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韦付萍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我国农村的“后选举治理”现状思考》一文中指出,据有关机构调研结果表明,现在农村存在“三没”:没人、没钱、没事的现象,村委会的工作很难开展起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身陷这种环境的农村将会不断增多,而村民自治制度在其中的运作举步维艰。在现时理论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克服农村的“空心化”可以使用“并村迁移”的方法。但是,同质农村的合并不能使人口结构理想化,不能避免土地被废弃的可能,也不能避免人口和村庄迁移过程中耗费巨大社会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合并后建成的新村中,来自不同村落的居民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分化,而整合这些分化将是一个漫长和可能失败的过程。所以,草率将村庄合并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在社会变迁的前提下,村民自治制度应该进行制度创新以满足新的形势。在“空心化”的农村中,村民自治制度应该由“积极型自治”转变为强调“自我服务型自治”,而不是在人力、技术资金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搞大型经济建设,或者以有没有搞这样的建设来衡量村民自治的成功和失败。解决“空心化”问题要避免将农民限制在农村的简单思路的影响@毛毛
简介:乡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带来农村社会整体结构的深刻变革,由此揭开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大幕。这一社会背景和发展体制的根本性转换在乡村民主政治的体制结构和农民Et常的政治生活中都能找到其深深的印迹。市场化本身固有的推动社会主体多元分化、整合利益需求等制度性特征,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利益在市场化过程中受到重视,成为人们的行为动力,因此需要对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和保障机制进行制度性调整和整体性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民主思维、政治理念、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等开始萌芽并逐步稳固化,强烈要求参与到乡村社会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政治运行当中去。面对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村的政治治理方式开始发生变革,农民的民主政治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
简介:公众作为地方政府服务对象,其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精准扶贫的提出与实施有利于地方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户进行帮扶,为了了解地方政府精准扶贫的公众满意度,本文借鉴ACSI模型,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实际情况,构建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公众满意度模型;以江西省部分农村为例,通过设计问卷、实地调研获得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公众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感知质量是影响公众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公众期望与精准扶贫感知质量、公众满意度负相关;公众满意度对公众抱怨和公众信任具有正相关影响。由此提出提高精准扶贫公众满意度的相关建议,以期对完善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