行论证。结论NMES能够改善ICU患者的力,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机械通气 累积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盆底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在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CINAHL,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中,全面检索2019年3月31日以前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总体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7项,样本量共计319例。汇总分析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盆底电刺激有助于增加患者膀胱容量(WMD=68.89, 95%CI [35.04,102.74]),减少残余尿量(WMD=-25.68, 95%CI [-34.03,-17.32]),增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平均单次排尿量(WMD=33.41, 95%CI [9.60, 57.23]),减少排尿次数(WMD=-3.44, 95%CI [-4.18,-2.70])及平均漏尿次数(WMD=-1.74, 95%CI [-2.85, -0.62]),并降低下尿路症状评分(WMD=-6.60, 95%CI [-8.31,-4.88])。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盆底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 标签: 盆底肌电刺激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老年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巴彦淖尔市医院收治的78例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中,女19例,男20例;年龄60~76(67.45±5.63)岁;病程2~9(4.15±0.36)d。治疗组中,女18例,男21例;年龄61~75(66.98±5.52)岁;病程2~9(4.24±0.39)d。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腰硬联合麻醉,治疗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疼痛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F检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平缓,相对血流动力学较稳定(F时间=9.632、9.741,均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率、M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9.365、8.644,均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率、MAP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8.635、8.744,均P<0.001)。不同时间点的肾上腺素(Adr)、皮质醇(Co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652、7.625,均P<0.001);治疗组的Adr、Co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8.551、7.968,均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Adr、Co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9.582、7.582,均P<0.001)。相比对照组,治疗组围术期应激反应轻较。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025,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9.658,P<0.001),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镇痛效果较好(F交互=8.569,P<0.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老年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可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抑制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老年股骨骨折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收肌管阻滞联合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60例,年龄54~76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收肌管阻滞组(A组)和收肌管阻滞联合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组(AL组)。2组气管插管完成后,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行收肌管阻滞;AL组在术中截骨完成后由术者行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术毕行病人自控收肌管阻滞镇痛,配方:罗哌卡因400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200 ml,背景输注速率5 ml/h,PCA剂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VAS评分> 4分时,按压镇痛泵后30 min仍未缓解,则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100 mg进行镇痛补救。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术后24、48和72 h(T1-3)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和IL-10的浓度。分别于T1-3时评定患肢力;记录术后72 h内病人满意度评分、镇痛补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AL组术后各时点血清IL-6浓度降低,血清IL-10浓度升高,术后病人满意度评分增加,镇痛补救率降低(P<0.05),术后患肢股四头力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收肌管阻滞联合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可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炎症反应。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肌纤维,骨骼 麻醉,局部 炎症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 简介:摘要随着在目前住宅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的地下停车库中升降移类机械式停车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也涌现出较多的此类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车辆损坏以及人员伤害事故等。因此针对此设备使用中的几种危险状况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对此危险状况进行有效解决的措施和优化方法,以供参考。

  • 标签: 升降横移类 机械式停车设备 危险状况 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单孔胸腔镜双侧胸交感神经T3/T4切断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揭阳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行微创手术治疗的80例重度手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的方式划分为喉罩麻醉(Ⅰ组,40例)和气管插管麻醉(Ⅱ组,40例)2组。Ⅰ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0.8±4.6)岁;Ⅱ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0.9±4.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总天数、术后的住院天数、麻醉费用、住院费用、视野暴露评分、麻醉效果评分、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或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Ⅰ组的住院总天数为2.0(2.0,2.0)d、术后住院天数为1.0(1.0,1.0)d、麻醉费用为(2 442.9±420.2)元、住院总费用为(10 848.2±1 238.4)元、麻醉时间为(75.1±18.0)min,Ⅱ组的住院总天数为3.0(3.0,4.0)d、术后住院天数为2.0(2.0,3.0)d、麻醉费用为(2 883.7±242.3)元、住院总费用为(12 739.5±917.1)元、麻醉时间为(97.9±23.1)min,Ⅰ组上述指标均优于Ⅱ组,在咽喉疼痛的发生率方面,Ⅰ组明显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视野暴露评分、麻醉效果评分、手术时间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双侧胸交感神经T3/T4切断术接受喉罩麻醉安全性高、麻醉效果好,适用于手汗症微创术后加速康复外科模式。

