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动态变化,为早期诊断及预测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提供依据。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早产儿中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确认研究对象。将出生体重≤2000g或胎龄≤34周患儿进行ROP筛查,将发生ROP患儿作为ROP;选取与ROP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早产儿作为ROP对照。将未发生ROP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33^+6周和~36^+6周3个胎龄。所有入选早产儿生后第7、14、21、28和35天分别进行采血,分离血清,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和PEDF水平。采用SPSS13.0中混合线性模型一重复数据测量、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单变量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入选早产儿共170例,其中6例在生后14d内自动出院失访而排除,11例发生ROP。未发生ROP153例早产儿中,〈32周54例,-33^+6周48例,-36^+6周51例。各胎龄血清VEGF水平随13龄增长而下降(r=-0.16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统计意义(第14天,P=0.010;第21天,P=0.000),而自21d起基本保持稳定;血清PEDF水平在生后14d内变化统计意义(P=0.713),14d后随13龄增长而升高(r=0.28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统计意义(第21天,P=0.008;第28天,P=0.001;第35天,P=0.000)。胎龄对VEGF和PEDF水平影响较出生体重显著,胎龄越小,生后血清VEGF和PEDF水平越高,在出生体重协同作用下,胎龄与VEGF和PEDF水平均呈负相关(r=-0.162,P=0.027;r=-0.165,P=0.024)。早产儿生后PEDF/VEGF比值恒定,且随日龄增长而升高(r=0.237,P=0.000)。ROP血清VEGF(P=0.000)水平在生后21d较ROP对照低,且随日龄增长反有上升;PEDF水平随着日龄增长未能体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 简介:目的提高对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新生儿血色病(GALD-NH)临床特点认识。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1例GALD-NH患儿临床表现及尸检病理诊断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文献复习总结该类患儿临床特征。结果男,生后第2d发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少尿,全身水肿(大量胸腔积液、腹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积极对症治疗无效,生后43d死亡。尸体解剖病理诊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肝外组织(胰腺、甲状腺)铁染色阳性,肝组织膜复合攻击物C5b-9免疫化阳性,确诊GALD-NH。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12月20日,12篇英文文献。报道89例与本文病例合并后共90例NH,表现为胎儿水肿(17例)、羊水少(21例)、宫内发育迟缓(33例),生后出现铁代谢异常(65例)、肝功能衰竭(62例)、凝血机制异常(58例);肝外铁沉着阳性(48例),肝组织C5b-9免疫化阳性14例;铁螯合剂+抗氧化治疗36例,单纯IVIG治疗4例,单纯换血治疗9例,IVIG+换血治疗20例,肝移植13例;死亡55例,存活35例,随访28例,预后良好。结论GALD-NH罕见,生后早期发病,以铁代谢异常、肝功能衰竭和凝血机制异常为主要表现,肝外组织铁沉着及肝活检为确诊依据,早期换血+IVIG治疗为病因治疗,病死率高,存活者预后良好。

  • 标签: 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 新生儿血色病 新生儿肝功能衰竭
  • 简介:1病例资料男,1岁2个月,因'上肢活动减少1个月,抽搐1次'主诉就诊。患儿病程中外伤史。于2013年9月6日收入上海市儿童医院(我院)神经内科病房。患儿出生时抢救、窒息史,生后予母乳喂养至6个月,逐步添加辅食,目前奶粉及软食喂养为主。患儿生后3月龄能抬头,

  • 标签: 血管炎 儿童原发性 神经内科病房 中枢神经系统 添加辅食 市儿童医院
  • 简介: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子1缺陷综合征(GLUT1-DS)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分析运动障碍诊断意义。方法收集4例GLUT1-DS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随访情况。结果4例中男2例、女2例,起病年龄2~15个月。表现为运动障碍、癫癎发作和发育迟缓,均以癫癎发作为首诊原因。4例均有持续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和构音障碍,2例有持续性震颤,发作性肢体瘫痪和眼球运动障碍各2例,劳累易诱发发作性症状。4例患儿脑脊液葡萄糖及其与血糖比值降低。4例检测到SLC2A1基因突变,接受生酮饮食治疗,生酮比3:1~2:1,发作性症状5周内完全缓解。结论对于合并多样化运动障碍智力运动发育迟缓癫癎患儿需考虑GLUT1-DS,生酮饮食生酮比维持在3:1~2:1可起效。

