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肠泰合剂与叶酸片联合的方法对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抽取136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6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常规治疗,A组患者加用叶酸片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肠泰合剂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A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明显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肠泰合剂与叶酸片联合的方法对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该类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降低,不会出现比较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可以做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9~2015年湖北省和江西省所有年龄段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腹泻病人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月分布及对A组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进行分型。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湖北省和江西省各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人的粪便样本,检测诺如病毒、轮状病毒(A组、B组、C组)、肠道腺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并对A组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进行分型。结果1.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是A组轮状病毒,其在两省中的总阳性率为48.51%。抗原A组轮状病毒血清学G型和P型检测显示在两省中以G1型、G3型和P8型居多;B组轮状病毒和C组轮状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0.7%和0.3%。诺如病毒和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5.7%和5.23%,其中诺如病毒以GII型居多,高达97~98%。星状病毒的检出率为2.64%;札如病毒的检出率为0.32%。2.发生腹泻的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不满周岁和1岁的儿童。3.在性别上,男性患者要多于女性;在季节分布上在5~11月份腹泻概率较高。结论在湖北省和江西省,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是A组轮状病毒,特别是G1P8型和G3P8型A组轮状病毒。发病高峰期在夏季-秋季,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与病毒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诊断应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ANA、ASMA、AMA),免疫印迹法(抗AMA-M2抗体、抗LC-1抗体、抗SLA/LP抗体、抗SSA/Ro52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病中出现的自身抗体,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91份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358例,阳性率22.5%,ANA阳性226例,阳性率14.20%;ASMA阳性26例,阳性率1.63%;AMA阳性63例,阳性率3.96%;抗AMA-M2抗体阳性50例,阳性率3.14%;抗LC-1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0.19%;抗LKM-1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0.06%;抗SLA/LP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0.06%;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AIH32例,阳性率2.01%;诊断PBC61例3.83%;诊断PSC0例。抗核抗体滴度,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以高滴度≥1320水平出现为主,而病毒性肝病以低滴度<1100为主。总体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阳性率59.1%,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病10.3%。另外6例患者出现AMA-M2抗体与抗LC-1抗体合并阳性,2例抗LKM-1抗体和LC-1抗体合并阳性,表明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之间有重叠现象。结论自身抗体的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病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旋卡多曲颗粒+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8例该病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显效时间。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6.61%)明显优于对照组(77.97%);在以止泻时间为代表的显效时间方面,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而言,“消旋卡多曲颗粒+蒙脱石散”具有相当积极的临床疗效,能够快速降低腹泻频率,恢复大便正常性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且用药之后不会诱发明显的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实验组(18例,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中药治疗)和对照组(18例,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时间以及复发率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显著高于对照组77.8%(χ2=4.403,P<0.05)。实验组复发率11.1%显著低于对照组38.9%(χ2=6.342,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14.68±8.61)d明显短于对照组(19.73±8.82)d,t=2.832,P<0.05。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复发率低,治愈快,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断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5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对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58例患儿中早搏42例次,室性早搏32例次,房性早搏14例次,ST-T改变23例次,心房、心室扩大35例,心肌收缩功能下降28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49例,血清肌钙蛋白增高27例。经对症综合治疗后,显效49例(84.5%),有效5例(8.6%),无效5例(8.6%),治疗总有效率为91.4%。结论对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患儿应结合多种辅助检查方法,以便及时确诊,并给予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血清心肌酶谱及多项白介素联合检测方式对病毒性心肌炎疾病实施鉴别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疾病的患者55例,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55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介素IL-6和IL-18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心肌酶谱中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两组测定结果。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IL-6、IL-18、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疾病患者的IL-6、IL-18、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会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在临床上可以将这一特征作为病毒性心肌炎鉴别的一项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肝脏纤维化及肝癌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2月,于我院住院至少3次或3次以上的HBV感染相关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4例,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肝纤维化及肝癌发生的影响。所有分析对象是均接受约2年的随访(包括2年内死于肝癌的患者)。其中男92例。女32例。124例患者中71例患者接受连续2年及以上的抗病毒治疗和护肝软肝治疗,53例患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但接受护肝软肝治疗。结果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71例患者肝纤维化的变化程度较53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明显减轻。53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中,2年中15例被确诊为肝癌,发生率为28.3%(15/53);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1例患者中,19例被确诊为肝癌.肝癌发生率为26.76%(19/7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849)。结论核苷类似物对HBV感染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有助于减慢肝脏纤维化进程,但不能降低肝纤维化向肝癌的发展。
简介:摘要本文以患者购买行为为依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药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我镇8~15岁年龄组的771名中小学生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情况,找出中小学生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维持状况及规律,提出需要再次接种疫苗的指导性意见。方法采集指尖末梢血,用乳胶法(艾博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被检测的771名中小学生中,只有24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其余747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均为阴性,阳性率3.11%。结论我镇所属的县第三中学三至九年级中小学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较低,及时有效地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佳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PICC置管在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30例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PICC置管的患者,认为置管时应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备皮、宣教,置管中应注意无菌操作,置管后加强置管的护理,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见性的预防。结论PICC置管在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它保保障了静脉途径的通畅有效,保证了医嘱的有效及时执行,30例患者抢救成功。结果PICC置管保证了静脉通道的畅通,但置管亦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移位、出血、脱管、感染,故加强置管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亦置管重要,PICC置管应用较少,我们还将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置管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