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预防多器官司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60例EIC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使用气压治疗仪(双下肢),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经常按摩患者双下肢。疗程各为20d。结果两组护理效果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压治疗仪预防MODS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效果明显,省时节力。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MODS老年患者 气压治疗仪 EICU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诊治的104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并按护理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将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者设为对照组(n=52),将采取前瞻性护理干预者设为研究组(n=52),就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3.85%)低于对照组(19.23%)(2=6.029,P=0.014);②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PT、TT、APTT水平分别为(16.09±1.05)s、(19.67±1.26)s、(29.97±1.52)s明显高于对照组(14.98±1.18)s、(18.75±1.53)s、(27.42±2.61)s,FIB水平(1.25±0.05)g/L明显低于对照组(1.48±0.11)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68、3.347、6.088、13.726,P=0.000、0.001、0.000、0.000)。结论: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明显,可有效纠正患者凝血指标,值得借鉴。

  • 标签: 前瞻性护理干预 脑卒中 常规护理模式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作用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手腕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新生儿,“随机数字表法”分头皮组(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手腕组(手腕静脉留置针)各39例,两组比较留置针留置时间、家属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较头皮组,手腕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更长;手腕组家属满意率(97.44%)高于头皮组(84.62%),手腕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2.31%)高于头皮组(74.36%),手腕组并发症率(5.13%)低于头皮组(20.51%),P

  • 标签: 手腕静脉留置针 新生儿 留置时间 家属满意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嘱审核结果与不合理用药干预效果观察分析。方法:选择时间段在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之间本院的260例不合理用药医嘱为研究对象,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观察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成功率。结果:经过质量控制管理干预后,不合理用药医嘱干预成功例数逐渐增多,并且成功率高于87.50%。结论: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显著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归于临床静脉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不合理用药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横断面研究法调查我国137家医疗机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现状,分析PIVAS所在省份和医院级别对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影响,为我国PIVAS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通过网络对各医院PIVAS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自动化环节、自动化设备、审方模式、审方软件、审方人员、信息化和自动化取得的成效,并分析PIVAS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所在省份、医院级别的相关性。结果:共发出问卷138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有效回收率为99.3%。调查显示,大部分医院PIVAS做到了处方前置审核,主要审方模式为人工审核与审方软件相结合,主要审方人员为PIVAS药师,被PIVAS使用最多的自动化设备为自动摆药机。调查对象普遍认同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医嘱合格率、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了劳动强度。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不受省份和医院级别影响。结论:我国PIVAS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较好,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建设情况不受省份和医院级别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PIVAS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标准,为PIVAS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静脉用药 集中调配中心 信息化 自动化现状 调查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在产科术后静脉镇痛中使用地佐辛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产科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芬太尼静脉镇痛,实验组采取地佐辛静脉镇痛。比较两组术后1、2d镇痛效果,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1、2d镇痛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6%,均高于对照组的9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12、24、48、72h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1±0.16)、(2.75±0.31)、(2.53±0.19)、(2.04±0.11)、(1.31±0.1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31±0.27)、(3.56±0.21)、(3.31±0.17)、(3.06±0.14)、(2.16±0.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产科手术术后需行静脉镇痛患者而言,采取地佐辛静脉镇痛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降低术后各个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减少静脉镇痛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产科术后 静脉镇痛 地佐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急诊综合护理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价值,旨在降低急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方法:以2018年6月-2020年1月为研究对象纳选时间,共计纳选急性DVT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发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人数均为15例,分别施于急诊常规护理及急诊综合护理,评价护理结局。结果:观察组下肢肿痛、重度下肢静脉淤积性改变、肺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经SPASS22.0检验p

  • 标签: 急诊综合护理 急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行脉留置针时探究行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后对预防留置针堵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非盲法选择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共计 8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400例对照组行传统护理, 400例观察组行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对比分析两组静脉留置针堵管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封管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观察组堵管概率和静脉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行留置针时以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后,对预防静脉留置针堵管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预防针管堵管 护理持续质量改进
  • 简介:1例63岁女性患者因支气管肺炎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g静脉滴注、2次/d。用药第1天2次滴注该药约20min患者均出现恶心和肛门坠胀感,未予处理,均在滴注完毕约3h后缓解。第2天首次静脉滴注该药,约20min后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并出现直肠黏膜脱垂,立即停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第3天起给予头孢曲松钠2g静脉滴注、1次/d。患者咳嗽、咳痰在换药第3天好转,第8天消失,未再出现直肠黏膜脱垂。