  • 标签: 葡萄糖转运子1缺陷综合征 运动障碍 发育迟缓 癫癎 SLC2A1基因 儿童
  • 简介:目的报告1例NRAS基因突变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特征,提高对NRAS基因突变表型谱认识。方法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采用外显子捕获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Sanger测序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先证者,男,2.6岁,1岁后反复出现发热、外周血PLT和RBC计数下降;2.6岁时出现皮疹、左膝关节肿痛,有轻度蛋白尿,抗核抗体和抗ds-DNA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患儿无明显面容异常,其他脏器畸形。测序发现NRAS基因c.38G>A(p.G13D)杂合突变,其父母均未携带,为新发突变。Sanger法验证了上述高通量测序结果。c.38G>A突变为已报道致病性突变。结论本研究显示生殖细胞NRAS基因突变患儿可仅有SLE表型,进一步丰富了NRAS基因突变表型谱。

  • 标签: RAS病 NOONAN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 NRAS基因
  • 简介:目的提高对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认识。方法报告1例EG合并急性胰腺炎患儿诊断和治疗过程,系统检索文献并汇总复习类似病例相关报道,分析总结EG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结果男,14岁,以"反复腹痛、腹泻1周"主诉入院。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入院后查血嗜酸性粒细胞(EOS)0.62,血清IgE393U·mL^-1,骨髓细胞检查示EOS比例增加,内镜下显示胃肠道黏膜慢性炎症,病理活检显示十二指肠黏膜EOS浸润,诊断为EG。经泼尼松抗炎和抗过敏药物等治疗1周后病情缓解,血EOS降至正常,随访2年患儿病情稳定反复。在万方、中国知网、EMBASE和PubMed等数据库系统检索相关文献11篇,汇总EG合并急性胰腺炎14例(儿童病例4例),均以急性胰腺炎表现起病而误诊,以腹痛、恶心和呕吐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为主,外周血EOS明显升高,腹腔积液EOS比例对诊断EG合并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提示意义,14例均有不同程度胃、十二指肠黏膜异常改变。13例明确诊断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1手术切除胰腺后复发,诊断EG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结论EG合并急性胰腺炎罕见,对不明原因急性胰腺炎,且伴血EOS增多或常规抑酶抑酸治疗后临床转归差者,应警惕EG可能,完善内镜病理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 胰腺炎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Turner综合征(TS)合并中枢性性早熟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报道1例45,XTS合并中枢性性早熟诊断、治疗和随访病例,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儿,女,7.5岁,因"乳房增大半年"就诊。身高117.9cm(P_(7.2)),体重32.5kg,肥胖外观,高腭弓、颈蹼、盾形胸和肘外翻,乳房Tanner分期Ⅱ期,心肺查体未见异常,外阴阴毛Tanner分期Ⅰ期。辅助检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激发试验峰值:黄体生成素(LH)11.9U·L(-1),卵泡刺激素(FSH)34.2U·L(-1),雌二醇(E2)39.3ng·L(-1)。盆腔超声示卵巢增大。骨龄9.7岁。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2.7年后,身高131.4cm,骨龄12岁,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继续治疗2.3年,身高148.4cm,骨龄13岁。停药1年半后身高154.2cm,接近遗传靶身高,检测LH11.9U·L(-1),FSH50.5U·L(-1),E238.9ng·L(-1),染色体:45,X。系统文献检索国外仅有6例TS合并中枢性性早熟病例报告,其中5例染色体为嵌合体,1例为1条X染色体片段缺失。结论单体型TS可出现中枢性性早熟,GnRHa联合rhGH治疗能够改善患儿成年终身高。

  • 标签: TURNER综合征 中枢性性早熟 单体型
  • 简介: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syndrome,WAS)是一种少见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以湿疹、血小板减少、联合免疫缺陷为特征,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1994年导致WAS缺陷基因被克隆出来,其位于X染色体短臂着丝点周围Xp11.22-23,该基因翻译表达蛋白质称为WASp[1]。本文报道1例特殊基因突变。1病例资料患儿男,4个月。以间断腹泻3个月,发热、血小板减少2月余入院。

