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般认为,普通话里处于别的音节后的轻声字的调值很不稳定,至于这种调值高低变化的原因,目前有两种说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轻声的调值随着前一个音节的声调而发生变化。前一音节为上声时,它读本高调4;前一音节为阳平声时,它读中调3;前一音节为阴平声时,它读本低调2;前一音节为去声时,它读低调1。另一种说法是,轻声调值和前一个音节的声调的起音高低成反比,即“前字声调开始高的,轻声就低;开始较低的,轻声就高;开始是中音的,轻声不高也不低”。(这是徐世荣先生的说法,见所著《普通语音基础知识》,121页)这种说法较前一种说法具体。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觉得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音长来说明,因为声调的变化除了同音高有密切的关系外,还同音长有关。据白涤州先生实验,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的音长并不相同,其中上声最长,为483(?)(1
简介:<正>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思相近、但结构不同、表达效果不同的句子,叫做同义语法形式。研究同义语法形式,可以使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使用场合和理解句子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下面举例说明: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有一伟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美丽,慈悲……第一句,如果写成“……墙外有两株枣树”,那就是通常的平淡无奇的说法,不能产生“力”,亦即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在先写了“一株是枣树”,初步突出了“枣树”,按通常的语言心理来看,接着很可能是“还有一株是柳树”之类的说法。谁料竟是“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此所谓于意内见意外,于不可能中见可能,真是天工神斧落笔不凡。从修辞学上说,这几种说法叫做同义语法形式。第一句,还可以写成“……有两株树在墙外……”,那就是介绍情况的句子,用“有”字来引进“树”。现在写成“……墙外有两株树……”,这是一种“存现句”,这种句式一般用于描述环境,鲁迅在这里正是描述环境的,可谓贴切无比。第二句,也可以写成“几十个星星闪闪地睒着眼,冷眼”。“睒”是施受两属的动词,“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既可以是“睒着”的宾语,也可以是“睒着”的主语。但表达效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