  • 标签: 阿莫西林棒酸钾合剂 直肠疾病
  • 作者: 李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荆门第一人民医院李新[摘要]中心静脉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之一,目前被广泛应血液透析患者中;而随着导管的应用各种相关并发症也相继发生。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栓是血液透析导管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心静脉导管栓塞后,部分栓塞会引起导管通路血流量不足,导致透析治疗不充分;完全栓塞则会导致血液透析无法进行,甚者可造成导管所在静脉狭窄或永久性堵塞等[1]。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至关重要,其中风险识别是关键。本文针阐述了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为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 简介:为探寻外周静脉营养时高浓度氮基酸稀释的简易方法,对按溶质不变原理列等式传统而繁杂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反复研究,发现了用于稀释的50%葡萄糖水与总稀释液的比例M与所稀释的高浓度氮基酸(含复方)的体积无关,只与稀释倍数(N)有关:复方氮基酸的稀释公式:M=1/20+3/10N;非复方氨基酸的稀释公式:M=1/10+7/20N。本稀释规则用于指导特定的高浓度氮基酸的稀释,方法简便易行。为外周静脉营养的正确施行与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 标签: 外周静脉营养 高浓度氨基酸 稀释规则 营养液
  • 简介:目的探讨特异性护理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溶栓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特异护理组,每组30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特异护理组针对患者下肢胀痛、发热、焦虑、自理缺陷等症状进行特异性护理。结果特异护理组患者下肢胀痛、发热、焦虑、自理缺陷等症状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特异性护理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特异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治疗的116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8例,B组采用精细护理,A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功概率。结果:A组中预防有效患者例数为48例,预防有效概率为82%,B组中预防有效患者例数为56 例,预防有效概率为96%,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患者,两个组差异明显(P <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提前预防采取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明显降低,可广泛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神经外科 危重患者 护理
  • 简介: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本次的分析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非溶栓组,每组患者5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之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明显降低,并且与治疗前及非溶栓组进行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从而降低急性脑梗死所致的致死和致残率,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施行有创操作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乳腺癌患者中4例施行有创操作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经抗凝、介入下导管机械碎栓、溶栓等治疗,栓塞血管恢复通畅。结论有创操作增加了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形成的风险,重视VTE预防,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多学科协作,减少血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具

  • 标签: 乳腺癌 有创操作 静脉血栓栓塞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估药物治疗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的影响.方法将99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分别口服普萘洛尔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及安慰剂,并于治疗后1~3、12~15个月使用胃镜观察.结果1~3个月治疗组在食管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程度、肝源性溃疡和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同,而12~15个月后治疗组在上述几个指标均比对照组低.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通过长期的药物治疗能够缓解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降低肝源性溃疡的发生率,预防再出血.

  • 标签: 食管静脉曲张 胃静脉曲张 出血 普萘洛尔 单硝酸异山梨酯
  • 简介:目的研究对肿瘤化疗患者实施主动静脉治疗模式的效果。方法将96例肿瘤化疗患者纳入本次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48例(接受常规静脉治疗模式)和主动组48例(接受主动静脉治疗模式),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主动组静脉炎发生率14.58%低于常规组的52.08%,满意度(91.05±3.47)分高于常规组的(82.64±4.73)分,(P<0.05)。结论采用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对肿瘤患者实施化疗输液,可以有效避免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并可提高患者对输液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肿瘤 化疗 主动静脉治疗模式 静脉炎
  • 简介:目的探究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184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GVB分为出血组(98例)和未出血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EGVB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分级、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血小板计数(PLT)、门静脉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和有无红色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8.8440、4.5660、7.5919、2.8720、4.3689、3.6832、3.9051、57.6919、23.0039,P〈0.05)。结论有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分级高、凝血酶原时间长、白蛋白高、PLT低、门静脉内径宽、脾静脉主干内径宽、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有红色征是肝硬化EGVB的危险因素,对肝硬化EGVB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舒芬太尼作为一种高选择性、高强度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目前芬太尼家族中镇痛作用最强的人工合成类阿片药,镇痛效果是芬太尼的7~10倍,且镇痛时间长,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故我们将其应用于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探讨其在术后镇痛方面几种配方应用的效果。

  • 标签: 术后静脉自控镇痛 舒芬太尼 应用 全身麻醉 联合用药 阿片受体激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