  • 标签: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遗传性疾病 基因突变 儿童
  • 简介:目的提高对儿童不典型继发性血栓性PLT减少性紫癜(TTP)认识。方法总结1例无神经系统受累继发性TTP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ADAMTS13酶活性和Anti-ADAMTS13抗体检测结果,行系统文献检索并文献复习。结果男性患儿,12岁,急性起病,病初有发热,双下肢可见瘀点,PLT及Hb进行下降,血涂片可见破碎RBC,高胆红素血症,LDH明显升高,镜下血尿,肾功能正常,补体正常,考虑血栓性微血管病(TTP或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ADAMTS13酶活性检测2.3%(正常值40%-130%),ADAMTS13抗体检测90U·mL-(-1)(正常值〈12U·mL-1),确诊继发性TTP,予血浆置换和激素治疗。4个月后患儿停用所有药物,目前停药6月复发。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共有14篇英文文献中40例继发性TTP进入本文分析,发病年龄(10.2±5.2)岁,男19例,女21例,发热36例(90%),神经系统受累28例(70%),肾脏受累18例(45%),均有贫血和PLT降低。3例死亡,37例血浆置换+激素治疗,31例(83.8%)对血浆置换治疗即时反应好,1例因血浆过敏和1例血浆置换导管相关感染改为激素+利妥昔单抗治疗反应好,1例难治性继发性TTP加长春新碱(利妥昔单抗上市前)随访时复发,2例发生血浆置换依赖,加环孢素后治疗反应好,1例治疗反应不好,加长春新碱后治疗反应好,,4例失访(10.8%),平均随访时间29月(3-72个月),13例(39.4%)出现复发,9/13例加利妥昔单抗中仍有2例复发。结论贫血和PLT降低应怀疑TTP,需行ADAMTS13酶活性及其抗体检测,有助于区别遗传性和获得性TTP;血浆置换+激素,或+利妥昔单抗是TTP治疗组合选项。

  • 标签: 血栓性PLT减少性紫癜 儿童 ADATS-13酶活性 ADAMTS13抗体
  • 简介:患儿,男,第3胎第2产,胎龄27^+6周,顺产娩出,羊水清,出生体重1330g,Apgar评分1分钟6分,5分钟7分。生后即出现呻吟,呼吸困难,伴鼻翼扇动及三凹征,口周青紫,周身皮肤略青紫,立即入NICU治疗。查体:T35℃,P146次/分,R64次/分,双肺细湿罗音,心音有力,腹平坦,柔软,肠鸣音正常,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s。血气分析:pH7.20,PaCO261mmHg,PaO256mmHg,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X线表现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APGAR评分 NICU治疗 PACO2
  • 简介:新生儿脑损伤往往不是由某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一连串相互交错不断发展多种因素引起,病理生理学改变十分复杂,牵涉到一系列受体系统激活。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其生物特性是通过一系列受体介导而发挥作用。谷氨酸受体有大类:一大类是G蛋白偶联亲金属族受体,另一大类是离子通道受体,后者依据其相应选择性拮抗剂被命名为AMPA受体,kainate和NMDA受体。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 新生儿脑损伤 激活 病理生理学改变 兴奋性神经递质 谷氨酸受体
  • 简介: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6年12月经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47例。平均年龄15.3±2.6个月(4~28个月),平均体重8.2±1.3kg(5.0-10.0kg)。结果全组治愈46例,死亡1例,为法洛氏四联症(TOF)术后,死亡原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部严重感染。停机拔管后并发肺炎3例,肺不张2例,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暂时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重度低氧血症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婴幼儿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符合婴幼儿生理特点围术期处理是成功关键。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 简介:目的:总结经肛门改良Swenson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D)临床经验。方法2000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们确诊并行经肛门改良Swenson手术治疗HD患儿54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及随访信息进行评估,经直肠肛管测压、肛门指诊等评价患儿术后情况。结果541例患儿中,387例(71.5%)获随访,平均手术时间70min,平均出血量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d,发生并发症20例(20/387,5.17%),其中污粪4例(1.03%),失禁1例(0.26%),吻合口狭窄2例(0.52%),小肠结肠炎7例(1.81%),便秘复发6例(1.55%)。结论经肛门改良Swenson手术设计符合生理,安全可靠,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肛门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7月至2015年5月间本院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治疗36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经脐切口放入Triport后置入腹腔镜,建立气腹,反复使用无损伤钳交替缓慢并持续挤压套叠头部,直至套入部缓慢退出鞘部后,于升结肠或套入肠管处使用无损伤钳牵拉使之完全复位。结果36例患儿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4±64)min,出血量(60±05)mL,术后住院时间(6±1)d。腹腔镜下观察到被套入肠管复位后血供情况良好,小部分浆肌层撕裂。其中4例在复位中发现是Meckel憩室引起肠套叠,经脐扩大切口完成Meckel憩室切除+肠吻合术;1例因复位困难将切口向上下端各延长1cm后完成手术,术后无伤口裂开、迟发型肠穿孔等并发症。随访3个月未见肠套叠复发。结论经脐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手术方法,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套叠 外科手术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价婴幼儿右腋下直切口剖胸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早期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8年2月,选择年龄10个月至6岁,体重7~24kg先天性心脏畸形患儿640例。根据手术径路,将患儿随机分成,右腋下直切口320例,胸骨正中切口320例。观察右腋下小直切口对手术时间、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影响。结果均无早期死亡病例,右腋下直切口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显著少于正中切口(P〈0.05),右腋下直切口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差异统计意义(P〉0.05)。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漏。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右腋下直切口行心内直视修补手术,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避免传统手术切口弊端,且切口隐蔽、美观,疗效好。