  • 标签: 喉罩麻醉 气管插管麻醉 手汗症 微创手术 快速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估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头顶枕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天津市工人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例采用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6~68岁。病变均为恶性肿瘤所致的颅骨缺损及硬脑膜外露。本组病例对斜方皮瓣切取进行了改进,利用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上述缺损,即切取皮瓣时远端自背阔深层分离,组织瓣携带部分背阔,其大小视硬脑膜缺损大小而定。结果8例患者的创面面积为12 cm×8 cm~17 cm×15 cm,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7例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2 d组织瓣远端出现水泡和瘀斑,经换药10 d后痊愈。本组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皮瓣均存活,术后背部供区少许瘢痕增生,复查肩关节活动均无明显异常。结论下斜方皮瓣携带部分背阔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皮瓣 斜方肌 背阔肌 头皮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力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及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力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疲劳程度进行评定,并对比治疗期间2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TI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除M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SAP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3周的呼吸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呼吸力及吸气耐力,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咳嗽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并缓解其疲劳程度。

  • 标签: 脑卒中 呼吸肌训练 电刺激 肺功能 呼吸肌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期型肥胖对成年期型肥胖的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1993-2011年的研究数据,该调查要求研究对象在儿童期(7~17岁)和成年期(≥18岁)至少各随访一次。本研究选取儿童期第1次和成年期最后1次随访数据,最终纳入1 366名(男性占61.4%)研究对象。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儿童期腰围与成年期腰围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期型肥胖对成年期型肥胖的影响。结果研究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4年。36.4%(28/77)的儿童期型肥胖会持续至成年期。儿童期腰围与成年期的腰围存在中度关联(r=0.32,P<0.001)。与腰围正常儿童相比,型肥胖儿童在成年期发生型肥胖的风险增加(HR=7.54,95%CI:4.91~11.58)。结论儿童期型肥胖显著增加成年期型肥胖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肥胖 腰围 儿童期 成年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所需罗哌卡因的最佳药物浓度。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全身麻醉下行VATS的老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20例):0.25%罗哌卡因PVB复合全身麻醉组(A组)、0.33%罗哌卡因PVB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0.50%罗哌卡因PVB复合全身麻醉组(C组)、单纯全身麻醉组(D组)。记录各组患者拔管后5 min(T1)、拔管后2 h(T2)、拔管后4 h(T3)、拔管后24 h(T4)静息及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术中舒芬太尼和间羟胺的用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PACU补救镇痛的例数,苏醒期躁动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的例数。结果与A组和D组比较:B组与C组患者静息与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ACU补救镇痛的例数明显减少,苏醒期躁动例数减少(P<0.05);C组术中舒芬太尼和间羟胺用量减少,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P<0.05)。与B组比较,C组术中舒芬太尼和间羟胺用量减少,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P<0.05)。4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33%罗哌卡因与0.50%罗哌卡因行PVB均能减轻老年患者VATS术后疼痛。0.50%罗哌卡因更有利于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患者术后快速苏醒及拔管,推荐其为老年患者VATS的最佳药物浓度。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电视胸腔镜手术 罗哌卡因 围手术期 镇痛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臂屈起点下移治疗缺血性挛缩手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共诊治10例轻、中型前臂缺血性挛缩手畸形患者,通过前臂屈起点下移,肌肉、肌腱及神经粘连松解,恢复或改善手功能。术后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0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腕、手部屈曲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矫正,获得了良好的功能效果。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平伸位或背伸时,所有指关节均可主动伸直或接近伸直,屈伸力达到M4+。手指抓捏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可满足日常生活和基本工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通过前臂屈起点下移治疗轻、中型缺血性挛缩手畸形,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术后疗效较满意。

  • 标签: 缺血性肌挛缩 前臂 屈肌下移 手功能重建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