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探究脓毒症大鼠早期肠道微生态变化。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30只。CLP组采用CLP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Sham组只开腹但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后24 h每组取8只大鼠肠道粪便及腹主动脉血,其余大鼠用于观察7 d存活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测序,利用序列对比和聚类后获得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信息进行多样性分析(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主坐标分析及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分析(LEfSe),观察脓毒症大鼠早期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并挖掘标志性菌群。结果制模后24 h,CLP组大鼠出现呼吸急促、毛发散乱等表现,且血清TNF-α水平较Sham组显著升高(ng/L:43.95±9.05比11.08±3.27,P<0.01);制模后7 d,Sham组大鼠全部存活,而CLP组大鼠累积生存率仅31.82%。多样性分析显示,Sham组与CLP组α多样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物种数量(个):520.00±52.15比492.25±86.61,Chao1丰富度估计量:707.25±65.69比668.93±96.50,Shannon指数:5.74±0.42比5.79±0.91,Simpson指数:0.93±0.03比0.94±0.05,均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无论是否根据OTU加权,组间差异均大于组内差异(丰度加权矩阵:R=0.23,P=0.04;丰度不加权矩阵:R=0.32,P=0.01)。门水平差异菌群分析显示,与Sham组相比,CLP组变形菌门和TM7菌门丰度显著升高〔18.100%(15.271%,26.665%)比6.974%(2.854%,9.764%),0.125%(0.027%,0.159%)%比0.018%(0.008%,0.021%),均P<0.05〕;在属水平上,CLP组螺杆菌属、钌杆菌属、颗粒链菌属、梭菌属ⅩⅧ等机会致病菌的丰度较Sham组显著升高〔5.090%(1.812%,6.598%)比0.083%(0.034%,0.198%),0.244%(0.116%,0.330%)比0.016%(0.008%,0.029%),0.006%(0.003%,0.010%)比0.001%(0%,0.003%),0.094%(0.035%,0.430%)比0.007%(0.003%,0.030%),均P<0.05〕,而拟普雷沃菌属、罗姆布茨菌属等益生菌的丰度较Sham组显著降低〔7.345%(3.662%,11.546%)比22.504%(14.403%,26.928%),0.113%(0.047%,0.196%)比1.229%(0.809%,2.290%),均P<0.01〕。LEfSe分析结果显示,厚壁菌门所属益生菌在Sham组显著富集,罗姆布茨菌是富集最显著的菌种;而螺杆菌属、颗粒链球菌属和梭菌属ⅩⅧ等机会致病菌在CLP组显著富集,螺杆菌_NGSU_2015为富集最显著的菌种。结论脓毒症早期大鼠肠道微生态结构显著改变,主要表现为拟普雷沃菌属等益生菌丰度显著降低,螺杆菌属等机会致病菌丰度显著升高。
简介:摘要随着不依赖体外培养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和下呼吸道标本采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呼吸道微生态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呼吸道菌群多种多样,各部位之间存在高度同源性,但不同部位的优势菌群则又有所不同。作为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呼吸道微生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抗生素、喂养方式、分娩方式等。另外,有大量研究已经发现呼吸道微生态与各种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呼吸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多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囊性纤维化等。现主要阐述呼吸道微生态的组成、影响因素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为临床医师对呼吸道疾病的诊治及药物开发等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重度特应性皮炎(AD)成人患者急性期及缓解期皮肤微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采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门诊就诊的4例成人重度AD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5个部位(面颊、肘窝、手背、腹部、下肢)皮屑标本,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构建皮肤微生物样本基因集,获得各个样本的物种注释信息并进行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结果4例重度AD患者皮肤中,共检测到18个门,37个纲,73个目,142个科,237个属,331个种。与急性期相比,缓解期AD患者皮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上升,皮肤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P < 0.05)。在微生物种水平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AD急性期的影响程度最高,表皮葡萄球菌、奥斯陆莫拉菌、弗朗西丝菌、科氏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球形马拉色菌以及限制性马拉色菌在AD缓解期富集(|lg线性判别分析值| > 2,Kruksal-Wallis检验,均P < 0.05)。对微生物丰度差异基因行KEGG功能通路分析,共注释富集于355个功能通路,其中显著富集的通路38个(均P < 0.05),主要涉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氮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与降解、脂肪酸降解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重度AD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皮肤微生态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预测其可能与多个功能通路(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氮代谢等)水平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锌制剂联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对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11月~2017年3月诊治的62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单独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观察组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结合锌制剂治疗,经过三天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差异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锌含量无差别,经治疗后均有所增高(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后血锌含量增高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经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均有显著的升高,且CD4/CD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锌制剂联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的用药有助于迁延性腹泻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善,提高治愈率。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96 例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 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列法分为对照组( n=48 ,抗生素对症治疗)与研究组( n=48 ,抗生素联合微生态调节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 72.91% ,(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16%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 20.83% , (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针对儿科 消化系统疾病应用 微生态调节剂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且疗效显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儿科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观察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疗效。方法通过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0年10月收治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患儿共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在不影响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单纯用双八面蒙脱石散口服,治疗组在应用双八面蒙脱石散的基础上再加用微生态制剂(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比较两组患儿显效率、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占同期住院患儿的4.4%,发生例数占儿童获得性消化道感染的12.4%。抗生素使用种类中头孢三代发生率最高,其中最易引起菌群失调的药物为头孢派酮舒巴坦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婴儿发生率最高,因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占住院患儿一半以上,故呼吸系统组中,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最多见,微生态制剂(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可重建正常菌群.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对抗生素可造成体内微生态失调,尤其对婴儿使用抗生素有必要监测其肠道菌群,合理使用抗生素,杜绝滥用,重视微生态疗法的作用,微生态制剂(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对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态营养支持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在本院普外科因确诊为结直肠癌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设计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生态营养支持,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观察期为14 d,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生化营养指标、体质量指数、并发症例数进行比较,结果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行t检验。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蛋白质、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以及体质指数分别为(58.82±2.15)g/L、(38.08±2.25)g/L、(102.35±2.17)g/L以及(19.38±1.35)kg/m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0.52±2.29)g/L、(30.86±2.14)g/L、(94.47±3.99)g/L以及(16.85±1.26)kg/m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态营养支持是通过多学科组建营养团队,重视和关注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在肠内营养液中添加了益生菌以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可改善肠道营养吸收功能,有效地提升患者营养状况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微生态制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应用效果。方法:将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3月间,我院收治的 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平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0例。对参照组实施恩替卡韦单项给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则接受额外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共同治疗半年后,通过对两组病患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对比,进行研究。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比参照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各项病例指标,建议临床推广。