  • 标签: 婴幼儿 心脏外科手术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与成人MDS相比具有不同分子生物特征,一些常见髓系肿瘤突变在儿童MDS中发生率较成人患者低,而异常甲基化发生与成人患者相似。另外,新分子因素如线粒体DNA突变在儿童MDS发病中作用值得注意。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儿童MDS分子生物方面的研究现状。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分子生物学 儿童
  • 作者: 陈颖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儿科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29期
  • 机构: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江苏 苏州 215300
  • 简介:目的:探究小儿急性阑尾炎分别采取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06月至2021年06月我院收治急性阑尾炎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n=30)开腹手术治疗,研究(n=30)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另详细观察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现象。结果:研究患儿各围手术期指标对照患儿优,P<0.05。研究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患儿低,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治疗中采取腹腔镜手术,较开服手术效果更佳,患儿术中风险更低,术后康复更快,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急性阑尾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效果比较
  • 简介:目的分析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鞘膜积液利弊。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经腹腔镜手术治疗1473例鞘膜积液病例资料(腹腔镜手术),并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经传统开放手术治疗1352例鞘膜积液(开放手术)进行比较。结果单侧鞘膜积液患儿行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时间分别为(12.3±3.1)min和(17.1±4.2)min,差异统计意义(t=-33.435,P〈0.001);双侧鞘膜积液患儿行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时间分别为(16.1±2.2)min和(35.5±4.5)min,差异统计意义(t=-31.838,P〈0.001)。腹腔镜术中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合453例,占术前单侧鞘膜积液32.5%(453/1392),术后复发6例(0.4%),阴囊血肿3例(0.2%),脐上缘切口裂开大网膜膨出2例(0.1%),线结反应2例(0.1%);开放手术术后复发8例(0.6%),阴囊血肿2例(0.1%),线结反应8例(0.6%)。术后复发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差异(P〉0.05)。均无肠粘连、腹腔内脏器损伤、切口感染、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可作为婴幼儿鞘膜积液首选治疗方式,但尚不能完全替代开放手术

  • 标签: 腹腔镜 睾丸鞘膜积液 治疗 对比研究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介导近红外光在肝母细胞瘤中显像特点,以及该技术对术中微小病灶识别、肿瘤切缘界定和术中导航价值。方法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拟切除肝母细胞瘤患儿8例,术前至少24h予以静脉注射ICG,术中切肝前进行肝脏微小病灶检测、肿瘤切缘界定和手术导航,切肝后进行切缘病灶检测和肿瘤荧光分型,最终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8例肝母细胞瘤中,男童和女童各4例,年龄5~132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复发再次手术1例,术前活检化疗后再手术1例,术前经验性化疗后再手术4例,2例一期行肝肿瘤切除术。术中8例患儿肿瘤都呈现明亮荧光显影,与正常肝脏组织边界清晰;1例复发为微小病灶(1.0cm),但由于病灶位置较深(距离肝脏表面>1.5cm),肉眼观察、扪诊和ICG荧光显像未能发现,规则切除肝叶后,ICG识别出复发病灶。根据荧光显影分型,全荧光4例,其中2例肝母细胞瘤一期行肿瘤切除术;1例术前有活检和化疗史病例;1例为复发病例,其有肝炎和肝轻度硬化病史,同时伴有肝脏弥漫性小结节样影。部分荧光4例,均为术前有经验性化疗病例。结合肝母细胞瘤病理分类,胎儿型7例,其中荧光显像为全荧光型4例,部分荧光型3例;混合性胎儿上皮和胚胎上皮型1例,其荧光显像为部分荧光型。所有病灶经ICG分子荧光边界定界,切除肿瘤后,经荧光再测和病理检查,获得了肿瘤R0切除。结论ICG荧光显影技术在肝母细胞瘤中有较好显影效果,显影类型与术前有无化疗有一定关系。ICG荧光显像在确定肿瘤边界和保证肿瘤R0切除具有一定优势和重要价值。但ICG荧光显像对深部微小肿瘤灶识别和在肝硬化病例中运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 标签: 吲哚菁绿 荧光显像 肝肿瘤 肿瘤切缘 术中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